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幕 從網中逃逸

關燈
彰微薄的嘴唇泛着淡淡的笑容,說:“沒錯,兇手還是男人比較有可能,還有沒有人有其他意見?” “既然彩夏這麼說,我也要在此聲明,”這次換名望奈志發表意見了,“雖然槍中不相信我的話,可是,叫我用刀子刺她的胸部,我吓都吓死了,怎麼敢做。

    ” “沒有其他意見了嗎?鈴藤先生,你還有沒有想到什麼?” “兇手是……”我在依然混亂不堪的腦海中搜尋答案,“兇手是有機會偷出安眠藥的人。

    可是,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潛入忍冬醫生的房間,從他皮包中找出那一排藥。

    ” 說到這裡,我突然想到一件事,不由得陡然阖上了嘴。

    看到我這個樣子,彰烏黑的眸子發出了銳利的光芒。

     “你想到什麼了?” “我在想,”我帶點激動說,“甲斐說不定根本不知道安眠藥長什麼樣子、是什麼顔色、怎麼樣的排裝。

    ” “怎麼說呢?”名望奈志問。

     “我的意思是,忍冬醫生的皮包裡有各式各樣的排裝藥,除非每個排裝藥的背後都清楚記載着藥名,否則沒有這方面知識的人絕對找不到自己想要的藥。

    所以,兇手一定知道藥的形狀、顔色、排裝藥的大小,憑這些條件來偷出安眠藥。

    ” “啊,那麼……” “第二天晚上,希美崎說睡不着,忍冬醫生要去拿藥時,她跟着忍冬一起去了房間。

    所以,那一次沒有人有機會看到皮包内的藥。

    可是,第二天——也就是前天晚上,我跟乃本,啊,不對,應該是矢本,我們向醫生索取同樣的藥時,醫生就把皮包拿到沙龍來了。

    對吧,醫生?” “嗯,”忍冬醫生撫摸着光秃秃的頭說,“我好像是那麼做了。

    ” “除了索取藥的我們之外,在沙龍裡的人也都看到了藥的顔色跟形狀。

    可是,就在那個時候……” “我知道了!”名望奈志擊掌說道,“我還記得,鈴藤,那時候我跟甲斐正好起身去上廁所,跟拿着皮包的忍冬醫生擦身而過。

    ” “對,我們拿藥時,你們并不在場。

    從那一次之後,忍冬醫生就再也沒有在我們面前打開過皮包或拿出安眠藥。

    所以。

    甲斐跟你完全沒有機會看到安眠藥的形狀。

    ” “原來如此,我以為醫生的皮包一定整理得井然有序,裝安眠藥的袋子大概會注明是安眠藥,所以,并沒有想太多。

    ” “甲斐無法确定哪個是安眠藥,再把藥偷出來,所以,他不可能是殺死蘆野的兇手。

    ”我向很滿意地看着我們對話的少年望去,繼續說,“可是,第一幕——殺死榊的兇手是甲斐吧?” “應該是他。

    ”彰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我看過榊的屍體跟現場的狀況,也大略知道各位對這個事件的意見,還有各位所采取的行動。

    ” 我看了拿着槍的的場小姐一眼。

    案發後,她突然接近我們,就是為了這個目的。

    恐怕她現在也還是彰的家庭教師吧。

    為了把跟案情相關的詳細情報告訴彰,她才潛入我們之中為我們服務。

     還有——我把視線拉回到少年身上後,又開始在記憶中搜尋。

    那個時候——前天晚上我跟深月在大廳談話時,在那之前來到禮拜堂,被我發現而躲起來的彰,如果躲在走廊門外偷聽我們說話,那麼,那個時候他就會知道還有“另一個人”與8月的案件有關。

