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幕 暴風雪山莊
關燈
小
中
大
那一叢叢的綠,就是盆栽洋蘭的葉子;嘉德麗蘭、拖鞋蘭、喜姆比蘭、石斛蘭、蝴蝶蘭……各種蘭花五彩缤紛地綻放着。
四周都是玻璃的寬敞溫室,從天花闆來看,應該是正八角形建築。
有一條約一米寬的通道,從入口處延伸到室内中央。
中央有一個圓形廣場,擺着一張白木桌跟椅子。
“也就是說,這些花是蘭的分身啰。
”槍中指着廣場前争相綻放的黃色嘉德麗蘭,說,“覺不覺得華麗感跟色調,都很像她?” “的确。
”我點點頭,苦笑了一下。
花徑大約有20厘米的大花朵,有着鮮豔的黃色花瓣以及鮮紅的舌瓣,色彩像極了蘭昨天穿的豔麗洋裝。
槍中稱之為“華麗”,可是,對她實在沒什麼好感的我,卻想加上“有毒”之類的形容詞。
這時候,背後傳來了開門聲。
我還以為是這個家的人進來了,趕緊擺出防禦架勢。
槍中跟深月他們,也同樣僵立着身軀,回頭看着門。
“哎呀,”看到進來的男人,彩夏叫出聲來,“原來是甲斐啊。
” 他大概也是閑着無聊,在屋内“探險”吧。
看到我們的當時,他也吓了一大跳,但是,随即放松了微白的臉頰,舉起一隻手,跟我們“嗨”了一聲。
“你也很詫異吧?”看到甲斐瞪大眼睛四處張望的樣子,彩夏頗得意地說。
“啊,嗯……”甲斐雙手插在茶色皮夾克的口袋裡,低聲回應着,“太驚人了,沒想到是溫室。
” 我們往中央廣場走去,站在那裡,再度環視室内。
鐵絲編成的台架上,并排着大大小小的盆栽;還有一些盆栽是用鐵絲從天花闆垂吊下來。
盛開的花朵之間,挂着幾個鳥籠,籠裡的莺哥、金絲雀,各自輕唱着自己的歌。
“要同時栽培這麼多種蘭花,比想像中困難多了呢,鈴藤。
” 槍中把雙手搭在白木圓桌上,看着桌上時鐘形狀的溫度計,“是25度呢。
” “有這麼溫暖嗎?” 難怪進來這房間後,穿着厚重對襟毛衣的身體,不到幾分鐘就冒出汗來了。
而玻璃外,恐怕隻有零下幾度呢。
“這些花都是熱帶、亞熱帶的品種,而且又敏感,隻要溫度、濕度、日光量、通風等等條件一有問題,可能就不會開花,甚至枯萎。
” 聽完槍中這番話,彩夏嘟嘟哝哝地說了一句帶刺的話:“雖然跟某人同名,特質卻完全不一樣呢。
” 槍中有些詫異地問:“喂,你說得太刻薄了吧。
” “人家就是跟她合不來嘛。
”彩夏半帶玩笑的口吻說。
當時,我仿佛看到她那微紅的茶色眼睛,瞬間吐出了暗紅的火舌。
5 不知道過了多久,就在槍中提議離去時,加上甲斐在内的我們5人“探險隊”,突然遇到了我們一點都不想遇到的人。
雙方的驚訝都不在話下。
“你們——”從走道進來的人,對我們發出了尖銳的叫聲,“你們在幹什麼?” 是昨晚那個戴着眼鏡的女人,深月說她的名字是“的場”。
“你們來這裡做什麼?”重複着這句話的她,手上端着銀色托盤,上面擺着白瓷茶壺和杯子。
深度眼鏡的後面,有一雙看起來頗有智慧的眼睛,卻隻閃着冷冷的光芒,直瞪着我們。
“啊,沒幹什麼啊,”連槍中都顯得狼狽不堪,“這裡的蘭花真的很漂亮呢。
” “我應該跟你們說過,不可以在這個屋子裡随便走動吧。
”她的聲音比一般女性低,而且沙啞。
接着,她用沉着的、絲毫不激動的語氣說:“這裡不是旅館,”她所說的台詞和昨晚的鳴濑一樣,“請馬上回到二樓。
” 說得我們無言以對,默默垂下了頭。
當我跟甲斐正準備離去時,槍中又開口了。
“請等一下。
” “怎麼了?”女人微微皺起眉頭。
