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的雨聲越發大了。
雷聲震耳,房屋和大地都被震動。
閃電時時照得窗紙猛然一亮。
燈光搖擺不停。
劉宗周放下筆,慢慢地站起來,在布置得簡單而古雅的書房中走來走去。
許許多多的重大問題都湧現心頭,使他十分激動,在心中歎道:“如此下去,國家決無中興之望!”他越想越決意把朝廷的重大弊政都寫出來,縱然皇上能采納十分之一也是好的。
他一邊邁着蹒跚的步子踱着,一邊想着這封疏遞上以後會不會被皇上采納,不知不覺在一個書架前站住,仿佛看見自己被拖到午門外,打得血肉狼藉,死于廷杖之下,屍首擡回家來,他的老伴伏屍痛哭,抱怨他不聽勸阻,緻有此禍…… 過了一陣,他把拈着白須的右手一揮,眼前的幻影登時消失。
他又踱了幾步,便回到桌邊坐下,拿起筆來,心中一陣刺痛。
一種可能亡國破家的隐痛,過去也出現過,而此時更為強烈。
他不由得脫口而出地小聲說: “寫!我一定要照實地寫!” 他正在寫着崇祯皇帝的種種錯誤行事,朝廷的種種弊政,突然一個特别響的霹靂在窗外爆炸,震得燈亮兒猛地一跳,幾乎熄滅。
狂風夾着傾盆大雨猛灑在屋瓦上、葡萄架上、庭院中的磚地上,發出海潮似的聲音。
劉宗周望望窗子,想着今夜北京城内不知會有多少人家牆倒屋塌,不覺歎口氣說: “不是久旱,便是暴雨成災!” 他想起來前年秋天從浙江奉召來京時在長江以北所見的城鄉慘象。
淮河以南,幾百裡大水成災,白浪滔天,一望無際,許多村莊僅僅露出樹梢和屋脊。
人山東境,大旱百日以上,禾苗盡枯,而飛蝗由微山湖荒灘上向東南飛翔,所過之處遮天蔽日,寸草不留。
沿運河兩岸,流民成群,男女倒斃路旁的到處可見。
離運河十裡之外,盜匪多如牛毛。
盡管災荒如此嚴重,但官府征派,有加無已。
加上兵勇騷擾,甚于土匪。
老百姓逃生無門,很多人隻得投“賊”。
到京之後,在召對時向皇上扼要奏陳,當時皇上也為之動容,深緻慨歎。
随後不久,畿輔和山東又經受了清兵燒殺擄掠的浩劫。
他想,倘若朝政不認真改弦易轍,這風雨飄搖的江山還能夠撐持多久? 他迅速走回桌旁坐下,加了兩根燈草,提起筆來。
可是他的眼睛昏花得實在厲害,低頭看紙像隔着一層霧。
勉強寫了幾個字,感到很吃力,心中說:“唉,真是老了!上了這一本,即令不蒙重譴,再向皇上痛切進言的時候就沒有啦!”忽然鼻子一酸,熱淚盈眶,面前的什物全模糊了。
劉宗周正苦于寫字艱難,書房門響了一下,劉溝進來,回身将雨傘放在門外,将門掩好。
晚飯後,他到一位都察院的官員家裡,約這位平日同鎮撫司有熟人的官員陪他一道,去鎮撫司獄中探聽黃道周和葉廷秀二人情形,剛剛回來。
老人一見他進來,沒等他開口就急着問: “石齋先生的情形如何?” “還好。
兒子親自到了北司①探聽,聽說因為得到錦衣衛使吳大人的關照,獄中上下對他和葉先生都另眼相看,不會給他們苦吃。
” “我擔心石齋受這樣重杖,人獄後縱然不再吃苦,也不會活幾天了。
可惜,他的絕學②還沒有一個傳人!” “請大人放心。
厚載門③外有一位醫生姓呂名邦相,善治棒傷,在京城頗有名氣。
這位呂先生已經八十多歲,早已不再行醫。
今日聽街坊鄰居談論石齋先生為谏征練饷事受了廷杖,性命難保,就雇了一乘小轎到了北司,由孫子攙扶着進到獄中,替石齋先生醫治。
