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騎牆而戰
關燈
小
中
大
向吉川表明了下山之意,卻被吉川斷然拒絕。
吉川的理由無懈可擊:“我們早就和三成約好,負責在大垣城附近抵禦東軍。
三成卻擅自爽約,為保住他的老窩佐和山城,竟讓全軍出兵關原。
這是他自作自受,與我們何幹?我們憑何要讓将士白白送命?” 吉川的話不無道理,決定出兵關原時,毛利氏無一人在場——“用得着毛利氏時,讓我們做總大将,作決定時卻盡施陰損之招,我斷不會讓士衆前去送命!” 秀元無言以對。
被吉川拒絕,秀元又受到長束正家使者的嚴厲诘責:“我們對您如此信任,難道您就忍心坐視不理?我們眼看就要與池田、淺野展開白刃戰了。
” 聽着使者的哭訴,秀元漸漸煩躁起來,他氣呼呼地在大帳裡來回踱步,後來憤然走到外邊。
小西治左衛門剛想追出去,又停下。
再苦苦相逼,秀元定會勃然大怒。
走出大帳,秀元在濡濕的草地上轉悠起來,眼睛徑直盯住腳尖。
未久,他憤憤返回大帳,對小西治左衛門道:“有主意了。
你回去複命,說我馬上讓士兵們用飯,然後立即下山。
” “用飯?” “是。
吃完之後立刻下山。
” 由于秀元這句費盡心思的回話,日後便生出一句諺語,流傳後世:參議大人的餐飯——莫須有。
但凡人,心思總是變化萬千,私心與情緒的激流常常會沖垮誓約的堤岸。
毛利秀元原本對三成就無好感,但他有甘願為豐臣氏賣命的心意。
因此,當惠瓊勸說他時,他已有了下山的打算。
但長束正家的使者來了之後,這種想法卻又消失了。
他明白,無論如何,以吉川廣家為首的重臣們絕不會有所行動。
事實上,他們斷無行動的可能。
吉川廣家早就背着秀元,與福原弘俊、宍戶就宗等毛利氏重臣商議過,并于昨夜向井伊直政、本多忠勝、福島正則、黑田長政四将去書求和,連誓書都送去了。
此刻,這封誓書恐怕就在井伊直政手上。
直政究竟如何與家康商議,後果難料,但隻要毛利氏不主動下山,東軍主力池田輝政和淺野幸長就不會進攻南宮山。
誓書的内容與吉川廣家說給秀元的話幾無差别:“三成爽約,從大垣城向關原出兵,為一己私利,竟要禍及他人。
毛利氏既無出戰之意,也不為此負責。
”這恐就是一開始就對家康懷有好感的吉川廣家,為了毛利氏而苦思冥想出來的秘策。
秀元也似覺察到了這些,才有“士兵要用飯”一說。
長束正家的使者無言以對,失望而去。
正家的使者剛回去,在吉川廣家授意下,秀元的使者就立刻馳向惠瓊與長束陣營,表示:“秀元早想下山,也一再下令,但吉川、福原、宍戶等人皆無意出兵。
其中緣由,秀元也不甚明了。
還請貴方相機行事,莫要對我部抱太大希望。
” 世上難道還有比這更冷酷的言辭?秀元難道就不是毛利氏的指揮者?惠瓊的勃勃野心,就這樣被吉川廣家的鞭子擊碎。
敵人步步逼近,自己的陣地被槍林彈雨橫掃。
不隻惠瓊,長束正家和長曾我部盛親也面臨同樣的困境。
開始時,進攻者還有所顧忌,一邊進攻一邊觀察山上動靜,而現在,他們似已全然不顧,使出渾身力氣猛烈進攻。
兩軍相遇強者勝,但強者不參戰,勝負自明。
時已近午,關原一帶陷入混戰之中,誰還有閑暇來考慮這些? 鮮血染紅了枯草,瘋狂的殺戮充斥戰場,這些尋常生活中懂得自我克制之人,除了毛利和小早川秀秋,還有心存理智之人否?當然有。
其中一人乃是正在陣中默然打坐的島津義弘,另一人則是小西行長。
此時的島津義弘,究竟在思量什麼? 三成接連派人催促,但義弘卻連面都不見,即使侄子豐久或重臣來了,他也不發一言。
或許他心中早就另有打算,隻要南宮山上的吉川和毛利不動,他便按兵不發。
但他與吉川、毛利卻大有不同。
吉川和毛利乃旁觀者,隻要他們不下山,就不會損失一兵一卒,但島津義弘卻非如此。
他已深陷戰火的旋渦,不管他動與不動,他的士兵都會傷亡不斷,他的人馬隻會不斷減少。
他坐在這裡按兵不動,就形同束手就死,隻會毫無意義被殺。
盡管如此,他仍是默默端坐。
即使他束手息兵,島津氏也不會因此安泰,士衆也不會因此獲救。
他的屬下正在浴血奮戰。
而他靜坐于此,漠視忠烈的部下一個個戰死沙場。
小西行長卻是出戰不力。
他的背後與右邊皆靠山,左邊則是島津陣地,唯前邊是如螞蟻般的敵人,他卻七分佯戰三分真戰。
他究竟是出于何種考慮而出此下策?眼下他毫無退路,隻能眼睜睜被敵人逼上山頭,損兵折将。
縱然固守大垣城的意見被三成拒絕,心存不滿;他也不該坐以待斃。
究竟是什麼壓制了一員骁勇虎将的烈性? 午時,雙方将士的體力已達極限,泥濘的地上,陸續有人倒下……