“我們随意走動,真的很對不起,也沒有理由可以辯解,不過,”槍中坦然面對女人的視線,“可不可請你們也體諒一下我們的心情?” “什麼意思?”女人說着,徑直走到圓桌旁,把托盤放在桌子上。
“我們都很不安,”槍中說,“說得誇張一點,昨天我們幾乎是在生死邊緣掙紮,幸虧有你們救了我們,可是……” “你們有什麼不滿嗎?” “當然不是不滿,萍水相逢的人,讓我們住這麼好、吃這麼好,我們真的非常感激,可是……” 看到槍中不太敢說的樣子,女人眯起了嚴謹,說:“你是認為,我們不該限制你們在屋内任意走動嗎?” “也不是啦,隻是想知道,自己借住的地方,是怎麼樣的地方?住了哪些人?我想這也是人之常情吧。
而且,也想見你們主人一面,跟他說聲謝謝。
” “先生不會見你們的,”女人斬釘截鐵地說,“而且,你們也不必知道這個家是怎麼樣的一個家。
” “可是……” “的場小姐,”深月插嘴說,“我知道我們的要求很無理,可是,我們真的很不安。
大家都想早點回東京去,卻被困在這樣大雪中,甚至連電話都不通了。
” “呃,是。
”這個叫的場的女人,顯然有了不同的反應。
深月本身好像也覺得很意外,她不解地看着對方淡妝的臉,說:“我想請教一個問題。
” 女人冷漠僵硬的表情,驟然抖動了一下。
“什麼問題?” “剛才我在那邊的大廳堂看到一幅女人的肖像畫,那究竟是誰的畫呢?”女人沒有回答,深月又強調說:“跟我長得很像,真的很像,簡直就像是我本人,那個人到底是誰呢?” 女人沉默了幾秒鐘,毫不客氣地盯着深月的臉,說: “是夫人。
” “夫人?這個房子主人的夫人嗎?” “是的,那是夫人年輕時的畫。
” “怎麼會那麼像我呢?” “不知道,昨天,我跟鳴濑看到你,也都吓了一大跳,因為實在太像了。
” 原來是因為這樣,他們昨天才一直盯着深月看。
“完全隻是偶然?” “隻能這麼想了,因為夫人生前既沒有兄弟也沒有表兄弟,連個親人都沒有。
” 她說“生前”,深月好像也察覺到了,皺起細細的眉梢,問: “夫人已經——” “過世了。
”女人回答的聲音,已經沒有先前的冷淡了。
“在這個家去世的嗎?”深月再問。
女人悲傷地搖搖頭,說:“四年前,橫濱的房子發生火災時……” “火災?” “這都該怪那家電視廠商,電視顯像管突然在半夜起火……” 說到這裡,的場突然打住了,露出慌亂的神色,好像很不能理解自己,為什麼把這種事都說出來了。
“我說得太多了,”她自責似的微微擺動頭部,垂下眼睑,避開了深月的眼神,“請回二樓去。
” “我……”深月還想說什麼,槍中舉起手來,阻止了她,自己問道:“對不起,可以再請教一個問題嗎?” 女人輕咬下唇,擡起了眼睑;臉上又挂上了冷漠的面具。
“這位過世的夫人,怎麼稱呼?” “你不必知道。
” “請告訴我,隻要名字就行了。
” “沒有這個必要……” “是不是叫深月?”槍中提高聲調說出來的名字,讓女人瞪大了眼睛。
“是叫深月吧——深沉的月,或是讀音一樣,漢字不一樣?” “你怎麼知道?” “那是我的名字,”深月說,“難道這也是一種巧合嗎?” 這時候,突然響起異樣的聲音。
好像是什麼堅硬的東西“劈啪”折斷的尖銳刺耳聲。
“在那裡。
” 槍中指的地方,就在我們頭上——圓桌放置處的正上方,挑高天花闆的一部分。
“你們看那塊玻璃。
” 鋪在天花闆上的一塊玻璃,出現了十字龜裂。
一條裂痕長約30厘米,另一條垂直交叉的裂痕,也差不多長度。
“是現在裂開的嗎?"深月訝異地問。
