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記
關燈
小
中
大
在寫這部小說的時候,驚悉我的良師摯友謝晉去世。一九八一年,謝晉老師将我的小說《靈與肉》改編成電影《牧馬人》,對我這樣一個剛剛獲得平反、從勞改農場出來不久的作者,謝晉老師的《牧馬人》獲得的巨大成功,不僅提高了我的知名度,更鼓舞了我在文學創作上不斷突破“禁區”的勇氣,使我能與全體“新時期文學”的作家朋友們一起,為當年的“思想解放運動”作出一定的貢獻。謝晉老師将我的兩部作品搬上銀幕(另一部是根據我小說《邢老漢與狗的故事》改編、由謝添老師和斯琴高娃主演的《老人與狗》),我可以說是與謝晉老師最親密熟悉的中國作家。而在上海為謝晉老師開追悼會時,我卻因右眼做白内障手術未能參加,也不能應邀到央視錄制紀念謝晉老師的節目,深感遺憾。所以,在這裡,我必須告訴我的讀者:謝晉老師永遠活在我心裡!我對謝晉老師的悼念是永久的!
敬告《一億六》讀者一、作者在小說《一億六》開始,即申明在“寫人物對話時,使用了四川方言方音。”《收獲》主編李小林是四川人,明白“嗎”和“嘛”在四川方音裡的區别,在《收獲》2009年第1期發表時,對“嗎”和“嘛”二字完全按照原稿,沒有改動。但在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中,出版社的編輯将書中人物對話裡的“嗎”和“嘛”按漢語标準普通話發音處理,這樣,雖然符合了漢語普通話規範,卻失去了四川人講話的特點。
按漢語普通話規範,“嗎”作為代詞時讀作má,如“下午幹嗎?”,而四川方言一般說“下午幹啥子?”,用“啥子”作代詞;普通話“嗎”作為語助詞時讀作ma,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提出問題,如“來了嗎?”“吃了嗎?”等等;有時也可表反诘的語氣,如“你這不是在說我嗎?”
“嘛”在漢語規範普通話中也讀ma,作為語助詞,表示道理顯而易見,如“别灰心,這是第一次嘛!”在規範的漢語字典裡,“嗎”“嘛”二字讀音沒有區别,都用拼音符号标為ma。
但在四川方音中,疑問句、反诘語氣和表示道理顯而易見的語助詞時,一般都用“嘛”,讀輕聲,加強了語氣卻一帶而過。如用四聲表示,“嘛”應近于第二聲,與标準普通話的“嗎”(máma)有細微區别。
在上海文藝出版社09年第1版的《一億六》中,按四川方音“嗎”、“嘛”二者應有區别的許多地方,編輯都以标準普通話處理了。如書中“老頭是你啥子人嗎?”一句應為“老頭是你啥子人嘛?”;再如“這個‘見紅’跟牌桌上赢錢有啥子關系嗎?二者有啥子聯系嗎?”、“你啷個搞起的嗎?啥子‘損害了她的名譽’嗎?你做了些啥子嗎?”、“我有啥子病嗎?”、“啷個了嗎?啷個了嗎?”等句中的“嗎”全都應為“嘛”。
諸如此類将“嘛”改為“嗎”有數十近百處之多。确實感謝上海文藝出版社編輯費心費力,但這改“正”,卻失去了四川方音的特色,而且使語句讀起來很别扭,既不像普通話又不像四川話。因為,如用普通話來說,要用“嗎”就不能與“啥子”“啷個”搭配,前面的“啥子”“啷個”都要改成“什麼”和“怎麼”。敬請讀者讀到“嗎”和“嘛”處,留意這種細小的區别。
二、書中“幾天幾夜不回家”一句應為“幾天幾天不回家”。四川話的“幾天幾天不回家”意思是經常性的“幾天幾夜不回家”,帶有強化埋怨的語氣。如按普通話處理為“幾天幾夜不回家”,隻是在一定時間内的“幾天幾夜不回家”。四川話與普通話的細微區别即在于此。四川人李小林主編能理解,照此發表,外省人的編輯按普通話标準将這話改得“正确”了,卻改變了意思。
三、作者在本書開始即申明小說中的人名、機構名是虛構的,以免有人對号入座。書中的“美林”“摩根”兩大美國金融機構,作者原稿是“梅林”“摩根斯達利”,就是要避免與兩個現實中的美國金融實體名相撞。《收獲》印的是“梅林”和“摩石”。可是,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中,卻将作者虛構的美國兩大金融機構名稱改成現在通用的“正确”譯名,即媒體上常見的“美林”“摩根”。如果美國這兩大金融機構的亞洲區主管真的跑來找我理論,會給我帶來很大麻煩。
四、書中的“¥”應為“¥”,“¥”下是兩橫,為人民币的專用符号。這個符号,《收獲》2009年第1期的處理是對的。
