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真安靜
關燈
小
中
大
我到過一個地方,神秘得像寓言,抽象得像夢境。
很多長住新加坡的人都不知道有這麼個地方,聽我一說,驚訝萬分。
是韓山元先生帶我去的。韓先生是此地一家大報的高級編輯,又是一位滿肚子
掌故的鄉土曆史學家。那天早晨,他不知怎麼摸開了我住所的大鐵門,從花園的小
道上繞到我卧室的南宮下,用手指敲了敲窗框。我不由林然一驚,因為除了一位輕
手輕腳的馬來亞園丁,還從來沒有人在這個窗下出現過。
他朝我詭秘地一笑,說要帶我去一個很少有人知道的奇怪地方。我相信了他,
他一定會發現一點什麼的,就沖他繞來繞去繞到我這個窗下的勁頭。
我打開大門,那裡還等着兩位女記者,韓先生的同事,也算我在這裡的學生。
她們都還年輕,對探幽索秘之類的事,興趣很大。于是,一行四人。
其實韓先生也不太記得路了。在車上他托着下巴,支支吾吾地回憶着、嗫嚅着。
駕車的女記者每到岔道口就把車速放慢,好讓他猶豫、判斷、罵自己的記性*。韓先
生尋路的表情越艱難,目的地也就變得越僻遠、越離奇。
目的地竟是一個墳地。
新加坡的墳地很多,而且都很堂皇。漂泊者們葬身他鄉已經夠委屈的了,哪能
不盡量把墳地弄得氣派一點?但是,這個墳地好生奇特,門面狹小,黑色*的舊鐵欄
萎萎縮縮。進得裡面才發現占地不小,卻冷冷清清不見一個人影。一看幾排墓碑就
明白,這是日本人的墳地。
“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墳地比它更節儉的了。你看這個碑”,韓先生用手一指,
那隻是許多墓碑中的一個矮小的方尖碑,上面刻着六個漢字:
納骨一萬餘體
碑下埋着的,是一萬餘名侵略東南亞的“皇軍”的骨灰。
“再看那邊,”順着韓先生的指點,我看到一片廣闊的草地上,鋪展着無數星
星點點的小石樁,“一個石樁就是一名日本妓女,看有多少!”
用不着再多說話,我确實被震動了。人的生命,能排列得這樣緊縮,擠壓得這
樣局促麼?而且,這又是一些什麼樣的生命啊。一個一度把亞洲攪得暈暈乎乎的民
族,将自己的媚豔和殘暴揮灑到如此遙遠的地方,然後又在這裡劃下一個悲劇的句
号。多少情笑和呐喊,多少脂粉和鮮血,終于都喑啞了,凝結了,凝結成一個角落,
凝結成一種躲避,躲避着人群,躲避着曆史,隻懷抱着茂草和鳥鳴,懷抱着羞愧和
罪名,不聲不響,也不願讓人靠近。
是的,竟然沒有商人、職員、工人、旅遊者、水手、醫生跻身其間,隻有兩支
最喧鬧的隊伍,浩浩蕩蕩,消失在這麼一個不大的園子裡。我們不能不把腳步放輕,
怕踩着了什麼。腳下,密密層層的萬千靈魂間,該隐埋着幾堆日本史,幾堆南洋史,
幾堆風流史,幾堆侵略史。每一堆都太艱深,于是隻好由艱深歸于甯靜,像一個避
世隐居、滿臉皺紋的老人,已經不願再哼一聲。
到底是日本人,擠到了這麼一個地方,依然等級森嚴。
一般士兵隻立集體墓碑。除了“納骨一萬餘體”外,還有一個含糊其詞的所謂
“作業隊殉難者之碑”,也是一個萬人碑,為太平洋戰争時戰死的士兵而立。另一
個“陸海軍人軍屬留魂之碑”,則是馬來西亞戰争中戰死日軍的集體墓,原在武吉
知馬山上,後被抗日人士炸毀,日本人在碎墟中打點收拾殘骨,移葬這裡。
軍曹、兵長、伍長,乃至準尉級的仕官,皆立個人墓碑。一根根細長的木樁緊
緊地排着,其中稍稍高出周圍的是準尉。
少尉以上均立石碑,到了高級軍銜大佐,則立大理石碑。
讓開這所有的群體,獨個兒遠遠地坐東面西的,則是赫赫有名的日本陸軍元帥、