槍中輕輕颔首說:“應該是吧——的場小姐,以前就有那個龜裂痕迹嗎?” 女人沒有回答他,隻是左右甩了甩頭。
“難道是因為雪的重量,自然裂開的嗎?可是,那也未免……” “請不用想太多,”女人對百思不解地看着玻璃龜裂的我們說,“這個家常常發生這種事。
” “常常發生?”槍中不解地問,“因為房子太舊了嗎?” “不是的,這個房子本來就有點怪異,尤其是有客人來訪時,這個家就會自己動起來。
” 我對這句話充滿了疑問,卻沒有人詢問這句話的意思。
不過,即使問了,一定也無法從她那裡得到任何答案的。
當我們被趕出溫室時,槍中又回過頭,問那個女人,可不可以把收音機借給我們。
她聽我們說明理由後,隻冷冷地回了一句“我會請示主人”。
6 傍晚時,槍中跟我窩在二樓的圖書室裡。
忍冬醫生跟名望奈志、彩夏三個人在隔壁沙龍閑聊;其他人好像都各自躲在房間裡。
圖書室的結構,跟餐廳差不多。
通往沙龍那扇門的對面牆上,有混色大理石做成的厚重壁爐。
正好隔着沙龍,跟餐廳形成相對稱的位置關系。
今天,每個房間的壁爐都沒有點燃。
因為開着中央暖氣設備,所以沒有那個必要。
昨天,隻是為了來自暴風雪中的我們,特地點燃了柴火。
設有珍藏書籍區的大裝飾櫥櫃,在冷卻的壁爐右邊。
其他牆壁,除了日光室那一面之外,都是高達天花闆的書櫥。
各種領域的書籍,分門别類密密麻麻地排列在書櫥裡。
有幾個地方是前後并排,所以,數量說不定有高中圖書館那麼多。
數量最多的是日本文學,其中又以詩歌集最為齊全。
外國文學也絕不在少數;美術全集及其研究書籍的數量也相當可觀。
其他還有醫學相關專業書籍及現代物理學、東西哲學及其評論;小說方面甚至有最近的娛樂作品,真的是收集了多種領域的書籍。
“鈴藤,我有點不想回東京了。
”槍中坐在壁爐前的搖椅上,撫摸着尖細的下巴說,“不知道可不可以讓這場雪永遠這樣下着。
” 我回給他一個暧昧的笑容,站在暖爐旁的大裝飾櫥櫃前。
裝有玻璃門的櫥櫃中,除了書之外,還收藏着漆器信匣、筆墨盒等物品。
日式線裝書也不少,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擺在中間那一格、翻開着的某卷《源氏物語》。
從和紙上的透花圖案,以及抄寫的筆墨色度來看,應該是頗有曆史的古董收藏品。
《源氏物語》是我最喜歡的日本古典文學作品。
對我而言,這是一部諷刺小說,而不是戀愛小說;是描寫平安貴族們的晦暗幻想故事,而不是他們的生活紀錄。
我不禁伸出手來,想去拿那本書,可是玻璃門上了鎖。
“這裡太棒了,”槍中看也不看我一眼,自顧自地說着,“這個房子真的太棒了。
” 槍中茫然地眺望着遠方某處,那種眼神,我好像在很久以前曾經看過。
“我在追尋‘風景’。
” 昔日,他對我說這句話時的表情,跟現在的他重疊浮現。
那是什麼時候的事呢?我邊在記憶中搜尋着,邊從裝飾櫥櫃前離去。
那是——對了,是四年半前的春天,“暗色天幕”首演的那天晚上。
演完戲後,我們兩個人在吉祥寺的某家酒店喝酒叙舊;就是在那個時候。
應該是我先問了他劇團名字的由來;還問他取名為“天幕”,是不是打算哪天舉辦帳篷公演。
“我在追尋‘風景’,”在嘈雜的酒店吧台中,他眯着雙眼,眺望着遠方,喝了一口兌水酒後,說:“一個我可以置身的風景,在那裡感受我的存在……” 就這樣,他自顧自地說了好一陣子,說完那一長串跟我提出的問題沒有直接關系的話後,才言歸正傳說: “‘天幕’這個名字,并沒有什麼特别意義,我也無意仿效什麼‘紅色帳篷’、‘黑色帳篷’,所以,并不想舉辦那種帳篷公演。
