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關燈
學生時代我住的宿舍誰也沒有電話。

    就連有沒有一塊橡皮都可懷疑。

    管理員室前面有一張附近小學處理的矮桌,桌面放一部粉紅色電話,是整棟宿舍擁有的唯一電話。

    所以,沒一個人留意什麼配電盤之類。

    和平年月的和平世界。

     管理員室裡從未有過管理員。

    因此每次電話鈴響,便由宿舍裡的某個人拿起聽筒,跑去叫人。

    當然情緒上不來時(尤其半夜兩點)誰也不去接電話。

    電話便如預感死之将至的象一樣,狂嚎亂叫若幹次(我數的最多一回為32次),之後死掉。

    “死掉”——這一字眼一如其本身所示,死掉就是死掉。

    電話鈴的最後一聲穿過宿舍長長的走廊被夜幕吞噬後,突然的沉寂壓向四周。

    沉寂得委實令人心休。

    人人都在被窩中屏息斂氣,回想徹底死掉的電話。

     深更半夜的電話總是内容灰暗的電話。

    有人拿起聽筒,開始低聲講話。

     “那事别再說了……不對,不是那樣……可已沒有辦法了,是吧?…”·不騙你。

    幹嘛騙你?…。

    ·啊,隻是累了…..·當然我心裡也過意不去。

    ……所以嘛……明白了,我都說明白了,讓我考慮一下好麼?”…·電話裡說不清的……” 看來任何人都有一大堆煩惱。

    煩惱事如雨從空中降下,我們忘我地将其拾在一起揣進衣袋。

    何苦如此,我至今也不明白。

    想必錯當成别的什麼了。

     也有電報來。

    淩晨4時摩托開到宿舍樓門停下,肆元忌憚的腳步聲響徹走廊。

    誰的房間被拳頭砸開。

    那聲音總使我聯想死神的到來。

    略、略。

    好幾個人奄奄一息,神經錯亂,把自己的心埋進時間的淤泥,為不着邊際的念頭痛苦不堪,相互嫁禍于人。

    1970年,如此這般的一年。

    倘若人果真生來即是辯證地自我升華的生物,則那一年同樣是充滿教訓的一年。

     我住管理員室的隔壁,那個長發少女住二樓階梯旁邊。

    以打來電話次數而論,她堪稱全宿舍的冠軍,我因之遭遇了幾千次上下光溜溜的15階樓梯的慘境。

    找她的電話實在五花八門。

    語聲有鄭重的,有事務性的,有悲戚的,有傲慢的,每種聲音都向我告以她的名字。

    那名字早已忘了,隻記得是個平庸得令人沉痛的名字。

     她總是對着聽筒用低沉而疲憊至極的聲音述說什麼。

    說什麼聽不清,唧唧咕咕的。

    臉形也還漂亮。

    但總的說來,給人以壓抑感。

    偶爾在路上撩肩而過,可從未打過招呼。

    她走路的神情,俨然騎一頭白象在深山老林的小徑上行進。

     她在宿舍大緻住了半年,初秋到冬末。

     ‘我抄起聽筒,跑上樓梯,敲她房間門,叫道“電話!”少頃,她應一聲“謝謝”。

    除了“謝謝”沒聽她說過别的。

    當然,作為我也除“電話”别無他話。

     對于我也是個孤獨的季節。

    回到宿舍每次脫衣服,都覺得渾身的骨頭像要捅破皮膚蹦出來似的。

    大概我體内存在一種來路不明的活力,而那力正朝錯誤方向推進不止,要把我帶去别的什麼世界。

     電話響了,我這樣想道,有誰要對誰訴說什麼。

    找我本身的電話幾乎沒有。

    想向我訴說什麼的人一個也沒有,至少我希望别人訴說的無人向我訴說。

     或多或少,任何人都已開始按自己的模式活着。

    别人的若與自己的差别太大,未免氣惱;而若一模一樣,又不由悲哀。

    如此而已。

     最後一次為她接電話,已是冬末了。

    3月初,一個晴空萬裡的周六早上。