     “那麼,彰,”我問他,“你為什麼認為深月絕對不可能是甲斐殺的?” “剛才,槍中針對如何解除‘暴風雪山莊’的障礙,談了很多。

    大緻上來說,可以分為兩種方法,一種是一開始就不要進入網中;另一種是‘從網中逃逸’。

    而且,他也說過,所謂‘從網中逃逸’就是加入不可能是兇手的集團中。

    ”彰看了槍中一眼,又繼續說:“我想還可以再加上一種方法,那就是:不是兇手的人,在被确定不可能犯案後,趁機犯下新的案子。

    ” “不是兇手的人……”我像鹦鹉般重複着少年的話,突然,我想到了一句話。

    “‘搭便車殺人’嗎?” “對,沒錯。

    ” “的确,隻要案件是在同一個主題下發生的,我們自然會認為是同一個兇手做的。

    ” “對,隻要沿用北原白秋的《雨》這個主題,大家就會認為是最初那個兇手所做的。

    也就是說,把自己的罪嫁禍給‘第一個兇手’。

    ” “可是……” “怎麼了?” “這個兇手——也就是‘第二個兇手’,也可能适得其反,不得不連同第一個兇手的罪都背起來啊。

    ” “搞得不好,當然會這樣。

    所以,‘讓大家确認他絕對不可能是兇手’,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 “啊,原來如此。

    ” “例如,隻要在第一個案件,以及接下來的案件中,制造出完整的不在場證明就行了。

    當自己要搭便車殺人時,如果知道前一個兇手是誰,就可以積極布置現場,把罪推給那個人。

    ” “你是說,還可以殺死那個人滅口,再僞裝成自殺的樣子?” 名望奈志插嘴說,我們兩個相對互望後,幾乎同時把視線轉向了槍中,像被什麼吸引了一般。

     槍中剛才狠狠瞪着少年的模樣,已經不見了,他微微低着頭,把嘴唇抿成一條線。

    難道彰所說企圖“搭便車殺人”的“第二個兇手”就是槍中?我的疑惑直直指向了他。

    可是,懷疑歸懷疑,還是很難相信,也不願去相信。

     彰所說的,畢竟也是一種可能性而已;隻因為槍中在第一幕榊被殺時,有完整的不在場證明,如此而已。

    這樣的判斷未免太輕率了,如果理由隻是第一幕的不在場證明,那麼,我鈴藤也跟他處于相同的條件下。

     9 “殺死榊的是甲斐,最後像自殺般被殺害的也是甲斐。

    ”名望奈志抓着尖尖的下颚,一臉正經地說,“可是,殺死深月的不是甲斐,也就是說被‘第二個兇手’冠上了多餘的罪名,還慘死在第二個兇手手中。

    ” “那麼,彰,”我接着提出理所當然浮現的疑問,“第二幕呢?你認為是誰殺了希美崎?是甲斐,還是事件的‘第二個兇手’?” “這個嘛,”少年用左手拿着的拐杖,輕輕敲了一下地闆,“好,現在就讓我們來回想第二幕。

    這次就請教名望奈志先生吧,您還記得那個事件嗎?” 少年的語調跟父親有幾分神似,穩健而且威嚴,聽起來跟他俊秀的容貌與聲音非常不協調,卻又好像很相稱。

     “當然記得,”名望用前所未有的緊張聲音說,“第二幕的舞台在湖上的……” “那個叫‘海獸噴水池’。

    ” “對,蘭被勒斃的屍體,就是在那裡被發現的。

    雖然無法推定出死亡時間,但是,深月在淩晨2點時,看到走道上的燈亮着。

    兇器是倉庫裡的尼龍繩,并且模仿《雨》的第二段歌詞,用這個家裡的信紙折成紙鶴,夾在屍體下面。

    ” “你不覺得環繞在屍體四周的狀态有什麼不對嗎?” “啊?”名望想了一下,微微抽動鼻子說:“的确有,”他挽起雙臂,“我後來也覺得很奇怪,因為跟第二段歌詞略有出入。