日本南方軍總司令寺内壽一的大墓。這座墓,傲氣十足,俯瞰着自己的數萬屬下。
很多長住新加坡的人都不知道有這麼個地方,聽我一說,驚訝萬分。
是韓山元先生帶我去的。韓先生是此地一家大報的高級編輯,又是一位滿肚子
掌故的鄉土曆史學家。那天早晨,他不知怎麼摸開了我住所的大鐵門,從花園的小
道上繞到我卧室的南宮下,用手指敲了敲窗框。我不由林然一驚,因為除了一位輕
手輕腳的馬來亞園丁,還從來沒有人在這個窗下出現過。
他朝我詭秘地一笑,說要帶我去一個很少有人知道的奇怪地方。我相信了他,
他一定會發現一點什麼的,就沖他繞來繞去繞到我這個窗下的勁頭。
我打開大門,那裡還等着兩位女記者,韓先生的同事,也算我在這裡的學生。
她們都還年輕,對探幽索秘之類的事,興趣很大。于是,一行四人。
其實韓先生也不太記得路了。在車上他托着下巴,支支吾吾地回憶着、嗫嚅着。
駕車的女記者每到岔道口就把車速放慢,好讓他猶豫、判斷、罵自己的記性*。韓先
生尋路的表情越艱難,目的地也就變得越僻遠、越離奇。
目的地竟是一個墳地。
新加坡的墳地很多,而且都很堂皇。漂泊者們葬身他鄉已經夠委屈的了,哪能
不盡量把墳地弄得氣派一點?但是,這個墳地好生奇特,門面狹小,黑色*的舊鐵欄
萎萎縮縮。進得裡面才發現占地不小,卻冷冷清清不見一個人影。一看幾排墓碑就
明白,這是日本人的墳地。
“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墳地比它更節儉的了。你看這個碑”,韓先生用手一指,
那隻是許多墓碑中的一個矮小的方尖碑,上面刻着六個漢字:
納骨一萬餘體
碑下埋着的,是一萬餘名侵略東南亞的“皇軍”的骨灰。
“再看那邊,”順着韓先生的指點,我看到一片廣闊的草地上,鋪展着無數星
星點點的小石樁,“一個石樁就是一名日本妓女,看有多少!”
用不着再多說話,我确實被震動了。人的生命,能排列得這樣緊縮,擠壓得這
樣局促麼?而且,這又是一些什麼樣的生命啊。一個一度把亞洲攪得暈暈乎乎的民
族,将自己的媚豔和殘暴揮灑到如此遙遠的地方,然後又在這裡劃下一個悲劇的句
号。多少情笑和呐喊,多少脂粉和鮮血,終于都喑啞了,凝結了,凝結成一個角落,
凝結成一種躲避,躲避着人群,躲避着曆史,隻懷抱着茂草和鳥鳴,懷抱着羞愧和
罪名,不聲不響,也不願讓人靠近。
是的,竟然沒有商人、職員、工人、旅遊者、水手、醫生跻身其間,隻有兩支
最喧鬧的隊伍,浩浩蕩蕩,消失在這麼一個不大的園子裡。我們不能不把腳步放輕,
怕踩着了什麼。腳下,密密層層的萬千靈魂間,該隐埋着幾堆日本史,幾堆南洋史,
幾堆風流史,幾堆侵略史。每一堆都太艱深,于是隻好由艱深歸于甯靜,像一個避
世隐居、滿臉皺紋的老人,已經不願再哼一聲。
到底是日本人,擠到了這麼一個地方,依然等級森嚴。
一般士兵隻立集體墓碑。除了“納骨一萬餘體”外,還有一個含糊其詞的所謂
“作業隊殉難者之碑”,也是一個萬人碑,為太平洋戰争時戰死的士兵而立。另一
個“陸海軍人軍屬留魂之碑”,則是馬來西亞戰争中戰死日軍的集體墓,原在武吉
知馬山上,後被抗日人士炸毀,日本人在碎墟中打點收拾殘骨,移葬這裡。
軍曹、兵長、伍長,乃至準尉級的仕官,皆立個人墓碑。一根根細長的木樁緊
緊地排着,其中稍稍高出周圍的是準尉。
少尉以上均立石碑,到了高級軍銜大佐,則立大理石碑。
讓開這所有的群體,獨個兒遠遠地坐東面西的,則是赫赫有名的日本陸軍元帥、
日本南方軍總司令寺内壽一的大墓。這座墓,傲氣十足,俯瞰着自己的數萬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