不過,說真的,以前我在新宿中央公園所目擊的那個事件,可能對我産生了一些影響。
” 他說的是發生在1969年的“紅帳篷暴動”,連我這種對戲劇沒什麼興趣的人,都知道那個著名事件的概略經過。
這個事件發生在那一年的1月3日晚上,由唐十郎帶領的“狀況劇團”,預定在新宿西口的中央公園,演出“腰卷仙——振袖火事之卷(明曆火災事件)”。
可是,當時的美濃部都政府,依“都市公園法”禁止他們演出。
劇團當天就在未獲許可的狀态下,強行演出。
結果機動隊包圍了帳篷,并用擴音器喊話,讓這一晚演出的戲劇,成為現在的傳說。
“當時我16歲,高中一年級,是個十足的不良少年。
不好好去學校上課,壓根兒瞧不起學校的老師,同年齡的朋友也沒有幾個。
不過,我不會在外面四處遊蕩,多半躲在房間裡看書,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
“1969年正是大學紛争最劇烈的時候,東大安田講堂攻防戰,也是在那一年吧?我就讀的高中也受到了波及,但是,對我絲毫沒有影響。
我多少也讀過一些馬克思著作,但是,大腦完全不接受。
并不是能不能理解的問題,而是産生了排斥反應。
因為我根本不在乎保安、革命之類的事,隻想冷眼旁觀。
我想,那時候我一定是個很讨人厭的少年吧。
“除了政治之外。
對該年代的戲劇,我也毫無興趣。
當然,也從來沒有注意過當時盛行的小劇團活動。
這樣的我,會目擊到那一晚發生的事件,當然是有理由的。
—個高中生,會在那麼晚的時候經過那裡,也蠻奇怪的吧?我有一個15年沒見的表哥,他很喜歡戲劇,那一天,我跟他去某個地方,回家時,他說要帶我去看好玩的東西,就把我帶去那裡了。
” 很久以後,我才知道那個喜歡戲劇的表哥,就是蘆野深月已經過世的父親。
“他事先什麼也沒告訴我,我根本搞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
晚上的公園裡,有一堆人。
有拿着硬鋁合金盾牌的機動隊,有探照燈的燈光攻擊,還有聽不清楚在說什麼的互吼聲。
就在這樣的混亂中,鮮紅的帳篷突然從黑暗中蹿升上來。
“那是一種很奇特的光景,對一個向來隻注意内在世界的16歲少年來說,是非常震撼的場面;還有些許的感動。
但是,這個感動絕非來自于這個事件的具體意義,而是内在風景跟這個外在風景徹底産生了共鳴。
怎麼看都像幻覺,卻真的存在;感覺上就像在噩夢般的恐懼中發抖,卻也感受到凄切的美。
“那一晚,遠遠看到紅帳篷終于在公園裡開演,我們就回家去了。
帶我去看的表哥,隻對我說‘很精彩吧’,沒有對我做任何解說。
第二天,我看到報紙,才了解整個事件的社會意義,恍然大悟——原來是這麼回事啊,頓時湧出莫名的興奮感。
“沒錯,我會喜歡上現代戲劇,是因為這個緣故,但是,我并不贊成後來附和地下劇場形态的戲劇運動。
因為,我本來就很讨厭所謂戲劇是時代函數的傳統觀念;對于‘集體創造’這種思想,也不抱持任何同感。
所以,這些就不要談了…… “對我而言,最有價值的,應該就是那一晚的光景本身——淌着鮮血的帳篷,像生物般漸漸撐起身軀的一幅畫。
若去除被賦予的意義,這幅畫既具有社會性,也具有藝術性。
雖然隻是單純的形象問題,沒有任何理論做支撐,但是,引導我走向了我所尋找的‘風景’——不過,别聽我說得這麼偉大,追根究底來看,說不定跟小時候在夜市看到的雜技團帳篷是一樣的。
