第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就是我已經無法判斷鏡子哪一側的形象是我這個人的真實面目。
比如說,所謂真正的我是接受菲爾迪納德的我呢,還是厭惡菲爾迪納德的我呢?我沒有信心能再一次吞下這種混沌。
” 暑假結束後敏也沒返回學校,她中止了留學,直接返回日本。
手指再末碰過鍵盤。
産生音樂的動力已離她而去。
翌年父親病故,她接手經營公司。
“不能彈鋼琴對我确是精神打擊,但并不覺得惋惜。
我已經隐約感覺到了,遲早會這樣。
彈也好不彈也好,”說到這裡,敏淡然一笑,“反正這個世界到處是鋼琴手。
世界上若有二十個第一線拔尖鋼琴手,也就基本夠用了。
去唱片店随便查找一下——《華倫斯坦》(譯注: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C大調奏鳴曲OP.53。
)也好《克萊斯勒曲集》(譯注:舒曼的鋼琴幻想曲,C大調幻想曲OP.16。
)也好什麼都好——你就明白了,一來古典音樂曲目有限,二來CD架也有限。
對于世界音樂産業來說,第一線有二十名一流鋼琴手足矣。
我消失了誰也不受影響。
” 敏在眼前攤開十指,又翻過來,反複幾次,似乎在重新确認記憶。
“來法國差不多一年的時候,我發覺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功底顯然不如我而又沒有我勤奮的人,卻比我更能深深打動聽衆的心。
參加音樂比賽也次次都在最後階段敗在那些人手下。
最初我以為哪裡出了錯,但同樣情況一再出現。
這弄得我焦躁不安,甚至氣惱起來,認為這不公正。
後來我慢慢看出來了:我身上缺少什麼,缺少某種寶貴東西。
怎麼說好呢,大約是演奏感人音樂所必不可少的作為人的深度吧。
在日本時我沒覺察到。
在日本我沒敗給任何人,也沒時間對自己的演奏産生疑問。
但巴黎有很多才華出衆的人,在他們的包圍中我終于明白過來,明明白白,就好像太陽升高、地面霧霭散盡一樣。
” 敏喟然歎息,擡起臉微微一笑。
“我從小就喜歡為自己——同周圍無關——制定個人守則,按守則行事。
自立心強,一絲不苟。
我生在日本,上日本的學校,同日本朋友交往。
所以盡管心情上完全是日本人,但國籍上仍是外國人。
對我來說,日本這個國家在技術意義上終歸屬于外國。
父母并不啰啰嗦嗦瞎說什麼,但有一點從小就往我腦袋裡灌輸——‘在這裡你是外國人!’于是我開始認為,要想在這個世界上活下去,就必須盡最大努力讓自己變成強者。
” 敏以沉穩的語聲繼續道: “變強本身并不是壞事,當然。
但如今想來,我太習慣于自己是強者這點了,而不想去理解衆多的弱者。
太習慣于健康了,而不想去理解不巧不健康的人的痛苦。
每當見到凡事焦頭爛額走投無路的人,就認為無非是其本人努力不夠造成的,将常發牢騷的人基本看成是懶漢。
當時我的人生觀,雖然牢固而又講究實際,但缺乏廣博的溫情與愛心,而周圍沒有任何人提醒我注意我這一點。
“十七歲時不再是處女了,那以後同數量決不算少的人睡過。
男朋友也很多。
一旦鬧成那種氣氛,同不怎麼熟悉的人睡覺的時候也是有的。
但一次也沒愛過——打心眼裡愛過——哪個人。
老實說,沒有那個閑工夫。
總之滿腦袋都是當一流鋼琴手的念頭,繞道和順路之類從沒考慮過。
而意識到自己的空白——缺少什麼的空白時,早已經晚了。
” 她再次在眼前攤開雙手,沉思片刻。
“在這個意義上,十四年前在瑞士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某種意義上或許是我本身制造出來的,我時常這樣想。