    說是早上,其實已快10點了。

    小房間每個角落都塞滿冬日透明的陽光。

    我一邊在腦袋裡半聽不聽地聽着鈴聲,一邊從床頭窗口俯視甘藍田。

    黑乎乎的田地上,殘存的積雪如水窪一般到處閃着白亮亮的光;最後的寒流留下的最後的雪。

     鈴響十多遍也沒人接,便不再響了。

    五分鐘後再次響起。

    我以很無奈的心情在睡衣外披上對襟毛衣,開門拿起聽筒。

     “請問……在嗎?”男人的語聲。

    語聲平闆闆、飄忽忽的。

     我含糊應了一聲,慢慢上樓,敲她的門。

     “電話!”。

     “——謝謝!” 我折回房間,在床上攤開四肢望天花闆。

    響起她下樓的聲音,随即傳來一如往常的唧唧咕咕。

    就她來說,電話非常之短,也就十五六秒吧。

    放聽筒聲響過後,沉默籠罩四周。

    腳步聲也沒聽到。

     間隔一會兒,遲緩的腳步聲朝我房間臨近,并響起敲門聲。

    響兩次,之間隔有一次深呼吸所需要的時間。

     打開門,身穿白色厚毛衣和藍牛仔褲的她站在那裡。

    一瞬間我還以為傳錯了電話。

    她一言不發,隻管把雙臂牢牢抱在胸前,瑟瑟發抖地看着我,眼神就像從救生艇上注視下沉的輪船。

    不,或者相反亦末可知。

     “可以進去麼?冷得要死。

    ” 我不明所以地放她進來,關上門。

    她坐在煤氣爐前,邊烤手邊環顧房間。

     “房間一無所有啊2” 我點頭。

    的确一無所有。

    隻窗前一張床。

    作為單人床偏大,作為小雙人床又過小。

    其實床也不是我買的。

    朋友送的。

    我和他不怎麼親密,想象不出為何送我張床。

    兩人幾乎沒說過話。

    他是地方上一個有錢人的兒子,在學校中院給另一夥人打了,臉被施工靴踢得夠嗆,眼睛都踢壞了,遂退學離校。

    我帶他去校醫室的時間裡,他抽抽搭搭哭個不停,弄得我甚是心煩。

    幾天後,他說回老家去,床送給了我。

     “沒什麼熱乎東西可喝?”她問。

     我搖下頭,什麼也沒有,我說。

    沒有咖啡沒有粗茶,壺都沒有。

    僅有一個小鍋,每天早晨用來燒水刮須。

    她歎息一聲站起,說聲等等,走出房間。

    五分鐘後兩手抱着一個紙殼箱折回。

    箱裡有半斤分量的袋紅茶和綠茶,兩袋餅幹、細砂糖、水壺和一套餐具,還有兩個印有史努比漫畫的大号玻璃杯。

    她把紙殼箱重重地放在床上,用壺燒水。

     “你到底怎麼過的日子?豈不成了魯賓遜漂流記了?” “是不怎麼有滋味。

    ” “想必。

    ” 我們默默喝紅茶。

     “全給你。

    ” 我驚得嗆了口茶: “為什麼給?”. “勞你傳了好多好多電話,算是謝意吧。

    ” “你也是需要的嘛。

    ” 她搖了幾下頭: “明天搬走,什麼都不再需要了。

    ” 我默默思索事情的演變,但想象不出她身上發生了什麼。

     “好事?還是壞事?” “不怎麼好啊,退學回老家。

    ” 灑滿房間的冬日陽光陰暗下來,很快又變亮了。

     “不過你不想聽的吧?換上我也不聽,不願意用留下不快記憶人的東西。

    ” 第二天一早就下冷雨。

    細雨,可還是透過雨衣弄濕了我的毛衣。

    我拿的大号手提箱也好,她拿的旅行衣箱和挎包也好,全淋得黑乎乎的。

    出租車司機沒好氣地說别把行李放在車座上。

    車内空氣給空調和煙味弄得令人窒息,收音機正大聲吼着一支老情歌,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