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關燈
巴巴羅沙(摘自《失去了的世界帝國》) 英譯者按:過了二十五年,全世界的人還在納悶,阿道夫-希特勒為什麼在一九四一年六月轉向東方。

    當時,英國由于在非洲和巴爾幹半島慘敗,加上德國潛艇所造成的損失,已經弄到了千鈞一發的地步,而美國又無力抵擋住這個毀滅性的打擊,那時候看來,希特勒一定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得勝。

    隻要把英國打掉,把驚人的收獲消化掉之後,他就能着手在一條戰線上與蘇聯較量。

    但恰恰相反,他反倒把英國放在一邊,轉向東方,展開了一場曆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血戰,在自己後方給諾曼底登陸留了空子,毀滅了自己也毀滅了德國。

    為什麼? 關于這個問題,我覺得馮-隆将軍從山的另一邊作了較為明确的說明。

    由于美國讀者對西線戰事更感興趣,因此我對這些材料作了較大删節。

    但我力求保持馮-隆分析的主要線索。

     轉向東方 希特勒對蘇聯的入侵被普遍認為是他的最大失策,也許是世界曆史上的最大失策。

    産生這種觀點,有兩個原因。

    首先,人們對阿道夫-希特勒謎一樣的可怕性格還不可能清楚地認識。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外行人(很多軍人也一樣)在判斷一個軍事形勢時,很少肯花費力氣去抓住事實。

    這種判斷一般由觀看一張地圖開始。

    人們往往見了地圖就頭疼。

    然而希特勒在一九四一年六月轉向東方的關鍵卻在于繪制地圖的方法之中。

     你得看一幅歐洲地圖,最好是一幅清楚地表明河流和山脈地區的地形圖。

     你還得記住關于戰争的一些不變的簡單事實。

    戰争是力量的劇烈沖突。

    這種力量有三種,就是:動物力量,機械力量,化學力量。

    直到十七世紀,盡管象投石機和弩機這樣的機械已經使用了,馬和人的動物力量仍舊起着決定性作用,有了火藥爆炸的化學力量,就增加了一種新的因素。

    美國的南 北戰争首先反映了工業上的革命,主要是利用了礦物燃料(煤)的化學力量,通過鐵路,使軍隊的機動性大大增加,此外由于冶金和設計的進步,槍炮達到了新的射程和準确性。

     工業戰争在一九一四——一九一八年間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德國人以一套為打仗而設計和建造的工業設施,在毛奇将軍為了穿梭般地迅速調動軍隊而精心計劃的鐵路網上進行内線軍事行動,輕而易舉地打擊了幾乎包括全世界在内的聯軍。

    到了一九一八年,在亞眠的英國坦克,以及脆弱的偵察飛機之間進行的空戰,顯露了新的使用石油發動機的燃料力量的革命可能性。

    少數幾個軍人抓住了這種可能性,然而隻有一個戰後的政治家真正理解了這種可能性,這個人就是默默無聞的退伍步兵阿道夫-希特勒。

     希特勒看到英國人、法國人這些所謂的勝利者已經精疲力竭,世界帝國已向他們的繼承者開放,即使是一個小國,隻要大膽地大量使用石油發動機,特别是地面和空中配合行動,就能稱霸世界。

     地圖上的形勢 在戰争中馬匹的缺陷是它們必需吃幹草;拿破侖在鮑羅金諾躊躇不前多少也是由于缺乏飼料。

    同樣,一台石油發動機也必需有石油作燃料。

    阿道夫-希特勒絕對不可能忘掉這個簡單事實,盡管有不少高談闊論的戰略家和自作聰明的新聞記者早已把它忘得一幹二盡了。

     德國人在歐洲大陸上奮力作戰,能夠到手的隻有一個加油站,就是羅馬尼亞的地下石油。

    我們不能從海上得到石油。

    因此,一九四○年到四一年間希特勒在巴爾幹半島的所有軍事行動和戰役,都是圍繞着普洛耶什蒂的油田。

    戰争不可能在巴爾幹半島打赢,德國倒是可能在這裡遭到失敗。

     看一下地圖就清楚了,多瑙河流域大平原上的普洛耶什蒂危險地靠近蘇聯邊境。

    從普魯特河到普洛耶什蒂之間是一片開闊平原,不滿一百英裡。

    但是從德國到那裡卻有六百英裡,中間還隔着喀爾巴阡山。

     由于這個原因,一九四○年七月,當匈牙利和羅馬尼亞之間有爆發戰争的危險時,希特勒就很快地強制予以和解。

    蘇聯并不喜歡這樣。

    俄國人,不管是沙皇還是共産黨,總是把他們的熊爪伸向巴爾幹半島;當時,俄國人正向羅馬尼亞送去内容含糊、虛聲恫吓的備忘錄。

    然而,隻要事關石油供應,希特勒決不會去擔心俄國人是否敏感。

    沒有石油,德國的整個戰争機器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