” 二十九歲時敏結婚了。
她全然感覺不到性欲。
自瑞土事件以來,她不能同任何人發生肉體關系。
她身上有什麼永遠消失了。
她向他說了這一點,沒有隐瞞。
告訴他因此自己不能同任何人結婚。
但他愛敏,即使不能有肉體關系,可能的話也還是想同她分擔人生。
敏找不出理由拒絕這一提議。
敏從小就認識他,對他始終懷有不急不火的好感。
什麼形式另當别論,作為共同生活的伴侶,除了他還真想不出别人。
而且就現實情況說來,結婚這一形式在公司經營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敏說: “雖然同丈夫隻是周末見面,但基本上相處得不錯。
我們像朋友一樣要好,可以作為生活伴侶共度愉快時光。
有很多話說,人品上也相互信賴。
至于他是在哪裡怎樣處理性需求的,我自是不曉得,但那對我并不成問題。
反正我們之間是沒有性關系,相互接觸身體都沒有。
是覺得對不起他,可我不願碰他的身體,隻是不願意碰。
” 敏說累了,雙手靜靜地捂住臉。
窗外已經大亮。
“我曾經活過,現在也這樣活着,切切實實在跟你面對面說話。
但這裡的我不是真正的我。
你所看見的,不過是以往的我的影子而已。
你真正地活着,而我不是。
這麼跟你說話,傳來我耳朵裡的也不過是自己語音的空洞的回響罷了。
” 我默默地摟住敏的肩。
我找不出應說的話語,一動不動地久久摟着她的肩。
我愛敏,不用說,是愛這一側的敏。
但也同樣愛位于那一側的敏。
這種感覺很強烈。
每當想起這點,我身上就感到有一種自己本身被分割開來的“吱吱”聲。
敏的被分割就好像是作為我的被分割而投影、而降臨下來的。
我實在是無可選擇。
此外還有一個疑問:假如敏現在所在的這一側不是本來的實像世界的話(即這一側便是那一側的話),那麼,如此同時被緊密地包含于此、存在于此的這個我又到底是什麼呢?
比如說,所謂真正的我是接受菲爾迪納德的我呢,還是厭惡菲爾迪納德的我呢?我沒有信心能再一次吞下這種混沌。
” 暑假結束後敏也沒返回學校,她中止了留學,直接返回日本。
手指再末碰過鍵盤。
産生音樂的動力已離她而去。
翌年父親病故,她接手經營公司。
“不能彈鋼琴對我确是精神打擊,但并不覺得惋惜。
我已經隐約感覺到了,遲早會這樣。
彈也好不彈也好,”說到這裡,敏淡然一笑,“反正這個世界到處是鋼琴手。
世界上若有二十個第一線拔尖鋼琴手,也就基本夠用了。
去唱片店随便查找一下——《華倫斯坦》(譯注: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C大調奏鳴曲OP.53。
)也好《克萊斯勒曲集》(譯注:舒曼的鋼琴幻想曲,C大調幻想曲OP.16。
)也好什麼都好——你就明白了,一來古典音樂曲目有限,二來CD架也有限。
對于世界音樂産業來說,第一線有二十名一流鋼琴手足矣。
我消失了誰也不受影響。
” 敏在眼前攤開十指,又翻過來,反複幾次,似乎在重新确認記憶。
“來法國差不多一年的時候,我發覺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功底顯然不如我而又沒有我勤奮的人,卻比我更能深深打動聽衆的心。
參加音樂比賽也次次都在最後階段敗在那些人手下。
最初我以為哪裡出了錯,但同樣情況一再出現。
這弄得我焦躁不安,甚至氣惱起來,認為這不公正。
後來我慢慢看出來了:我身上缺少什麼,缺少某種寶貴東西。
怎麼說好呢,大約是演奏感人音樂所必不可少的作為人的深度吧。
在日本時我沒覺察到。
在日本我沒敗給任何人,也沒時間對自己的演奏産生疑問。
