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天命人命

關燈
德川家康決定暫留京城,親自處理戰後諸事務,此時的家康,在勝重看來,即如尊神。

     每當家康見到勝重,都會說:“我的努力還不夠。

    ”每當要作決斷時,他都會叫來五山長老或高野山僧侶,聽取他們的見解。

    一日作出決斷,他便會毫不猶豫去執行,不再征求秀忠意見。

     大坂城内的金銀已于六月初二轉移到了伏見城,計有黃金兩萬八千六十錠、白銀兩萬四千錠。

    家康聽到此數,意味深長對勝重道:“要是這些黃金早些消失,豐臣氏也不至于家破人亡。

    ” 身邊人聽了這些,說了出去,竟以訛傳訛,甚至有人以為,澱夫人和秀賴之所以那般浪費,都是家康所迫。

    其實,家康完全不是此意。

     “人生在世,往往身不由己,人人頭頂都有命運、宿命和天命三柄利劍。

    太閣為兒子留下了巨額金銀,正是這些金銀導緻秀賴走向窮途末路。

    ” 勝重聽了,有些摸不着頭腦,問道:“命運、宿命和天命之間,有何區别?” “你一大把年紀了,還不明白?” “在下愚昧,願聞其詳。

    ” “你聽好。

    好比有一個圓盆,内有一碗。

    ” “圓盆?小碗?” “是。

    碗便是人。

    隻要他在盆裡,不管往左還是往右,他自可抉擇,在盆内抉擇,便是命運。

    因此,命運可因人意願改變。

    ”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 “而那盆沿……人走到盆的邊上,再也無法前往,便是人的宿命。

    ” “那大坂城的黃金……” “那些黃金便是阻擋了秀賴的‘宿命’。

    但在宿命之外,還有天命。

    ” “哦?” “所謂天命,便是造出了這盆以及碗的命令。

    人隻有知道了自己有所能、有所不能,知道這世上還有事情乃是自己奈何不得,方能随機應變。

    我的天命是什麼?上天應該賦予每個人使命。

    若未弄清這些,無論你怎麼做都是徒勞。

    在宿命的‘盆沿’,無論你如何掙紮,都無用處。

    ” 勝重才終明白家康的心思。

    家康已知了天命。

    天命不可違,卻可以知天命,盡人事,為自己的使命作最後的努力。

     慶長二十年六月十五,家康再次進宮面聖。

    他向天子禀報,已派人收拾好焚燒後的大坂城,以原來的大坂城為基進行築建,以為幕府直轄城池,并全面整修附近道路,以圖京畿繁榮。

    最後,他獻上白銀千兩、錦緞二百匹及其他禮品。

     此時,家康已在考慮朝廷的法令,并請崇傳和天海等人商議。

    之所以這般做,是因家康看到後水尾天皇和太上皇不睦,衆公卿也因此搖擺不定,長此以往,朝廷肯定會出亂子。

    當然,他要制定的不僅是朝廷法令,同時也已下令盡早準備頒布《武家諸法度》在全國實行一領一城制,拆除諸大名除居城以外的所有軍用城池壁壘。

    此為預防武力叛亂之法。

     閏六月十三,德川家康下令頒布了一領一城法令。

    七日後,他令秀忠進京面聖,将此法令奏明聖上。

    秀忠亦獻黃金一萬兩,奏明聖上,希望值此太平盛世到來之陳,改換年号。

    家康進宮隻獻白銀千兩,将軍秀忠卻是黃金一萬兩,在勝重見來,家康自是有所用心。

     對大坂城的修繕以及對落敗武士的追殺,都是在将軍秀忠的指揮下進行。

    七月初七,将軍秀忠将諸大名召至伏見城,向他們宣布了《武家諸法度》七月十三,改年号為元和。

    七月十七,朝廷法令頒布。

     将軍秀忠于十九日離開伏見城,返回江戶。

     家康原本應返回駿府,但秀忠剛剛離開伏見,他便令勝重請來中院通村,聽其講授《源氏物語》這讓勝重頓感掃興。

    家康原本喜好詩文,但《源氏物語》不過一個宮廷绮麗故事。

    在這種時候,為何……勝重雖心中不樂,卻也不敢違背,隻得領命去請通村。

     中院通村也有些納悶。

    這個已逾七十且公務纏身的大禦所,緣何要聽《源氏物語》這等獵色故事? 家康在二條城聽講的時候,又制定佛教諸本山、本寺的法度。

    他的目的,似并不在于聽解《源氏物語》而是向通村打聽宮内諸情。

     二十八日,鷹司信尚罷關白之職,前關白二條昭實再次出任。

     二十八日夜,家康告訴勝重,他有事與勝重父子商議,令勝重傳來重昌。

     是夜,家康氣色甚佳。

    他沐浴畢,着一件純自的绫浴衣,周身散發着暖意。

     夜風乍起,院子裡的胡枝子花已經開始零落。

    房裡依舊隻有一盞燈。

     “稍稍有些暗,不如破例加一盞燈。

    ”等勝重來了之後,家康吩咐侍女加了兩支蠟燭,回頭道,“勝重,我們在京城要做的事,都快做完了。

    ” “大人辛苦!” “不,似已無甚可做了。

    你想想,可還有疏漏?” “哪裡會有疏漏?大人思慮周全,任何一事都是在下未想到的。

    ” “也并非如此。

    ”家康微微一笑,道,“今日二條大人再次出任關白一職,如此,宮内也可恢複平靜。

    未久我便要離開京城,返回駿府。

    這次離開京城,怕再也不會回來了,我才把你們父子叫來。

    ” “大人有何吩咐?” “勝重,仔細想想,我活了七十多年了。

    ” “勝重以為,這是神佛保佑,是為了天下太平繁榮昌盛……” “那事後來怎樣了?我是說本阿彌光悅。

    ” “在下将大人的話轉告,他先是有些茫然,過了片刻便号啕大哭起來。

    他說他生了一雙狗眼,在完全不知大人心思情形下,說了那麼多渾話……” “哦,這麼說,他願意到鷹峰去了?” “是。

    他如今躊躇滿志,立志要承日蓮大聖人之志,建一個最為太平的村子。

    大人要是願意,不如在出發前再見一見他。

    ” “不了,不用了,他建村子,定是能明白我的心思。

    但他會建一個什麼樣的村子呢?” 勝重見家康心情頗佳,于是往前探了探身子,細說光悅的想法:“光悅認為,這世上所有的争端,都是源于對财富的争奪。

    ” “是啊,鳥為食亡,人為财死。

    ” “他還說,那些原本正直卻性急的人,因此淪為盜賊草寇,稍有智謀之人則招兵買馬,成為大将。

    但大将歸根結底不過是大盜。

    因此,他欲在新建的村子裡,不準人擁有私财。

    ” “這麼說來,在那村子裡,隻要勞作,便能過活麼?” “是。

    衆人各盡所能,剪紙,作畫,油漆,制筆……用這些技藝換來的金銀,全部用于大家生活所需。

    不管是金錢物件,還是山川河流,均非某人私有,而為衆人公有。

    這樣的生活,才符合天地之法……” 家康見勝重滔滔不絕,揚手打斷了他:“這麼說,全村隻有一個錢袋?” “是。

    倘若人人都有自己的錢袋,便會貧富有異。

    一旦有了貧富,便會出現盜賊與武士,互相争奪。

    聚集在村中的匠人,無高低貴賤之分,衆人平等。

    他還揚言,要讓每個生活彼處之人都不必為錢财發愁。

    ” “我知道了,這個光悅。

    ”家康不知想起了什麼,又道,“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