吉川的理由無懈可擊:“我們早就和三成約好,負責在大垣城附近抵禦東軍。
三成卻擅自爽約,為保住他的老窩佐和山城,竟讓全軍出兵關原。
這是他自作自受,與我們何幹?我們憑何要讓将士白白送命?” 吉川的話不無道理,決定出兵關原時,毛利氏無一人在場——“用得着毛利氏時,讓我們做總大将,作決定時卻盡施陰損之招,我斷不會讓士衆前去送命!” 秀元無言以對。
被吉川拒絕,秀元又受到長束正家使者的嚴厲诘責:“我們對您如此信任,難道您就忍心坐視不理?我們眼看就要與池田、淺野展開白刃戰了。
” 聽着使者的哭訴,秀元漸漸煩躁起來,他氣呼呼地在大帳裡來回踱步,後來憤然走到外邊。
小西治左衛門剛想追出去,又停下。
再苦苦相逼,秀元定會勃然大怒。
走出大帳,秀元在濡濕的草地上轉悠起來,眼睛徑直盯住腳尖。
未久,他憤憤返回大帳,對小西治左衛門道:“有主意了。
你回去複命,說我馬上讓士兵們用飯,然後立即下山。
” “用飯?” “是。
吃完之後立刻下山。
” 由于秀元這句費盡心思的回話,日後便生出一句諺語,流傳後世:參議大人的餐飯——莫須有。
但凡人,心思總是變化萬千,私心與情緒的激流常常會沖垮誓約的堤岸。
毛利秀元原本對三成就無好感,但他有甘願為豐臣氏賣命的心意。
因此,當惠瓊勸說他時,他已有了下山的打算。
但長束正家的使者來了之後,這種想法卻又消失了。
他明白,無論如何,以吉川廣家為首的重臣們絕不會有所行動。
事實上,他們斷無行動的可能。
吉川廣家早就背着秀元,與福原弘俊、宍戶就宗等毛利氏重臣商議過,并于昨夜向井伊直政、本多忠勝、福島正則、黑田長政四将去書求和,連誓書都送去了。
此刻,這封誓書恐怕就在井伊直政手上。
直政究竟如何與家康商議,後果難料,但隻要毛利氏不主動下山,東軍主力池田輝政和淺野幸長就不會進攻南宮山。
誓書的内容與吉川廣家說給秀元的話幾無差别:“三成爽約,從大垣城向關原出兵,為一己私利,竟要禍及他人。
毛利氏既無出戰之意,也不為此負責。
”這恐就是一開始就對家康懷有好感的吉川廣家,為了毛利氏而苦思冥想出來的秘策。
秀元也似覺察到了這些,才有“士兵要用飯”一說。
長束正家的使者無言以對,失望而去。
正家的使者剛回去,在吉川廣家授意下,秀元的使者就立刻馳向惠瓊與長束陣營,表示:“秀元早想下山,也一再下令,但吉川、福原、宍戶等人皆無意出兵。
其中緣由,秀元也不甚明了。
還請貴方相機行事,莫要對我部抱太大希望。
” 世上難道還有比這更冷酷的言辭?秀元難道就不是毛利氏的指揮者?惠瓊的勃勃野心,就這樣被吉川廣家的鞭子擊碎。
敵人步步逼近,自己的陣地被槍林彈雨橫掃。
不隻惠瓊,長束正家和長曾我部盛親也面臨同樣的困境。
開始時,進攻者還有所顧忌,一邊進攻一邊觀察山上動靜,而現在,他們似已全然不顧,使出渾身力氣猛烈進攻。
兩軍相遇強者勝,但強者不參戰,勝負自明。
時已近午,關原一帶陷入混戰之中,誰還有閑暇來考慮這些? 鮮血染紅了枯草,瘋狂的殺戮充斥戰場,這些尋常生活中懂得自我克制之人,除了毛利和小早川秀秋,還有心存理智之人否?當然有。
其中一人乃是正在陣中默然打坐的島津義弘,另一人則是小西行長。
此時的島津義弘,究竟在思量什麼? 三成接連派人催促,但義弘卻連面都不見,即使侄子豐久或重臣來了,他也不發一言。
或許他心中早就另有打算,隻要南宮山上的吉川和毛利不動,他便按兵不發。
但他與吉川、毛利卻大有不同。
吉川和毛利乃旁觀者,隻要他們不下山,就不會損失一兵一卒,但島津義弘卻非如此。
他已深陷戰火的旋渦,不管他動與不動,他的士兵都會傷亡不斷,他的人馬隻會不斷減少。
他坐在這裡按兵不動,就形同束手就死,隻會毫無意義被殺。
盡管如此,他仍是默默端坐。
即使他束手息兵,島津氏也不會因此安泰,士衆也不會因此獲救。
他的屬下正在浴血奮戰。
而他靜坐于此,漠視忠烈的部下一個個戰死沙場。
小西行長卻是出戰不力。
他的背後與右邊皆靠山,左邊則是島津陣地,唯前邊是如螞蟻般的敵人,他卻七分佯戰三分真戰。
他究竟是出于何種考慮而出此下策?眼下他毫無退路,隻能眼睜睜被敵人逼上山頭,損兵折将。
縱然固守大垣城的意見被三成拒絕,心存不滿;他也不該坐以待斃。
究竟是什麼壓制了一員骁勇虎将的烈性? 午時,雙方将士的體力已達極限,泥濘的地上,陸續有人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