薔薇島嶼(3)
關燈
小
中
大
蘇說,我們去看市場。
市場堆滿了貨品,從茶葉到鮮花到幹貨到草莓,到處都是人和垃圾。
巨大的聲浪彙集成潮水,把人覆蓋至無法呼吸。
炎熱。
夜色。
汗水。
聲音。
煙。
氣味。
手上的皮膚。
食物。
花瓣被踩成了爛泥。
蘇走上天橋,扒在欄杆上俯拍湧滿了人的街道。
兩邊是陳舊高大的建築,隔出一條被昏暗的路燈照耀的馬路,全都是攤販和遊客。
混亂,肮髒,泛濫成災。
蘇明顯地興奮起來。
她手裡的相機頻繁地發出刺眼的閃光。
讓我們一直走到世界的盡頭去。
蘇。
她在深夜,搭上從北京趕回家去的飛機。
母親在電話裡哭訴,父親病重。
她的飛機再次晚點,在機場等到天黑。
同時出發的,從北京開往大連的航班,在一個小時之後墜毀在海裡。
112個人死去。
那天是5月7日。
在飛機上,她這樣疲倦。
她又餓。
她已經過了25歲,依然獨自一人,沒有給過父親她的婚禮和孩子。
沒有給過父親任何安慰。
她要帶他回北京。
把他留在她的身邊。
照顧他。
她蜷縮在座位上,閉上眼睛。
看到父親在機場喜悅的臉。
但是她知道,這一次,父親不會出現。
他已經病危。
看見她,他會多麼的高興。
将睡未睡的昏沉。
看見父親帶着她去買衣服。
父親對母親說,女兒都讀高中了,應該穿些漂亮的衣服。
他帶她在大街上走。
一家店鋪一家店鋪地看。
是冬天。
她挑了兩件大衣,一件刺繡的木扣子羊毛開衫。
還有圍巾。
店員替她拿着換下來的衣服,一邊說,怎麼會有這麼好的爸爸呢。
這樣好的爸爸。
疼愛女兒。
父親坐在旁邊的凳子上,他的腿因為走路而疼痛。
他看她試穿衣服。
他從沒有帶她看電影,從不帶她去冰激淩店,從沒有擁抱過她。
那是他們很少的幾次單獨相處。
她記得這樣清楚。
那件羊毛開衫她穿了近8年。
這樣喜歡。
直到純羊毛被蛀了大大小小的洞。
趕到醫院的時候,已經深夜11點多。
父親的床位放在值班室門外的走廊裡。
她看到他的第一眼。
看到他帶着血迹脹大的腦袋,看到他嘴巴裡的氧氣管,腦子裡劃過潔白的閃電,什麼話都說不出來。
一切都晚了。
她知道她已經不能帶他走。
母親說,腦溢血。
早上7點吃完早飯,一切無事,僅僅是站起來的一瞬間。
送進醫院搶救,腦部清除掉血液後,再次出血。
醫生已經放棄了他。
說,結果是一樣的,你清楚了嗎。
你清楚不清楚。
她說,我清楚。
她堅持讓他們動第二次手術。
母親哭。
不要再讓他痛了。
還要再打開腦部,他怎麼受得了。
她說,我們要動手術。
必須動。
必須。
她在手術室外面的水泥地上鋪了張報紙,坐在地上等。
門口已經坐滿了人。
空氣污濁悶熱。
她靠着牆壁,沉默着,不吃不喝,無聲地掉眼淚。
等了9個小時。
她不能讓他死。
她要把他帶走。
最後一次争吵。
她辭了職,在上海找到工作。
她要走。
她對着他說,我要離開這個家庭。
我一定要離開。
她激動地渾身顫抖。
她不吃飯。
整夜地失眠。
父親沉默。
什麼話也不說,臉上是一條一條突然蒼老起來的紋路。
無能為力的。
悲哀的。
就像她回家過年之後,要回去。
父親送她,一再地看着她,等她進了安檢,還在張望。
同樣的神情。
她知道他難過。
他會一再地後悔自己為什麼讓她一走千裡。
她對他說,爸爸,以後你來北京和我一起住。
我帶你去醫院看病。
我們去旅行。
他說,你自己先穩定下來。
還是有些高興地笑。
他的眼睛,眼白已經渾濁。
這樣蒼老的男人。
他的笑容像以前的黑白照片裡一樣,寬寬的前額,嘴角帶着天真。
那是他們最後一次對話的内容。
她們去了中央廣場附近的大排擋。
當地的居民排了矮矮的木桌子小椅子,兜售各種食物:炭火上烤熟的玉米,鮮嫩清香,微微有些焦。
大盆大盆的貝殼和螺,與野菜及姜一起煮,1萬越南盾一碟子,就着啤酒吃。
整桶的鮮豆漿和玉米糊,放了白糖。
孵出了小雞形狀的雞蛋,煮熟後用勺子挖出來吃,能看到内髒和肌肉。
放了牛肉片,鮮蝦和野菜葉子的米粉。
年輕的母親帶着孩子在做生意,越南女子都是結實而勤勞的。
廣場邊的台階上有乞丐裹着麻布睡覺。
賣手工編織絲披肩的小攤女人在抽煙。
她們坐下來,要了兩碟不知道名字的螺。
從遠處掠過來的涼風把帳篷吹得嘩嘩響。
高山上的夜,在風中開始感覺到些微的寒意。
她們喝酒。
抽越南的當地煙。
蘇說,你是否覺得不安? 她說,這裡都是當地人,鬼佬太少。
他們不來這裡。
他們不來危險的地方。
蘇說,你不習慣和别人沒有距離地相處。
也許他們離你太近。
她說,我不知道。
你出來從不和其他人說話? 我不知道該如何
