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開羅,埃及10
古代尼羅河的河底上開設了旅遊紀念品商店,我們在那裡觀看了紙莎草紙的現場制作。
回到梅娜豪斯·奧貝羅伊飯店後,我們換上玲王奈借來的梅賽德斯,向開羅市區駛去。
司機依然是玲王奈,她對駕車的喜好似乎更甚于表演。
時間還比較充裕,玲王奈提議去開羅博物館參觀。
禦手洗可能也有這樣的打算,所以沒有反對。
烈日下的開羅市區,無論是街道還是行人,似乎都塗滿了發白的幹燥塵土。
一座座建築在漫長的歲月裡基本沒有得到過雨水的沖刷,漆黑的油污緊緊地貼在上面。
大街上隻有清真寺是嶄新的。
從清真寺的擴音器裡時而傳來奇怪的歌曲,在獅身人面像附近就曾隐約聽到過,其曲調似乎和日本的《買竹竿》歌謠很相像,這是什麼内容呢?原來是有名的《古蘭經》。
知道了那就是《古蘭經》以後再去聽它,果然感覺到那是深深潤澤人類内心的虔誠祈禱詞,伊斯蘭世界的人們聽着這部《古蘭經》,每天要面朝麥加的方向做五次祈禱。
和古代的法老時代相比,今天的埃及已經發生了巨變。
我們所接觸到的埃及人像在以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這裡已經是個現代的埃及,與金字塔和法老關系不大,而這些古代的遺迹,似乎也成為學者和導演的專用物品,自己有真神安拉就足夠了。
玲王奈說:“法老時代的古埃及和現在的埃及,就如同兩個截然不同的國度。
” 我也深有同感。
我想像中的埃及,至少應該劃分為三段曆史。
古代的法老時代,然後是接受希臘、羅馬文化洗禮的基督教時代,最後是現在的時代,伊斯蘭世界的一員。
向我們講述這漫長曆史的,就是開羅博物館。
開羅博物館的展品,可以用“雄偉”一詞來形容。
如果把它們從頭到尾全部浏覽,恐怕要花費幾天幾夜。
盡管如此,目前在這裡看到的也隻是當年英國、法國以及德國洗劫後幸存下來的出土文物。
無論是在博物館的庭院裡徘徊,還是在館裡流連,看着陽光透過窗戶照射在地上,我都能感受到埃及的夏天。
這裡和東京的夏天截然不同,在陽光的照射下當然是汗流浃背,但因為空氣幹燥,一到陰影處立刻就涼爽下來了。
我所經曆的這個夏天,或許在不久之後會成為令我傷感的回憶吧。
這種情緒,正如這博物館中的文物,也正為它們一去不複返的光榮而哀傷。
開羅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圖坦卡蒙的黃金棺,我以前曾多次看到過它的照片。
在這件珍貴文物的玻璃展櫃前,果然擠滿了參觀的人群。
旁邊還有一對守護棺材的兵士模型,全身漆黑,但腰帶跟绶帶是黃金質地。
法老的藝術之美,簡而言之就是黃金之美。
法老認為他們的尊嚴與榮耀應該萬世流傳,于是常用永遠不腐的黃金來裝飾自己。
與此相反,他們也為現實中自己的肉體不能永存而恐懼。
諷刺的是,到了二十世紀,他們的肉體已經成為藝術品,被永遠地保存在玻璃展櫃裡。
當我們走出展館,來到明亮的走廊裡時,我驚歎一聲,停下了腳步。
埃及石像和東方石像的不同,就是它高度的寫實性連現代人都感到驚歎。
在走廊裡,我看到了一尊比所有埃及石像都要漂亮的法老像。
它呈立姿,右腳向前邁出半步,高度在三米左右,挺着胸膛,下颌微微前探,面孔上揚,沒有雙臂,下巴也缺了一部分,但是它的美貌無與倫比。
我不由自主地站住了。
它美麗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微厚的嘴唇,從面容上怎麼看都是一位女性,但因為沒有胸部,所以應該是個少年。
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看到面孔這麼美麗的石像。
在埃及的研究者中,納芙蒂蒂的胸像體現了女王的優雅,十分有名,可是在我看來,那算不上天姿國色。
可是這尊石像用一種莫名的力量攫獲了我的心,我的鞋好像被粘在了地闆上,一動也不能動。
我漸漸确信,這尊石像的模特是一位女性。
石像還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東方韻味。
從眼睛和眉毛的距離看,這不是西方人的臉。
她看上去還很年輕,似乎隻有十來歲。
