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六條授首
關燈
小
中
大
“哦。
”阿袖失望了。
看來,三成已放棄了無謂的抗争,悠然旁觀自己最後的一程生命旅途了。
“這不是尋常敗者的心境。
若是凡俗之人,此時早已向命運低頭,隻剩一片茫然。
可治部卻還帶着自信斥責别人。
若非他天生才智出衆,也不能發起這樣大的戰事啊。
” 聽到這話,阿袖目不轉睛盯着光悅。
光悅和阿袖截然相反,他似對三成的傲慢甚是欽佩。
他意猶未盡,繼續慷慨激昂道:“這終究是太閣大人不對。
治部如此聰明,怎會做出這等傻事?定是太閣對治部說了什麼。
久而久之,治部這樣絕頂聰明之人也産生了錯覺,誤以為太閣亦憎恨内府。
所以,此次騷亂純屬誤會。
” 阿袖不答,單是悄悄離光悅遠了些。
光悅的感慨,乃是阿袖從未想過,頗為意外。
“阿袖,其實,這樣的例子,世間比比皆是。
比如,别人眼中的一對恩愛夫妻,孩子的母親卻是牢騷滿腹,在丈夫面前不敢發怒,隻好在孩子面前抱怨。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把父親視為仇敵,遂和父親争吵,結果母親反倒頗為為難。
這種事常有發生。
” “先生言之有理。
” “誤引了孩子的,正是母親的牢騷。
我認為,已故太閣、内府、治部,便是這種關系。
太閣與内府并非不合,但是,他卻像那個愛發牢騷的母親,因内府的存在而覺備受壓迫。
這便是太閣的不足之處。
他必頻頻在治部面前發洩自己的不滿和牢騷。
說不定,他現在正在地下着急:治部,萬萬不要胡來,會毀了豐臣氏……而治部亦産生了錯覺,以為太閣與内府一團和氣隻是假相。
造成這種結局的,乃是太閣。
對自身如此嚴格要求的一個人,在臨終之前,還對别人所犯的錯誤大發脾氣。
至今,我仍然對太閣大為不滿。
”說着,光悅把嘴貼到阿袖耳邊,“如此一來,萬事皆休。
光悅也隻好在心裡為他祈禱了。
” 阿袖對光悅的意思依然似懂非懂。
當她真正明白此意,覺得異常狼狽時,二人已到了刑場,看到三成。
三成着一件水色小袖,雙手反剪,卻昂首挺胸,傲然走進刑場。
他目不斜視,若無其事望着前方,徑直登上了刑台。
他盡管臉頰瘦削不少,但面色紅潤,嘴唇也異樣地發紅。
顯然,他還在竭力展示自己的傲氣。
緊接着被拉來的乃是小西行長,他雙眼微閉,表情異常平靜。
小西乃洋教徒,看起來甚是平和,或許此時他正在描繪着天堂景象。
第三個自是惠瓊,他東張西望走進刑場,臉色同樣平靜,仿佛終已頓悟了。
阿袖耳邊又傳來光悅的私語聲:“全都是假的。
小西想緊緊抓住天主不放,安國寺則故作深沉,妄想從苦海逃脫。
他們難道全然不知生命之貴?隻有治部絲毫無矯揉造作,隻有他死得可惜。
” 此時,七條道場的上人、時宗金光寺的遊行上人也來了,他們是來為三人念經超度的。
阿袖無心再附和光悅。
在她看來,小西行長和惠瓊都已悟透了,隻有三成還在執著的業火中徘徊。
但阿袖無暇再思量誰對誰錯。
幾塊石頭從栅欄外投了進去。
其中一塊落到惠瓊肩上,又滾到三成腳上。
惠瓊回頭微笑,三成依然目不斜視。
士卒裝未見,并不斥責。
當地鋪了三張草席,每張席旁各放一隻白色水桶。
劊子手單腿跪在水桶旁,個個神情嚴肅。
待三人走上各自的刑台,七條道場的上人躬身施了一禮,與兩名弟子開始誦經。
突然,一直兩眼望天的三成一臉冷峻地開口道:“雖然我不知你乃何處僧人,但誦經就不必了。
” 三成語出,一時間,栅欄内外鴉雀無聲。
“施主不必操心,貧僧乃是自願而來。
”上人溫和地說道。
“不!”上人話音未落,三成就怒吼道,“我不喜接受别人施舍。
我信奉的乃是法華宗,你不必多此一舉。
” 阿袖全身發抖:三成已經徹底淪落為一個魔鬼了,究竟是誰讓他變成了這樣? 就在阿袖胡思亂想時,三成也影響了另外兩個受刑者。
此前一直頗為平靜的小西行長和惠瓊皆頗吃驚。
恐怕在被拖到這裡之前,三人已因彼此憎惡而決裂,并為此痛苦不堪。
在惠瓊看來,三成乃是令人痛恨的主謀。
而在三成眼中,惠瓊不過毫不負責的誇誇其談之徒,他讓毛利背叛了兩軍。
而對于小西行長,關鍵時刻,三成拒絕了他的建議