市場堆滿了貨品,從茶葉到鮮花到幹貨到草莓,到處都是人和垃圾。
巨大的聲浪彙集成潮水,把人覆蓋至無法呼吸。
炎熱。
夜色。
汗水。
聲音。
煙。
氣味。
手上的皮膚。
食物。
花瓣被踩成了爛泥。
蘇走上天橋,扒在欄杆上俯拍湧滿了人的街道。
兩邊是陳舊高大的建築,隔出一條被昏暗的路燈照耀的馬路,全都是攤販和遊客。
混亂,肮髒,泛濫成災。
蘇明顯地興奮起來。
她手裡的相機頻繁地發出刺眼的閃光。
讓我們一直走到世界的盡頭去。
蘇。
她在深夜,搭上從北京趕回家去的飛機。
母親在電話裡哭訴,父親病重。
她的飛機再次晚點,在機場等到天黑。
同時出發的,從北京開往大連的航班,在一個小時之後墜毀在海裡。
112個人死去。
那天是5月7日。
在飛機上,她這樣疲倦。
她又餓。
她已經過了25歲,依然獨自一人,沒有給過父親她的婚禮和孩子。
沒有給過父親任何安慰。
她要帶他回北京。
把他留在她的身邊。
照顧他。
她蜷縮在座位上,閉上眼睛。
看到父親在機場喜悅的臉。
但是她知道,這一次,父親不會出現。
他已經病危。
看見她,他會多麼的高興。
将睡未睡的昏沉。
看見父親帶着她去買衣服。
父親對母親說,女兒都讀高中了,應該穿些漂亮的衣服。
他帶她在大街上走。
一家店鋪一家店鋪地看。
是冬天。
她挑了兩件大衣,一件刺繡的木扣子羊毛開衫。
還有圍巾。
店員替她拿着換下來的衣服,一邊說,怎麼會有這麼好的爸爸呢。
這樣好的爸爸。
疼愛女兒。
父親坐在旁邊的凳子上,他的腿因為走路而疼痛。
他看她試穿衣服。
他從沒有帶她看電影,從不帶她去冰激淩店,從沒有擁抱過她。
那是他們很少的幾次單獨相處。
她記得這樣清楚。
那件羊毛開衫她穿了近8年。
這樣喜歡。
直到純羊毛被蛀了大大小小的洞。
趕到醫院的時候,已經深夜11點多。
父親的床位放在值班室門外的走廊裡。
她看到他的第一眼。
看到他帶着血迹脹大的腦袋,看到他嘴巴裡的氧氣管,腦子裡劃過潔白的閃電,什麼話都說不出來。
一切都晚了。
她知道她已經不能帶他走。
母親說,腦溢血。
早上7點吃完早飯,一切無事,僅僅是站起來的一瞬間。
送進醫院搶救,腦部清除掉血液後,再次出血。
醫生已經放棄了他。
說,結果是一樣的,你清楚了嗎。
你清楚不清楚。
她說,我清楚。
她堅持讓他們動第二次手術。
母親哭。
不要再讓他痛了。
還要再打開腦部,他怎麼受得了。
她說,我們要動手術。
必須動。
必須。
她在手術室外面的水泥地上鋪了張報紙,坐在地上等。
門口已經坐滿了人。
空氣污濁悶熱。
她靠着牆壁,沉默着,不吃不喝,無聲地掉眼淚。
等了9個小時。
她不能讓他死。
她要把他帶走。
最後一次争吵。
她辭了職,在上海找到工作。
她要走。
她對着他說,我要離開這個家庭。
我一定要離開。
她激動地渾身顫抖。
她不吃飯。
整夜地失眠。
父親沉默。
什麼話也不說,臉上是一條一條突然蒼老起來的紋路。
無能為力的。
悲哀的。
就像她回家過年之後,要回去。
父親送她,一再地看着她,等她進了安檢,還在張望。
同樣的神情。
她知道他難過。
他會一再地後悔自己為什麼讓她一走千裡。
她對他說,爸爸,以後你來北京和我一起住。
我帶你去醫院看病。
我們去旅行。
他說,你自己先穩定下來。
還是有些高興地笑。
他的眼睛,眼白已經渾濁。
這樣蒼老的男人。
他的笑容像以前的黑白照片裡一樣,寬寬的前額,嘴角帶着天真。
那是他們最後一次對話的内容。
她們去了中央廣場附近的大排擋。
當地的居民排了矮矮的木桌子小椅子,兜售各種食物:炭火上烤熟的玉米,鮮嫩清香,微微有些焦。
大盆大盆的貝殼和螺,與野菜及姜一起煮,1萬越南盾一碟子,就着啤酒吃。
整桶的鮮豆漿和玉米糊,放了白糖。
孵出了小雞形狀的雞蛋,煮熟後用勺子挖出來吃,能看到内髒和肌肉。
放了牛肉片,鮮蝦和野菜葉子的米粉。
年輕的母親帶着孩子在做生意,越南女子都是結實而勤勞的。
廣場邊的台階上有乞丐裹着麻布睡覺。
賣手工編織絲披肩的小攤女人在抽煙。
她們坐下來,要了兩碟不知道名字的螺。
從遠處掠過來的涼風把帳篷吹得嘩嘩響。
高山上的夜,在風中開始感覺到些微的寒意。
她們喝酒。
抽越南的當地煙。
蘇說,你是否覺得不安? 她說,這裡都是當地人,鬼佬太少。
他們不來這裡。
他們不來危險的地方。
蘇說,你不習慣和别人沒有距離地相處。
也許他們離你太近。
她說,我不知道。
你出來從不和其他人說話? 我不知道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