但巴黎有很多才華出衆的人,在他們的包圍中我終于明白過來,明明白白,就好像太陽升高、地面霧霭散盡一樣。
” 敏喟然歎息,擡起臉微微一笑。
“我從小就喜歡為自己——同周圍無關——制定個人守則,按守則行事。
自立心強,一絲不苟。
我生在日本,上日本的學校,同日本朋友交往。
所以盡管心情上完全是日本人,但國籍上仍是外國人。
對我來說,日本這個國家在技術意義上終歸屬于外國。
父母并不啰啰嗦嗦瞎說什麼,但有一點從小就往我腦袋裡灌輸——‘在這裡你是外國人!’于是我開始認為,要想在這個世界上活下去,就必須盡最大努力讓自己變成強者。
” 敏以沉穩的語聲繼續道: “變強本身并不是壞事,當然。
但如今想來,我太習慣于自己是強者這點了,而不想去理解衆多的弱者。
太習慣于健康了,而不想去理解不巧不健康的人的痛苦。
每當見到凡事焦頭爛額走投無路的人,就認為無非是其本人努力不夠造成的,将常發牢騷的人基本看成是懶漢。
當時我的人生觀,雖然牢固而又講究實際,但缺乏廣博的溫情與愛心,而周圍沒有任何人提醒我注意我這一點。
“十七歲時不再是處女了,那以後同數量決不算少的人睡過。
男朋友也很多。
一旦鬧成那種氣氛,同不怎麼熟悉的人睡覺的時候也是有的。
但一次也沒愛過——打心眼裡愛過——哪個人。
老實說,沒有那個閑工夫。
總之滿腦袋都是當一流鋼琴手的念頭,繞道和順路之類從沒考慮過。
而意識到自己的空白——缺少什麼的空白時,早已經晚了。
” 她再次在眼前攤開雙手,沉思片刻。
“在這個意義上,十四年前在瑞士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某種意義上或許是我本身制造出來的,我時常這樣想。
” 二十九歲時敏結婚了。
她全然感覺不到性欲。
自瑞土事件以來,她不能同任何人發生肉體關系。
她身上有什麼永遠消失了。
她向他說了這一點,沒有隐瞞。
告訴他因此自己不能同任何人結婚。
但他愛敏,即使不能有肉體關系,可能的話也還是想同她分擔人生。
敏找不出理由拒絕這一提議。
敏從小就認識他,對他始終懷有不急不火的好感。
什麼形式另當别論,作為共同生活的伴侶,除了他還真想不出别人。
而且就現實情況說來,結婚這一形式在公司經營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敏說: “雖然同丈夫隻是周末見面,但基本上相處得不錯。
我們像朋友一樣要好,可以作為生活伴侶共度愉快時光。
有很多話說,人品上也相互信賴。
至于他是在哪裡怎樣處理性需求的,我自是不曉得,但那對我并不成問題。
反正我們之間是沒有性關系,相互接觸身體都沒有。
是覺得對不起他,可我不願碰他的身體,隻是不願意碰。
” 敏說累了,雙手靜靜地捂住臉。
窗外已經大亮。
“我曾經活過,現在也這樣活着,切切實實在跟你面對面說話。
但這裡的我不是真正的我。
你所看見的,不過是以往的我的影子而已。
你真正地活着,而我不是。
這麼跟你說話,傳來我耳朵裡的也不過是自己語音的空洞的回響罷了。
” 我默默地摟住敏的肩。
我找不出應說的話語,一動不動地久久摟着她的肩。
我愛敏,不用說,是愛這一側的敏。
但也同樣愛位于那一側的敏。
這種感覺很強烈。
每當想起這點,我身上就感到有一種自己本身被分割開來的“吱吱”聲。
敏的被分割就好像是作為我的被分割而投影、而降臨下來的。
我實在是無可選擇。
此外還有一個疑問:假如敏現在所在的這一側不是本來的實像世界的話(即這一側便是那一側的話),那麼,如此同時被緊密地包含于此、存在于此的這個我又到底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