”
四周都是玻璃的寬敞溫室,從天花闆來看,應該是正八角形建築。
有一條約一米寬的通道,從入口處延伸到室内中央。
中央有一個圓形廣場,擺着一張白木桌跟椅子。
“也就是說,這些花是蘭的分身啰。
”槍中指着廣場前争相綻放的黃色嘉德麗蘭,說,“覺不覺得華麗感跟色調,都很像她?” “的确。
”我點點頭,苦笑了一下。
花徑大約有20厘米的大花朵,有着鮮豔的黃色花瓣以及鮮紅的舌瓣,色彩像極了蘭昨天穿的豔麗洋裝。
槍中稱之為“華麗”,可是,對她實在沒什麼好感的我,卻想加上“有毒”之類的形容詞。
這時候,背後傳來了開門聲。
我還以為是這個家的人進來了,趕緊擺出防禦架勢。
槍中跟深月他們,也同樣僵立着身軀,回頭看着門。
“哎呀,”看到進來的男人,彩夏叫出聲來,“原來是甲斐啊。
” 他大概也是閑着無聊,在屋内“探險”吧。
看到我們的當時,他也吓了一大跳,但是,随即放松了微白的臉頰,舉起一隻手,跟我們“嗨”了一聲。
“你也很詫異吧?”看到甲斐瞪大眼睛四處張望的樣子,彩夏頗得意地說。
“啊,嗯……”甲斐雙手插在茶色皮夾克的口袋裡,低聲回應着,“太驚人了,沒想到是溫室。
” 我們往中央廣場走去,站在那裡,再度環視室内。
鐵絲編成的台架上,并排着大大小小的盆栽;還有一些盆栽是用鐵絲從天花闆垂吊下來。
盛開的花朵之間,挂着幾個鳥籠,籠裡的莺哥、金絲雀,各自輕唱着自己的歌。
“要同時栽培這麼多種蘭花,比想像中困難多了呢,鈴藤。
” 槍中把雙手搭在白木圓桌上,看着桌上時鐘形狀的溫度計,“是25度呢。
” “有這麼溫暖嗎?” 難怪進來這房間後,穿着厚重對襟毛衣的身體,不到幾分鐘就冒出汗來了。
而玻璃外,恐怕隻有零下幾度呢。
“這些花都是熱帶、亞熱帶的品種,而且又敏感,隻要溫度、濕度、日光量、通風等等條件一有問題,可能就不會開花,甚至枯萎。
” 聽完槍中這番話,彩夏嘟嘟哝哝地說了一句帶刺的話:“雖然跟某人同名,特質卻完全不一樣呢。
” 槍中有些詫異地問:“喂,你說得太刻薄了吧。
” “人家就是跟她合不來嘛。
”彩夏半帶玩笑的口吻說。
當時,我仿佛看到她那微紅的茶色眼睛,瞬間吐出了暗紅的火舌。
5 不知道過了多久,就在槍中提議離去時,加上甲斐在内的我們5人“探險隊”,突然遇到了我們一點都不想遇到的人。
雙方的驚訝都不在話下。
“你們——”從走道進來的人,對我們發出了尖銳的叫聲,“你們在幹什麼?” 是昨晚那個戴着眼鏡的女人,深月說她的名字是“的場”。
“你們來這裡做什麼?”重複着這句話的她,手上端着銀色托盤,上面擺着白瓷茶壺和杯子。
深度眼鏡的後面,有一雙看起來頗有智慧的眼睛,卻隻閃着冷冷的光芒,直瞪着我們。
“啊,沒幹什麼啊,”連槍中都顯得狼狽不堪,“這裡的蘭花真的很漂亮呢。
” “我應該跟你們說過,不可以在這個屋子裡随便走動吧。
”她的聲音比一般女性低,而且沙啞。
接着,她用沉着的、絲毫不激動的語氣說:“這裡不是旅館,”她所說的台詞和昨晚的鳴濑一樣,“請馬上回到二樓。
” 說得我們無言以對,默默垂下了頭。
當我跟甲斐正準備離去時,槍中又開口了。
“請等一下。
” “怎麼了?”女人微微皺起眉頭。
“我們随意走動,真的很對不起,也沒有理由可以辯解,不過,”槍中坦然面對女人的視線,“可不可請你們也體諒一下我們的心情?” “什麼意思?”女人說着,徑直走到圓桌旁,把托盤放在桌子上。