     《雨》的第二段歌詞明明是‘再不願意也在家裡玩吧’,兇手為什麼要把蘭的屍體搬到噴水池上呢?” 對,這也是我不斷提出的疑問。

    為什麼兇手要做出跟《雨》相矛盾的事?是不是他非這麼做不可? “在第一幕時,兇手的模仿工作做得非常徹底。

    ”名望奈志看到少年點頭催促他繼續說下去,就像連珠炮般說得更起勁了,“可是,到了第二幕,不但草率,甚或完全與歌詞内容對不起來。

     他為什麼要大費周章把屍體搬到湖面的噴水池上呢?雖然不必贊太大力氣,也是非常麻煩的事。

    而且,即使是在半夜,從二樓窗戶也可以看得到那個噴水池,萬一有人走出陽台,一切就都完了。

    當然啦,也許這個兇手很有把握,在這麼冷的天裡,不會有人走出陽台。

    可是,不管怎麼樣,把屍體搬到那裡去還是很麻煩也很危險的事。

     “我實在不懂他為什麼非這麼做不可,如果是為了模糊死亡時刻,也不必那麼辛苦搬到那裡,隻要搬到平台上就行了啊。

    ” “您說得沒錯。

    ”彰沉靜地微笑着,又問其他人:“關于第二幕,還有人覺得有奇怪的地方嗎?” 名望奈志挽着手臂,沉重地鎖眉沉思着。

    我接替他,繼續叙述我想到的幾個疑點。

     “昨天早上我在圖書室裡看到一本書,是《日本詩歌選集》中的一本,我注意到這本書上下颠倒放在書架上。

    感覺跟前天掉落在案發現場的白秋的書一樣,破損得非常嚴重。

     “還有兩三件事可能跟事件無關,卻一直在我腦海中盤旋。

    我想的場小姐應該也跟你報告過,就是溫室裡名叫梅湘的小鳥虛弱而死。

    還有廚房櫥櫃裡的大湯匙彎曲了。

    ” “那本破損的書是什麼書?”少年的聲音突然提高了尖銳度。

     “那是西條八十的書。

    ”我邊回想發現當時跟槍中對話的情況,邊回答他,“我想那本書恐怕是跟第一幕時的白秋的書一樣,被拿來當做兇器之一。

    我實在想不通,兇手為什麼特地把那本書放回圖書室?槍中說,大概是因為那本書跟《雨》的情節不符,兇手隻是找不到足以拿來當兇器的白秋的書,才不得已用了那本書。

    ” “您認為那種說法如何呢?鈴藤先生。

    ” “這個嘛,”我躊躇地說,“很難講,不過,當時我不是很同意他的說法。

    ” “嗯,我贊成你這樣的想法。

    ”彰用非常平靜的眼神看着我,“難道你什麼都沒發現嗎?” “發現什麼?” “西條八十的書、變虛弱的小鳥、彎曲的湯匙——這一連串的狀況,不會讓你聯想到什麼嗎?” “西條八十的書、變虛弱的小鳥、彎曲的湯匙……”我在口中喃喃反刍這些話,腦中突然閃過一個答案,讓我不禁“啊”地叫出聲來。

    聽到我的叫聲,少年露出淡淡的微笑點了點頭。

     “梅湘是金絲雀,彎曲的是銀湯匙……” “您想通了嗎?” 好像以這個台詞作為暗号似的,白須賀秀一郎适時從便服中拿出了一本書,交給兒子。

    彰用右手拿着這本書,從椅子站起來,緩緩地走向我,把書拿給我說: “請看。

    ” 少年拿給我的是西條八十的詩集,也就是昨天在圖書室看到的那一本。

     “請看夾着書簽的地方。

    ” 我照少年所說,打開了書本: 金絲雀把忘了歌的金絲雀,丢在後面山裡吧。

     不行,不行,不可以這麼做。

     把忘了歌的金絲雀,埋在後門的小草叢裡吧。

     不行,不行,也不可以這麼做。

     用柳鞭來鞭打忘了歌的金絲雀吧。

     不行,不行,那樣太可憐了。

     隻要把忘了歌的金絲雀, 放在銀色船槳的象牙船裡, 在月夜之海中漂浮, 就可以想起遺忘的歌。

     10 “‘一銀色湯匙、象牙船’——果然是這麼回事。

    ” 我敞開那一頁,把書交給名望奈志,又把視線拉回到少年身上。

    少年已經從我面前離去,又坐回原來的椅子上。

     “第二幕模仿的不是白秋的《雨》,而是八十的《金絲雀》。

    ” “我想應該是。

    ” “等一下,”彩夏本來要觀看名望手中那本書,突然停下這個動作,用忍無可忍的聲音說,“鈴藤,你到底在說什麼啊?” “你知道《金絲雀》這首歌吧?” 說完,我哼唱那首有名童謠中的一小段給她聽。

     “——隻要把忘了歌的金絲雀, 放在銀色船槳的象牙船裡, 在月夜之海中漂浮, 就可以想起遺忘的歌。

    ” “嗯,”彩夏愣愣地點點頭說,“就是彰剛才彈的那首曲子嘛。

    ” “沒錯。

    ” “可是……” “希美崎的陳屍地點‘海獸噴水池’——湖面上的白色平台,就是浮在海面上的‘象牙船’,而彎曲的大湯匙,大概是兇手為了暗示‘銀色船槳’,才特意從廚房偷出來的。