他在石齋先生的傷處割去許多爛肉,敷了藥,用白布裹了起來,又開了一劑湯藥。
據北司的人們說,隻要七天内不化膿潰爛就不要緊了。
” ①北司--錦衣衛所屬管監獄的衙門有北鎮撫司和南鎮撫司。
通常所說的鎮撫司獄即屬于北鎮撫司。
②絕學--黃道周在哲學思想上屬于主觀唯心主義,在當時以精于《易經》著稱,被認為有獨到的研究。
③厚載門--元代皇城的北門叫做厚載門,明代改稱北安門(清代改稱地安門),但當時人們習慣上仍稱為厚載門。
“謙齋的傷勢不要緊吧?” “葉先生的傷也不輕,不過有呂先生醫治,決無性命危險。
請大人放心。
” 劉宗周啊了一聲,略微有點放心。
葉廷秀是他的得意門生,在學問上造詣很深,自從天啟中成了進士,十幾年來在朝做官,立身行事不辜負他的教導。
尤其葉與黃确實素無來往,今天在皇上盛怒之下敢于挺身而出,救護道周,這件事使劉宗周極其滿意。
想了一下,他對兒子說: “謙齋做了多年京官,家中人口多,一向困難,如今下獄,定然缺錢使用。
你明天給他家裡送三十兩銀子,見他的老母和夫人安慰幾句。
” 劉溝恭敬地答應一聲,随即問道:“大人要不要吃點東西?” “不用。
快去淨淨手來,我口授,你替我寫。
我畢竟老了,在燈下越發眼花得不能寫字!” 劉溝還沒有走,丫環梅香打着明角燈,把書房的門推開了。
後邊是老夫人,由一個打傘的丫環攙扶着,而她自己端着一小碗蓮子湯,愁眉深鎖地走了進來。
劉溝趕快迎上去,用雙手接住小碗,說道: “下着雨,你老人家吩咐丫環們端來就行了,何必親自送來?” 老夫人向丫環揮一下手,說:“你們把燈籠放下走吧。
”望着丫環們走後,她回頭來噙着眼淚對兒子說:“趁着雨已經下小了,我來看看你父親,今晚再服侍他一次。
我服侍他幾十年,萬一這封疏惹皇上震怒,我再想服侍他也不能了。
” 劉溝望望母親,又望望父親,雙手捧着蓮子湯碗放到父親面前,轉回頭來安慰母親說: “你老人家不必擔心。
皇上聖明,明天看見兒父的疏,聖怒自然就息了。
” “唉,妄想!伴君如伴虎,何況你父親耿介成性,如今他不但不認罪,還要痛陳朝廷的弊政!” 劉宗周不願讓夫人多說話,對兒子說:“溝,你把母親送回後宅休息,淨過手快來寫字!” 老夫人很想坐在書房中陪着老頭子熬個通宵,但是她知道老頭子決不答應,而且她也不願在這大難臨頭的時候徒然惹老頭子生氣。
幾十年來,她在儒家禮教的嚴格要求下過生活,是一位标準的賢妻良母,如今既然丈夫不聽她的勸告,又不願她留在身邊,她隻好離開書房。
當兒子攙着她慢慢地走出書房時,她忍不住回頭望望丈夫,低聲說:“蓮子湯快涼啦,你快吃吧。
”她的心中一酸,兩行熱淚簌簌地滾落下來,輕聲地自言自語說:“遇着這樣朝廷,有什麼辦法啊!”回到後宅上房,她在椅子上頹然坐下,對兒子哽咽說: “你父親的本明日遞進宮去,定會有大禍臨頭。
你今夜能勸就勸勸他不要多說朝廷不是,如不能勸,就連夜做點準備。
” 劉溝的臉色灰白,勉強安慰母親說:“請母親不要過于擔憂……” 劉-淨了手,回到書房。
宗周在書架前來回踱着,用眼色指示他在桌邊坐下。
他不敢坐在父親常坐的椅子上,用雙手将父親所著的《陽明傳信錄》一書從桌子右端捧起來放到别處,然後搬一個凳子放在桌子右首,恭恭敬敬地坐了下去。