“我們都很不安,”槍中說,“說得誇張一點,昨天我們幾乎是在生死邊緣掙紮,幸虧有你們救了我們,可是……” “你們有什麼不滿嗎?” “當然不是不滿,萍水相逢的人,讓我們住這麼好、吃這麼好,我們真的非常感激,可是……” 看到槍中不太敢說的樣子,女人眯起了嚴謹,說:“你是認為,我們不該限制你們在屋内任意走動嗎?” “也不是啦,隻是想知道,自己借住的地方,是怎麼樣的地方?住了哪些人?我想這也是人之常情吧。
而且,也想見你們主人一面,跟他說聲謝謝。
” “先生不會見你們的,”女人斬釘截鐵地說,“而且,你們也不必知道這個家是怎麼樣的一個家。
” “可是……” “的場小姐,”深月插嘴說,“我知道我們的要求很無理,可是,我們真的很不安。
大家都想早點回東京去,卻被困在這樣大雪中,甚至連電話都不通了。
” “呃,是。
”這個叫的場的女人,顯然有了不同的反應。
深月本身好像也覺得很意外,她不解地看着對方淡妝的臉,說:“我想請教一個問題。
” 女人冷漠僵硬的表情,驟然抖動了一下。
“什麼問題?” “剛才我在那邊的大廳堂看到一幅女人的肖像畫,那究竟是誰的畫呢?”女人沒有回答,深月又強調說:“跟我長得很像,真的很像,簡直就像是我本人,那個人到底是誰呢?” 女人沉默了幾秒鐘,毫不客氣地盯着深月的臉,說: “是夫人。
” “夫人?這個房子主人的夫人嗎?” “是的,那是夫人年輕時的畫。
” “怎麼會那麼像我呢?” “不知道,昨天,我跟鳴濑看到你,也都吓了一大跳,因為實在太像了。
” 原來是因為這樣,他們昨天才一直盯着深月看。
“完全隻是偶然?” “隻能這麼想了,因為夫人生前既沒有兄弟也沒有表兄弟,連個親人都沒有。
” 她說“生前”,深月好像也察覺到了,皺起細細的眉梢,問: “夫人已經——” “過世了。
”女人回答的聲音,已經沒有先前的冷淡了。
“在這個家去世的嗎?”深月再問。
女人悲傷地搖搖頭,說:“四年前,橫濱的房子發生火災時……” “火災?” “這都該怪那家電視廠商,電視顯像管突然在半夜起火……” 說到這裡,的場突然打住了,露出慌亂的神色,好像很不能理解自己,為什麼把這種事都說出來了。
“我說得太多了,”她自責似的微微擺動頭部,垂下眼睑,避開了深月的眼神,“請回二樓去。
” “我……”深月還想說什麼,槍中舉起手來,阻止了她,自己問道:“對不起,可以再請教一個問題嗎?” 女人輕咬下唇,擡起了眼睑;臉上又挂上了冷漠的面具。
“這位過世的夫人,怎麼稱呼?” “你不必知道。
” “請告訴我,隻要名字就行了。
” “沒有這個必要……” “是不是叫深月?”槍中提高聲調說出來的名字,讓女人瞪大了眼睛。
“是叫深月吧——深沉的月,或是讀音一樣,漢字不一樣?” “你怎麼知道?” “那是我的名字,”深月說,“難道這也是一種巧合嗎?” 這時候,突然響起異樣的聲音。
好像是什麼堅硬的東西“劈啪”折斷的尖銳刺耳聲。
“在那裡。
” 槍中指的地方,就在我們頭上——圓桌放置處的正上方,挑高天花闆的一部分。
“你們看那塊玻璃。
” 鋪在天花闆上的一塊玻璃,出現了十字龜裂。
一條裂痕長約30厘米,另一條垂直交叉的裂痕,也差不多長度。
“是現在裂開的嗎?"深月訝異地問。
槍中輕輕颔首說:“應該是吧——的場小姐,以前就有那個龜裂痕迹嗎?” 女人沒有回答他,隻是左右甩了甩頭。
“難道是因為雪的重量,自然裂開的嗎?可是,那也未免……” “請不用想太多,”女人對百思不解地看着玻璃龜裂的我們說,“這個家常常發生這種事。