這時,我又一次回想起了早晨的夢。
怪不得有些面熟,原來她和我夢中的女子很相像。
由于我突然停下了腳步,禦手洗和玲王奈奇怪地回頭看着我。
我看了看石像腳邊的文字說明,上面隻标明了吉薩出土,沒有其他更詳細的說明。
“怎麼了,石岡君?”玲王奈問道。
我醒悟過來,應道:“啊,沒什麼,隻是這尊石像真是太逼真了……怎麼說好呢……” 我此時的心情,哪怕窮盡世界上所有的言辭都難以表達。
現在我已冷靜下來,可以試着描述一下當時的體會。
我可以斷言,這尊栩栩如生的石像準确地表達了創作者的情感,因為作者有這樣強烈的創作欲望,所以他成功了,我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意志。
可以說,古埃及的石像幾乎都是冷靜、端莊、形式化的,有很多是作為建築物的裝飾,應建築家的要求而制作的。
但這尊石像明顯不同,我能感覺到作者欲罷不能的思緒。
我曾是一位商業美術作家,對藝術品作者的思維十分敏感。
我自己就有這樣的經曆,就是将顧客的要求和自己的創作願望完美地結合到一起,那是一個艱苦的過程。
但現在說那些也沒有什麼用處,這時我隻好說:“這尊石像,倒是很像玲王奈啊!” 事實上二者确有相似之處,隻不過石像的容顔顯得稍稍年輕。
我們穿過走廊,繼續浏覽。
我回過頭去,看見少女一樣臉龐的法老石像靜靜地矗立在走廊裡,越來越遠了。
我内心不禁又産生疑問,這樣的石像為什麼放在走廊裡呢?恐怕,它稱不上是貴重的文物吧?盡管如此,我仍然被古埃及的寫實藝術所深深感動。
那尊石像身上到底有怎樣的故事呢? 我們進入了走廊盡頭靠右的房間。
這裡與其他展廳不同,是一個小巧的房間。
牆壁上的油漆都剝落了,從小窗戶射進四角形的陽光,照在房間的角落。
玲王奈好像很注意左手上的戒指,也許是手指被箍得疼痛。
仔細一看,那正是我送給她的鑲着藍色石頭的戒指。
這個房間裡陳列的是尺寸比較小的出土文物,都裝在玻璃展櫃裡。
有首飾,有武器,還有水壺等等。
玲王奈似乎興趣濃厚,從展櫃的一端開始,專心緻志地觀賞着。
這裡除了我們以外沒有其他參觀遊覽的客人。
禦手洗對其他展品似乎都興味索然。
他快步走在前面,又突然在房間
回到梅娜豪斯·奧貝羅伊飯店後,我們換上玲王奈借來的梅賽德斯,向開羅市區駛去。
司機依然是玲王奈,她對駕車的喜好似乎更甚于表演。
時間還比較充裕,玲王奈提議去開羅博物館參觀。
禦手洗可能也有這樣的打算,所以沒有反對。
烈日下的開羅市區,無論是街道還是行人,似乎都塗滿了發白的幹燥塵土。
一座座建築在漫長的歲月裡基本沒有得到過雨水的沖刷,漆黑的油污緊緊地貼在上面。
大街上隻有清真寺是嶄新的。
從清真寺的擴音器裡時而傳來奇怪的歌曲,在獅身人面像附近就曾隐約聽到過,其曲調似乎和日本的《買竹竿》歌謠很相像,這是什麼内容呢?原來是有名的《古蘭經》。
知道了那就是《古蘭經》以後再去聽它,果然感覺到那是深深潤澤人類内心的虔誠祈禱詞,伊斯蘭世界的人們聽着這部《古蘭經》,每天要面朝麥加的方向做五次祈禱。
和古代的法老時代相比,今天的埃及已經發生了巨變。
我們所接觸到的埃及人像在以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這裡已經是個現代的埃及,與金字塔和法老關系不大,而這些古代的遺迹,似乎也成為學者和導演的專用物品,自己有真神安拉就足夠了。
玲王奈說:“法老時代的古埃及和現在的埃及,就如同兩個截然不同的國度。
” 我也深有同感。
我想像中的埃及,至少應該劃分為三段曆史。
古代的法老時代,然後是接受希臘、羅馬文化洗禮的基督教時代,最後是現在的時代,伊斯蘭世界的一員。
向我們講述這漫長曆史的,就是開羅博物館。
開羅博物館的展品,可以用“雄偉”一詞來形容。
如果把它們從頭到尾全部浏覽,恐怕要花費幾天幾夜。
盡管如此,目前在這裡看到的也隻是當年英國、法國以及德國洗劫後幸存下來的出土文物。
無論是在博物館的庭院裡徘徊,還是在館裡流連,看着陽光透過窗戶照射在地上,我都能感受到埃及的夏天。
這裡和東京的夏天截然不同,在陽光的照射下當然是汗流浃背,但因為空氣幹燥,一到陰影處立刻就涼爽下來了。
我所經曆的這個夏天,或許在不久之後會成為令我傷感的回憶吧。