    溫室裡那隻金絲雀會變虛弱,也是同樣的道理,應該是兇手特地拿到噴水池跟屍體放在一起,才會突然變得那麼虛弱,而且在今天早上死掉了。

    西條八十那詩集,則是跟第一幕一樣,被拿來當做兇器之一。

    ” “原來如此。

    ”我聽到忍冬醫生用高尖的聲音,在我背後喃喃說着。

     “可是,”名望奈志把八十的詩集傳給老醫生,“為什麼會變成《雨》的第二段歌詞呢?” “因為,”我想了又想,回答他,“可能是兇手中途改變了主意,或是發生了什麼不可抗拒的事,逼得他不得不改變計劃。

    ” “不對,”白須賀彰否定了我的說法,“大家應該都知道這個房子的音樂盒裡有《雨》這首歌吧?” “嗯,當然。

    ” 我們第一次聽到這個音樂盒,是在到達這個家的第一個晚上——忍冬醫生打開裝飾架上那個小箱子的蓋子時。

    正好轉完第一段旋律,門被打開來,鳴濑出現在門口。

    忍冬醫生驚慌地合上蓋子,音樂盒的聲音就那樣中斷了。

     第二次聽到是前天晚上——發現榊的屍體那天晚上。

    這一次是槍中打開的,當時已經知道兇手是以《雨》為主題進行模仿殺人,所以每個人傾聽音樂時的表情都非常複雜。

    音樂盒重複到第三段時,發條已經轉到底,拍子越來越慢,不久就停止了。

     所以,我們都以為音樂盒裡隻有白秋的《雨》這首曲子。

    除了策劃“金絲雀模仿殺人”的第二幕兇手之外,沒有人發現接下來還有西條八十的《金絲雀》。

     今天早上,彩夏打開大廳裝飾架上的音樂盒時,也是在《雨》的旋律結束,正要開始演奏下一首曲子時,聽到槍中在樓梯平台發出來的聲響,把彩夏吓得合上了蓋子,所以沒來得及發現接下來的曲子不是《雨》,而是《金絲雀》。

     “擺在那邊大廳的同樣内容的音樂盒,是今天早上我拜托的場小姐拿去的。

    ”彰說,“我本來是希望大家多少可以注意到這個音樂盒的内容。

    ” “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名望奈志搔着頭說,“第一幕的兇手是甲斐,第三幕的兇手不是甲斐,而是‘第二個兇手’。

    第一幕跟第三幕都是‘雨的模仿殺人’,而第二幕是‘金絲雀的模仿殺人’。

    那麼……” “就是這麼回事,”我接下去說,“第二幕的兇手,是模仿《金絲雀》這首歌殺了希美崎,但是,某個知道這件事的人,基于某種理由,把《金絲雀》改成了《雨》的第二段。

    ” “我也這麼認為。

    ”彰說。

     “原來如此!”名望奈志吹聲口哨說,“那麼,殺死蘭的還是甲斐。

    從剛才槍中所說的動機來思考,他不可能殺死榊而留下蘭。

    ” 名望奈志的中指壓在下垂眼角的皺紋上,轉圈子搓揉着,又繼續說: “讓我們來重新演練一次吧。

    首先,因為8月那個案件,甲斐下定決心要殺死榊跟蘭,開始拟定計劃。

    為了利用外面的低溫,延緩死亡推斷時間來确保不在場證明,他施行了‘雨的模仿殺人’。

    就這樣,在最初階段他就‘從網中逃逸’,随時等待着下一次的機會。

     “前天晚上,甲斐順利地殺死了蘭。

    這一次,他為了把第一幕的幌子僞裝得更好,進行了第二種模仿殺人——‘金絲雀模仿殺人’。

    也就是說,甲斐所構思的,并不是以《雨》為主題的連續殺人,而是以‘音樂盒中的音樂’為主題的‘連續童謠殺人’。

     仔細想想,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因為第一幕的‘雨的模仿殺人’中,隐藏着決定他生死的關鍵。