” “常常發生?”槍中不解地問,“因為房子太舊了嗎?” “不是的,這個房子本來就有點怪異,尤其是有客人來訪時,這個家就會自己動起來。
” 我對這句話充滿了疑問,卻沒有人詢問這句話的意思。
不過,即使問了,一定也無法從她那裡得到任何答案的。
當我們被趕出溫室時,槍中又回過頭,問那個女人,可不可以把收音機借給我們。
她聽我們說明理由後,隻冷冷地回了一句“我會請示主人”。
6 傍晚時,槍中跟我窩在二樓的圖書室裡。
忍冬醫生跟名望奈志、彩夏三個人在隔壁沙龍閑聊;其他人好像都各自躲在房間裡。
圖書室的結構,跟餐廳差不多。
通往沙龍那扇門的對面牆上,有混色大理石做成的厚重壁爐。
正好隔着沙龍,跟餐廳形成相對稱的位置關系。
今天,每個房間的壁爐都沒有點燃。
因為開着中央暖氣設備,所以沒有那個必要。
昨天,隻是為了來自暴風雪中的我們,特地點燃了柴火。
設有珍藏書籍區的大裝飾櫥櫃,在冷卻的壁爐右邊。
其他牆壁,除了日光室那一面之外,都是高達天花闆的書櫥。
各種領域的書籍,分門别類密密麻麻地排列在書櫥裡。
有幾個地方是前後并排,所以,數量說不定有高中圖書館那麼多。
數量最多的是日本文學,其中又以詩歌集最為齊全。
外國文學也絕不在少數;美術全集及其研究書籍的數量也相當可觀。
其他還有醫學相關專業書籍及現代物理學、東西哲學及其評論;小說方面甚至有最近的娛樂作品,真的是收集了多種領域的書籍。
“鈴藤,我有點不想回東京了。
”槍中坐在壁爐前的搖椅上,撫摸着尖細的下巴說,“不知道可不可以讓這場雪永遠這樣下着。
” 我回給他一個暧昧的笑容,站在暖爐旁的大裝飾櫥櫃前。
裝有玻璃門的櫥櫃中,除了書之外,還收藏着漆器信匣、筆墨盒等物品。
日式線裝書也不少,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擺在中間那一格、翻開着的某卷《源氏物語》。
從和紙上的透花圖案,以及抄寫的筆墨色度來看,應該是頗有曆史的古董收藏品。
《源氏物語》是我最喜歡的日本古典文學作品。
對我而言,這是一部諷刺小說,而不是戀愛小說;是描寫平安貴族們的晦暗幻想故事,而不是他們的生活紀錄。
我不禁伸出手來,想去拿那本書,可是玻璃門上了鎖。
“這裡太棒了,”槍中看也不看我一眼,自顧自地說着,“這個房子真的太棒了。
” 槍中茫然地眺望着遠方某處,那種眼神,我好像在很久以前曾經看過。
“我在追尋‘風景’。
” 昔日,他對我說這句話時的表情,跟現在的他重疊浮現。
那是什麼時候的事呢?我邊在記憶中搜尋着,邊從裝飾櫥櫃前離去。
那是——對了,是四年半前的春天,“暗色天幕”首演的那天晚上。
演完戲後,我們兩個人在吉祥寺的某家酒店喝酒叙舊;就是在那個時候。
應該是我先問了他劇團名字的由來;還問他取名為“天幕”,是不是打算哪天舉辦帳篷公演。
“我在追尋‘風景’,”在嘈雜的酒店吧台中,他眯着雙眼,眺望着遠方,喝了一口兌水酒後,說:“一個我可以置身的風景,在那裡感受我的存在……” 就這樣,他自顧自地說了好一陣子,說完那一長串跟我提出的問題沒有直接關系的話後,才言歸正傳說: “‘天幕’這個名字,并沒有什麼特别意義,我也無意仿效什麼‘紅色帳篷’、‘黑色帳篷’,所以,并不想舉辦那種帳篷公演。
不過,說真的,以前我在新宿中央公園所目擊的那個事件,可能對我産生了一些影響。