這種情緒,正如這博物館中的文物,也正為它們一去不複返的光榮而哀傷。
開羅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圖坦卡蒙的黃金棺,我以前曾多次看到過它的照片。
在這件珍貴文物的玻璃展櫃前,果然擠滿了參觀的人群。
旁邊還有一對守護棺材的兵士模型,全身漆黑,但腰帶跟绶帶是黃金質地。
法老的藝術之美,簡而言之就是黃金之美。
法老認為他們的尊嚴與榮耀應該萬世流傳,于是常用永遠不腐的黃金來裝飾自己。
與此相反,他們也為現實中自己的肉體不能永存而恐懼。
諷刺的是,到了二十世紀,他們的肉體已經成為藝術品,被永遠地保存在玻璃展櫃裡。
當我們走出展館,來到明亮的走廊裡時,我驚歎一聲,停下了腳步。
埃及石像和東方石像的不同,就是它高度的寫實性連現代人都感到驚歎。
在走廊裡,我看到了一尊比所有埃及石像都要漂亮的法老像。
它呈立姿,右腳向前邁出半步,高度在三米左右,挺着胸膛,下颌微微前探,面孔上揚,沒有雙臂,下巴也缺了一部分,但是它的美貌無與倫比。
我不由自主地站住了。
它美麗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微厚的嘴唇,從面容上怎麼看都是一位女性,但因為沒有胸部,所以應該是個少年。
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看到面孔這麼美麗的石像。
在埃及的研究者中,納芙蒂蒂的胸像體現了女王的優雅,十分有名,可是在我看來,那算不上天姿國色。
可是這尊石像用一種莫名的力量攫獲了我的心,我的鞋好像被粘在了地闆上,一動也不能動。
我漸漸确信,這尊石像的模特是一位女性。
石像還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東方韻味。
從眼睛和眉毛的距離看,這不是西方人的臉。
她看上去還很年輕,似乎隻有十來歲。
這時,我又一次回想起了早晨的夢。
怪不得有些面熟,原來她和我夢中的女子很相像。
由于我突然停下了腳步,禦手洗和玲王奈奇怪地回頭看着我。
我看了看石像腳邊的文字說明,上面隻标明了吉薩出土,沒有其他更詳細的說明。
“怎麼了,石岡君?”玲王奈問道。
我醒悟過來,應道:“啊,沒什麼,隻是這尊石像真是太逼真了……怎麼說好呢……” 我此時的心情,哪怕窮盡世界上所有的言辭都難以表達。
現在我已冷靜下來,可以試着描述一下當時的體會。
我可以斷言,這尊栩栩如生的石像準确地表達了創作者的情感,因為作者有這樣強烈的創作欲望,所以他成功了,我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意志。
可以說,古埃及的石像幾乎都是冷靜、端莊、形式化的,有很多是作為建築物的裝飾,應建築家的要求而制作的。
但這尊石像明顯不同,我能感覺到作者欲罷不能的思緒。
我曾是一位商業美術作家,對藝術品作者的思維十分敏感。
我自己就有這樣的經曆,就是将顧客的要求和自己的創作願望完美地結合到一起,那是一個艱苦的過程。
但現在說那些也沒有什麼用處,這時我隻好說:“這尊石像,倒是很像玲王奈啊!” 事實上二者确有相似之處,隻不過石像的容顔顯得稍稍年輕。
我們穿過走廊,繼續浏覽。
我回過頭去,看見少女一樣臉龐的法老石像靜靜地矗立在走廊裡,越來越遠了。
我内心不禁又産生疑問,這樣的石像為什麼放在走廊裡呢?恐怕,它稱不上是貴重的文物吧?盡管如此,我仍然被古埃及的寫實藝術所深深感動。
那尊石像身上到底有怎樣的故事呢? 我們進入了走廊盡頭靠右的房間。
這裡與其他展廳不同,是一個小巧的房間。
牆壁上的油漆都剝落了,從小窗戶射進四角形的陽光,照在房間的角落。
玲王奈好像很注意左手上的戒指,也許是手指被箍得疼痛。
仔細一看,那正是我送給她的鑲着藍色石頭的戒指。
這個房間裡陳列的是尺寸比較小的出土文物,都裝在玻璃展櫃裡。
有首飾,有武器,還有水壺等等。
玲王奈似乎興趣濃厚,從展櫃的一端開始,專心緻志地觀賞着。
這裡除了我們以外沒有其他參觀遊覽的客人。
禦手洗對其他展品似乎都興味索然。
他快步走在前面,又突然在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