五、這部《一億六》和作者以前發表的小說一樣,甫發表即引起争議,還招來一些詬病。“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本想一如既往地不說什麼話,但作者在寫這部小說時體驗到一種特殊的創作過程,是作者創作生涯中最特殊的一個“案例”,值得一談。作者正在寫一篇創作這部小說的經過的博客,近期會上網請教網友。
張賢亮2009年3月15日(正文完。)
敬告《一億六》讀者一、作者在小說《一億六》開始,即申明在“寫人物對話時,使用了四川方言方音。”《收獲》主編李小林是四川人,明白“嗎”和“嘛”在四川方音裡的區别,在《收獲》2009年第1期發表時,對“嗎”和“嘛”二字完全按照原稿,沒有改動。但在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中,出版社的編輯将書中人物對話裡的“嗎”和“嘛”按漢語标準普通話發音處理,這樣,雖然符合了漢語普通話規範,卻失去了四川人講話的特點。
按漢語普通話規範,“嗎”作為代詞時讀作má,如“下午幹嗎?”,而四川方言一般說“下午幹啥子?”,用“啥子”作代詞;普通話“嗎”作為語助詞時讀作ma,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提出問題,如“來了嗎?”“吃了嗎?”等等;有時也可表反诘的語氣,如“你這不是在說我嗎?”
“嘛”在漢語規範普通話中也讀ma,作為語助詞,表示道理顯而易見,如“别灰心,這是第一次嘛!”在規範的漢語字典裡,“嗎”“嘛”二字讀音沒有區别,都用拼音符号标為ma。
但在四川方音中,疑問句、反诘語氣和表示道理顯而易見的語助詞時,一般都用“嘛”,讀輕聲,加強了語氣卻一帶而過。如用四聲表示,“嘛”應近于第二聲,與标準普通話的“嗎”(máma)有細微區别。
在上海文藝出版社09年第1版的《一億六》中,按四川方音“嗎”、“嘛”二者應有區别的許多地方,編輯都以标準普通話處理了。如書中“老頭是你啥子人嗎?”一句應為“老頭是你啥子人嘛?”;再如“這個‘見紅’跟牌桌上赢錢有啥子關系嗎?二者有啥子聯系嗎?”、“你啷個搞起的嗎?啥子‘損害了她的名譽’嗎?你做了些啥子嗎?”、“我有啥子病嗎?”、“啷個了嗎?啷個了嗎?”等句中的“嗎”全都應為“嘛”。
諸如此類将“嘛”改為“嗎”有數十近百處之多。确實感謝上海文藝出版社編輯費心費力,但這改“正”,卻失去了四川方音的特色,而且使語句讀起來很别扭,既不像普通話又不像四川話。因為,如用普通話來說,要用“嗎”就不能與“啥子”“啷個”搭配,前面的“啥子”“啷個”都要改成“什麼”和“怎麼”。敬請讀者讀到“嗎”和“嘛”處,留意這種細小的區别。
二、書中“幾天幾夜不回家”一句應為“幾天幾天不回家”。四川話的“幾天幾天不回家”意思是經常性的“幾天幾夜不回家”,帶有強化埋怨的語氣。如按普通話處理為“幾天幾夜不回家”,隻是在一定時間内的“幾天幾夜不回家”。四川話與普通話的細微區别即在于此。四川人李小林主編能理解,照此發表,外省人的編輯按普通話标準将這話改得“正确”了,卻改變了意思。
三、作者在本書開始即申明小說中的人名、機構名是虛構的,以免有人對号入座。書中的“美林”“摩根”兩大美國金融機構,作者原稿是“梅林”“摩根斯達利”,就是要避免與兩個現實中的美國金融實體名相撞。《收獲》印的是“梅林”和“摩石”。可是,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中,卻将作者虛構的美國兩大金融機構名稱改成現在通用的“正确”譯名,即媒體上常見的“美林”“摩根”。如果美國這兩大金融機構的亞洲區主管真的跑來找我理論,會給我帶來很大麻煩。
四、書中的“¥”應為“¥”,“¥”下是兩橫,為人民币的專用符号。這個符号,《收獲》2009年第1期的處理是對的。
五、這部《一億六》和作者以前發表的小說一樣,甫發表即引起争議,還招來一些詬病。“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本想一如既往地不說什麼話,但作者在寫這部小說時體驗到一種特殊的創作過程,是作者創作生涯中最特殊的一個“案例”,值得一談。作者正在寫一篇創作這部小說的經過的博客,近期會上網請教網友。
張賢亮2009年3月15日(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