把
雷聲震耳,房屋和大地都被震動。
閃電時時照得窗紙猛然一亮。
燈光搖擺不停。
劉宗周放下筆,慢慢地站起來,在布置得簡單而古雅的書房中走來走去。
許許多多的重大問題都湧現心頭,使他十分激動,在心中歎道:“如此下去,國家決無中興之望!”他越想越決意把朝廷的重大弊政都寫出來,縱然皇上能采納十分之一也是好的。
他一邊邁着蹒跚的步子踱着,一邊想着這封疏遞上以後會不會被皇上采納,不知不覺在一個書架前站住,仿佛看見自己被拖到午門外,打得血肉狼藉,死于廷杖之下,屍首擡回家來,他的老伴伏屍痛哭,抱怨他不聽勸阻,緻有此禍…… 過了一陣,他把拈着白須的右手一揮,眼前的幻影登時消失。
他又踱了幾步,便回到桌邊坐下,拿起筆來,心中一陣刺痛。
一種可能亡國破家的隐痛,過去也出現過,而此時更為強烈。
他不由得脫口而出地小聲說: “寫!我一定要照實地寫!” 他正在寫着崇祯皇帝的種種錯誤行事,朝廷的種種弊政,突然一個特别響的霹靂在窗外爆炸,震得燈亮兒猛地一跳,幾乎熄滅。
狂風夾着傾盆大雨猛灑在屋瓦上、葡萄架上、庭院中的磚地上,發出海潮似的聲音。
劉宗周望望窗子,想着今夜北京城内不知會有多少人家牆倒屋塌,不覺歎口氣說: “不是久旱,便是暴雨成災!” 他想起來前年秋天從浙江奉召來京時在長江以北所見的城鄉慘象。
淮河以南,幾百裡大水成災,白浪滔天,一望無際,許多村莊僅僅露出樹梢和屋脊。
人山東境,大旱百日以上,禾苗盡枯,而飛蝗由微山湖荒灘上向東南飛翔,所過之處遮天蔽日,寸草不留。
沿運河兩岸,流民成群,男女倒斃路旁的到處可見。
離運河十裡之外,盜匪多如牛毛。
盡管災荒如此嚴重,但官府征派,有加無已。
加上兵勇騷擾,甚于土匪。
老百姓逃生無門,很多人隻得投“賊”。
到京之後,在召對時向皇上扼要奏陳,當時皇上也為之動容,深緻慨歎。
随後不久,畿輔和山東又經受了清兵燒殺擄掠的浩劫。
他想,倘若朝政不認真改弦易轍,這風雨飄搖的江山還能夠撐持多久? 他迅速走回桌旁坐下,加了兩根燈草,提起筆來。
可是他的眼睛昏花得實在厲害,低頭看紙像隔着一層霧。
勉強寫了幾個字,感到很吃力,心中說:“唉,真是老了!上了這一本,即令不蒙重譴,再向皇上痛切進言的時候就沒有啦!”忽然鼻子一酸,熱淚盈眶,面前的什物全模糊了。
劉宗周正苦于寫字艱難,書房門響了一下,劉溝進來,回身将雨傘放在門外,将門掩好。
晚飯後,他到一位都察院的官員家裡,約這位平日同鎮撫司有熟人的官員陪他一道,去鎮撫司獄中探聽黃道周和葉廷秀二人情形,剛剛回來。
老人一見他進來,沒等他開口就急着問: “石齋先生的情形如何?” “還好。
兒子親自到了北司①探聽,聽說因為得到錦衣衛使吳大人的關照,獄中上下對他和葉先生都另眼相看,不會給他們苦吃。
” “我擔心石齋受這樣重杖,人獄後縱然不再吃苦,也不會活幾天了。
可惜,他的絕學②還沒有一個傳人!” “請大人放心。
厚載門③外有一位醫生姓呂名邦相,善治棒傷,在京城頗有名氣。
這位呂先生已經八十多歲,早已不再行醫。
今日聽街坊鄰居談論石齋先生為谏征練饷事受了廷杖,性命難保,就雇了一乘小轎到了北司,由孫子攙扶着進到獄中,替石齋先生醫治。
他在石齋先生的傷處割去許多爛肉,敷了藥,用白布裹了起來,又開了一劑湯藥。