    與其讓大家老是把注意力放在《雨》上面,還不如利用其他的歌曲,分散大家的注意力,對他比較有利。

     “問題是,還有一個與甲斐計劃無關的‘第二個兇手’存在。

    這個家夥想在第一幕的殺人之後,進行‘搭便車殺人’,也就是說他一開始就計劃殺死深月,再把罪嫁禍給甲斐。

    這個‘第二個兇手’經過分析後,看破了甲斐的伎倆與動機,确定甲斐一定會殺了蘭。

    不管他是在什麼時候确定的,總之,在他這麼确定時,他認定甲斐一定會采用《雨》的第二段模仿殺人來殺死蘭。

    所以,他計劃搭便車,在殺死深月時,利用那個雉雞标本布置成《雨》的第三段模仿殺人。

    可是,甲斐卻出乎他意料之外,采用了《金絲雀》來模仿殺人。

    ” 名望越說越得意,繼續追溯事情過程。

     “這個‘第二兇手’,最晚應該在前天晚上就發現兇手是甲斐了。

    所以,他一直在注意甲斐的行動,也知道甲斐在半夜2點左右,約蘭到走道那裡。

     “如他所預料的,甲斐真的殺死了蘭。

    問題是,甲斐居然把屍體搬出屋外,而且還搬到噴水池的那個小島上去。

    他也許是跟蹤他們兩個看到的;也許是站在陽台上看到的,總之,他發現甲斐這樣的舉動後非常詫異,既然是模仿《雨》的第二段,怎麼可以把屍體搬到屋外去!于是,他确定甲斐已經做完所有工作回房後,就偷偷跑去看屍體,這才發現現場被布置成‘金絲雀的模仿殺人’,而不是《雨》的第二段。

     “‘第二兇手’決定變更這樣的布置,把跟屍體擺在一起的金絲雀放回溫室;把西條八十的詩集放回圖書室。

    至于那個銀湯匙,不知道是甲斐還是‘第二兇手’弄彎的,有可能是不小心踩到或是怎麼樣弄彎了,又把它扳回原來的形狀,再放回廚房的櫥櫃裡。

    然後,第二兇手再依照《雨》的第二段歌詞,折了紙鶴夾在屍體腹部下方。

    如果可能的話,他當然想把屍體搬回屋内,可是他實在沒有這樣的餘力,而且那麼做也太麻煩了。

    ” 名望奈志說到這裡時,我突然想起一件不是很引人注目的事的個中含意,不由得尖叫一聲,把名望奈志吓得合上了嘴。

     “鈴藤先生,您想到什麼了嗎?”彰問。

     “我想到昨天早上發現希美崎屍體時的事,”我把手貼在額頭上,謹慎确認過我剛才想到的事,再開始叙述,“我們被蘆野的驚叫聲吵醒後,立刻趕到平台上。

    當時,槍中隻在睡衣上披了一件外套。

    我跟他還有名望,把屍體擡到地下室後,先回二樓房間去換衣服。

    三個人換好衣服後,就直接一起去了正餐室。

    ” 我繼續依序叙述之後發生的事。

     在正餐室用過早餐後,我想确認信紙的事,就先回到二樓,一個人進了圖書室。

    就在這時候,我發現書架上有一本破損的西條八十詩集。

    後來聽到大家從走廊走過來的聲音,我就從圖書室走到隔壁沙龍,告訴剛進沙龍的的場小姐。

    那時候在一旁聽到的槍中,跟我展開了如下的對話。

     ——鈴藤,那八成是被兇手拿去當兇器了吧,蘭的腦勺跟一樣有撞擊傷口,是同樣的手法。

     ——你也這麼想嗎? ——角落的地方是不是凹下去了, ——嗯,書有點濕還有點髒。

     ——我想應該沒錯。

     ——可是,榊被殺的時候是把書留在現場,為什麼這次要特地放回圖書室呢? ——嗯,大概是因為西條八十的詩集跟《雨》的情節不符吧? 這之前,我隻告訴的場“圖書室有一本書破損了”,并沒有說“那本書是西條八十的詩集”,可是槍中卻說“那是西條八十的詩集”。

     那本書是西條八十的詩集——他究竟是在什麼時候知道的? “昨天早上他根本沒有時間去圖書室,不可能知道那本書的事。

    ” 這個矛盾的唯一解答,已經很明顯了。

    我吞下一口黏稠的口水,用無以名狀的心情說: “這本書在是前一天晚上,被第二幕的兇手甲斐拿去當兇器,并作為‘金絲雀模仿殺人’的道具。

    書上的破損,當然是毆打頭部還有被雪弄濕所造成的。

    後來,‘第二個兇手’又從海獸噴水池拿走這本書,放回圖書室。

    據我推測,時間應該比淩晨2點再晚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