” 他說的是發生在1969年的“紅帳篷暴動”,連我這種對戲劇沒什麼興趣的人,都知道那個著名事件的概略經過。
這個事件發生在那一年的1月3日晚上,由唐十郎帶領的“狀況劇團”,預定在新宿西口的中央公園,演出“腰卷仙——振袖火事之卷(明曆火災事件)”。
可是,當時的美濃部都政府,依“都市公園法”禁止他們演出。
劇團當天就在未獲許可的狀态下,強行演出。
結果機動隊包圍了帳篷,并用擴音器喊話,讓這一晚演出的戲劇,成為現在的傳說。
“當時我16歲,高中一年級,是個十足的不良少年。
不好好去學校上課,壓根兒瞧不起學校的老師,同年齡的朋友也沒有幾個。
不過,我不會在外面四處遊蕩,多半躲在房間裡看書,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
“1969年正是大學紛争最劇烈的時候,東大安田講堂攻防戰,也是在那一年吧?我就讀的高中也受到了波及,但是,對我絲毫沒有影響。
我多少也讀過一些馬克思著作,但是,大腦完全不接受。
并不是能不能理解的問題,而是産生了排斥反應。
因為我根本不在乎保安、革命之類的事,隻想冷眼旁觀。
我想,那時候我一定是個很讨人厭的少年吧。
“除了政治之外。
對該年代的戲劇,我也毫無興趣。
當然,也從來沒有注意過當時盛行的小劇團活動。
這樣的我,會目擊到那一晚發生的事件,當然是有理由的。
—個高中生,會在那麼晚的時候經過那裡,也蠻奇怪的吧?我有一個15年沒見的表哥,他很喜歡戲劇,那一天,我跟他去某個地方,回家時,他說要帶我去看好玩的東西,就把我帶去那裡了。
” 很久以後,我才知道那個喜歡戲劇的表哥,就是蘆野深月已經過世的父親。
“他事先什麼也沒告訴我,我根本搞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
晚上的公園裡,有一堆人。
有拿着硬鋁合金盾牌的機動隊,有探照燈的燈光攻擊,還有聽不清楚在說什麼的互吼聲。
就在這樣的混亂中,鮮紅的帳篷突然從黑暗中蹿升上來。
“那是一種很奇特的光景,對一個向來隻注意内在世界的16歲少年來說,是非常震撼的場面;還有些許的感動。
但是,這個感動絕非來自于這個事件的具體意義,而是内在風景跟這個外在風景徹底産生了共鳴。
怎麼看都像幻覺,卻真的存在;感覺上就像在噩夢般的恐懼中發抖,卻也感受到凄切的美。
“那一晚,遠遠看到紅帳篷終于在公園裡開演,我們就回家去了。
帶我去看的表哥,隻對我說‘很精彩吧’,沒有對我做任何解說。
第二天,我看到報紙,才了解整個事件的社會意義,恍然大悟——原來是這麼回事啊,頓時湧出莫名的興奮感。
“沒錯,我會喜歡上現代戲劇,是因為這個緣故,但是,我并不贊成後來附和地下劇場形态的戲劇運動。
因為,我本來就很讨厭所謂戲劇是時代函數的傳統觀念;對于‘集體創造’這種思想,也不抱持任何同感。
所以,這些就不要談了…… “對我而言,最有價值的,應該就是那一晚的光景本身——淌着鮮血的帳篷,像生物般漸漸撐起身軀的一幅畫。
若去除被賦予的意義,這幅畫既具有社會性,也具有藝術性。
雖然隻是單純的形象問題,沒有任何理論做支撐,但是,引導我走向了我所尋找的‘風景’——不過,别聽我說得這麼偉大,追根究底來看,說不定跟小時候在夜市看到的雜技團帳篷是一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