”阿袖失望了。
看來,三成已放棄了無謂的抗争,悠然旁觀自己最後的一程生命旅途了。
“這不是尋常敗者的心境。
若是凡俗之人,此時早已向命運低頭,隻剩一片茫然。
可治部卻還帶着自信斥責别人。
若非他天生才智出衆,也不能發起這樣大的戰事啊。
” 聽到這話,阿袖目不轉睛盯着光悅。
光悅和阿袖截然相反,他似對三成的傲慢甚是欽佩。
他意猶未盡,繼續慷慨激昂道:“這終究是太閣大人不對。
治部如此聰明,怎會做出這等傻事?定是太閣對治部說了什麼。
久而久之,治部這樣絕頂聰明之人也産生了錯覺,誤以為太閣亦憎恨内府。
所以,此次騷亂純屬誤會。
” 阿袖不答,單是悄悄離光悅遠了些。
光悅的感慨,乃是阿袖從未想過,頗為意外。
“阿袖,其實,這樣的例子,世間比比皆是。
比如,别人眼中的一對恩愛夫妻,孩子的母親卻是牢騷滿腹,在丈夫面前不敢發怒,隻好在孩子面前抱怨。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把父親視為仇敵,遂和父親争吵,結果母親反倒頗為為難。
這種事常有發生。
” “先生言之有理。
” “誤引了孩子的,正是母親的牢騷。
我認為,已故太閣、内府、治部,便是這種關系。
太閣與内府并非不合,但是,他卻像那個愛發牢騷的母親,因内府的存在而覺備受壓迫。
這便是太閣的不足之處。
他必頻頻在治部面前發洩自己的不滿和牢騷。
說不定,他現在正在地下着急:治部,萬萬不要胡來,會毀了豐臣氏……而治部亦産生了錯覺,以為太閣與内府一團和氣隻是假相。
造成這種結局的,乃是太閣。
對自身如此嚴格要求的一個人,在臨終之前,還對别人所犯的錯誤大發脾氣。
至今,我仍然對太閣大為不滿。
”說着,光悅把嘴貼到阿袖耳邊,“如此一來,萬事皆休。
光悅也隻好在心裡為他祈禱了。
” 阿袖對光悅的意思依然似懂非懂。
當她真正明白此意,覺得異常狼狽時,二人已到了刑場,看到三成。
三成着一件水色小袖,雙手反剪,卻昂首挺胸,傲然走進刑場。
他目不斜視,若無其事望着前方,徑直登上了刑台。
他盡管臉頰瘦削不少,但面色紅潤,嘴唇也異樣地發紅。
顯然,他還在竭力展示自己的傲氣。
緊接着被拉來的乃是小西行長,他雙眼微閉,表情異常平靜。
小西乃洋教徒,看起來甚是平和,或許此時他正在描繪着天堂景象。
第三個自是惠瓊,他東張西望走進刑場,臉色同樣平靜,仿佛終已頓悟了。
阿袖耳邊又傳來光悅的私語聲:“全都是假的。
小西想緊緊抓住天主不放,安國寺則故作深沉,妄想從苦海逃脫。
他們難道全然不知生命之貴?隻有治部絲毫無矯揉造作,隻有他死得可惜。
” 此時,七條道場的上人、時宗金光寺的遊行上人也來了,他們是來為三人念經超度的。
阿袖無心再附和光悅。
在她看來,小西行長和惠瓊都已悟透了,隻有三成還在執著的業火中徘徊。
但阿袖無暇再思量誰對誰錯。
幾塊石頭從栅欄外投了進去。
其中一塊落到惠瓊肩上,又滾到三成腳上。
惠瓊回頭微笑,三成依然目不斜視。
士卒裝未見,并不斥責。
當地鋪了三張草席,每張席旁各放一隻白色水桶。
劊子手單腿跪在水桶旁,個個神情嚴肅。
待三人走上各自的刑台,七條道場的上人躬身施了一禮,與兩名弟子開始誦經。
突然,一直兩眼望天的三成一臉冷峻地開口道:“雖然我不知你乃何處僧人,但誦經就不必了。
” 三成語出,一時間,栅欄内外鴉雀無聲。
“施主不必操心,貧僧乃是自願而來。
”上人溫和地說道。
“不!”上人話音未落,三成就怒吼道,“我不喜接受别人施舍。
我信奉的乃是法華宗,你不必多此一舉。
” 阿袖全身發抖:三成已經徹底淪落為一個魔鬼了,究竟是誰讓他變成了這樣? 就在阿袖胡思亂想時,三成也影響了另外兩個受刑者。
此前一直頗為平靜的小西行長和惠瓊皆頗吃驚。
恐怕在被拖到這裡之前,三人已因彼此憎惡而決裂,并為此痛苦不堪。
在惠瓊看來,三成乃是令人痛恨的主謀。
而在三成眼中,惠瓊不過毫不負責的誇誇其談之徒,他讓毛利背叛了兩軍。
而對于小西行長,關鍵時刻,三成拒絕了他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