據北司的人們說,隻要七天内不化膿潰爛就不要緊了。
” ①北司--錦衣衛所屬管監獄的衙門有北鎮撫司和南鎮撫司。
通常所說的鎮撫司獄即屬于北鎮撫司。
②絕學--黃道周在哲學思想上屬于主觀唯心主義,在當時以精于《易經》著稱,被認為有獨到的研究。
③厚載門--元代皇城的北門叫做厚載門,明代改稱北安門(清代改稱地安門),但當時人們習慣上仍稱為厚載門。
“謙齋的傷勢不要緊吧?” “葉先生的傷也不輕,不過有呂先生醫治,決無性命危險。
請大人放心。
” 劉宗周啊了一聲,略微有點放心。
葉廷秀是他的得意門生,在學問上造詣很深,自從天啟中成了進士,十幾年來在朝做官,立身行事不辜負他的教導。
尤其葉與黃确實素無來往,今天在皇上盛怒之下敢于挺身而出,救護道周,這件事使劉宗周極其滿意。
想了一下,他對兒子說: “謙齋做了多年京官,家中人口多,一向困難,如今下獄,定然缺錢使用。
你明天給他家裡送三十兩銀子,見他的老母和夫人安慰幾句。
” 劉溝恭敬地答應一聲,随即問道:“大人要不要吃點東西?” “不用。
快去淨淨手來,我口授,你替我寫。
我畢竟老了,在燈下越發眼花得不能寫字!” 劉溝還沒有走,丫環梅香打着明角燈,把書房的門推開了。
後邊是老夫人,由一個打傘的丫環攙扶着,而她自己端着一小碗蓮子湯,愁眉深鎖地走了進來。
劉溝趕快迎上去,用雙手接住小碗,說道: “下着雨,你老人家吩咐丫環們端來就行了,何必親自送來?” 老夫人向丫環揮一下手,說:“你們把燈籠放下走吧。
”望着丫環們走後,她回頭來噙着眼淚對兒子說:“趁着雨已經下小了,我來看看你父親,今晚再服侍他一次。
我服侍他幾十年,萬一這封疏惹皇上震怒,我再想服侍他也不能了。
” 劉溝望望母親,又望望父親,雙手捧着蓮子湯碗放到父親面前,轉回頭來安慰母親說: “你老人家不必擔心。
皇上聖明,明天看見兒父的疏,聖怒自然就息了。
” “唉,妄想!伴君如伴虎,何況你父親耿介成性,如今他不但不認罪,還要痛陳朝廷的弊政!” 劉宗周不願讓夫人多說話,對兒子說:“溝,你把母親送回後宅休息,淨過手快來寫字!” 老夫人很想坐在書房中陪着老頭子熬個通宵,但是她知道老頭子決不答應,而且她也不願在這大難臨頭的時候徒然惹老頭子生氣。
幾十年來,她在儒家禮教的嚴格要求下過生活,是一位标準的賢妻良母,如今既然丈夫不聽她的勸告,又不願她留在身邊,她隻好離開書房。
當兒子攙着她慢慢地走出書房時,她忍不住回頭望望丈夫,低聲說:“蓮子湯快涼啦,你快吃吧。
”她的心中一酸,兩行熱淚簌簌地滾落下來,輕聲地自言自語說:“遇着這樣朝廷,有什麼辦法啊!”回到後宅上房,她在椅子上頹然坐下,對兒子哽咽說: “你父親的本明日遞進宮去,定會有大禍臨頭。
你今夜能勸就勸勸他不要多說朝廷不是,如不能勸,就連夜做點準備。
” 劉溝的臉色灰白,勉強安慰母親說:“請母親不要過于擔憂……” 劉-淨了手,回到書房。
宗周在書架前來回踱着,用眼色指示他在桌邊坐下。
他不敢坐在父親常坐的椅子上,用雙手将父親所著的《陽明傳信錄》一書從桌子右端捧起來放到别處,然後搬一個凳子放在桌子右首,恭恭敬敬地坐了下去。
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