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關燈
,愁眉不展地思考問題。

    困倦時候,他就叫太監王承恩把奏疏或塘報讀給他聽。

    文書房把一封彈劾楊嗣昌的奏疏送了進來,他一看是翰林院編修兼東宮講官楊廷麟的,不由得把眉頭一皺,想道:這個大胡子的楊翰林又議論什麼呢? “把楊廷麟的疏子讀給我聽!”他不耐煩地低聲說,向王承恩瞟了一眼。

     王承恩拿起來楊廷麟的奏疏,朗朗地讀起來。

    聽着聽着,崇祯的火氣上來,不由得打斷王承恩,問: “他怎麼說?把這句話重讀一遍!” 王承恩念道:“陛下有撻伐之志,大臣無禦侮之才;謀之不臧,以國為戲!” “什麼話!”他不滿意他說。

    “書生之見!下邊呢?” 王承恩接着念:“楊嗣昌與薊遼總督吳阿衡内外扶同,朋謀誤國,倡和議款,武備頓忘,以至于此!……” “停!停!”崇祯從椅子上跳起來,用指頭敲着禦案說:“什麼‘内外扶同,朋謀誤國’,盡是胡扯!你知道,這個楊廷麟是否同什麼人朋比為好,故意攻讦大臣?” “奴婢不知道。

    ” 崇祯想一想,也想不出楊廷麟在朝中同什麼人朋比為好,隻好說:“好,念下去!” “督臣盧象升以禍國責樞臣①,言之痛心。

    夫南仲在内,李綱無功;潛善秉成,宗澤殒命②。

    ……” ①樞臣--此處指楊嗣昌。

     ②大南仲……殒命--耿南仲和黃潛善都是南宋初年的權臣,反對對金抗戰,為宋高宗所信任。

    李綱和宗澤是主張抗金的兩大領袖,李綱隻做了七十七天宰相被免職,宗澤在開封飲恨而死,臨死時還大呼:“過河!過河!” 崇祯把腳一頓,哼了一聲,吓得王承恩的手一抖,不敢再往下念。

     “太不象話!竟是肆口诋毀!”他在屋裡走來走去,忿忿地問:“誰是李綱和宗澤?誰是耿南仲和黃潛善?何不說秦桧在朝?難道朕是宋高宗麼?……可惡!可惡!” 楊廷麟在疏中所使用的典故,使崇祯皇帝很難忍受。

    他想,這個楊胡子學問不錯,才叫他擔任講官,怎麼會這樣胡亂用典,比得不倫不類?“什麼話!”他心裡忿然說。

    “趙構偏安江左,而朕雖然百般苦撐,到底還是一統天子!”他最讨厭有人把他的和議計劃比成南宋對金的屈辱求和,偏偏楊廷麟硬把南宋的情形拿來比!他還記得,十來天前,有一次上朝時候,就是這個楊廷麟出班跪奏:“目今虜兵深入,畿輔糜爛。

    各路援軍雲集,大都觀望不前,實因京師流言紛紛,不知朝廷要和要戰。

    ……”崇祯不等他把話說完,厲聲問道:“哪個要和?”楊廷麟回奏說:“外邊都在議論。

    ”他說:“既是外邊議論,不是朝廷意思,何必多問!”他以為這樣厲顔厲色地用話一壓,楊廷麟大概不敢說什麼話了,沒想這個人并不罷休,大聲說: “和議一事,朝臣早已風聞。

    雖然陛下說和議非朝廷意思,然外間傳說紛紛,必有其因。

    滿洲土地,尺寸皆祖宗所有。

    按之史籍,滿虜原是女真苗裔,在周為肅慎,漢、魏稱拒婁,後魏稱勿吉,隋、唐稱韓輻,其黑水——後稱女真。

    所以自周以後,女真世為我中國之一部落,連努爾哈赤亦受封于本朝,為本朝守邊之臣。

    中國自古為大一統之天下,斷無向部落輸款求和之理,倘萬一确有議和之事,則堂堂大明,二祖列宗艱辛締造之天下,豈不為趙氏①之續乎?” ①趙氏--指宋朝。

     崇祯雖然心中惱火,但又感到慚愧,不好在這個問題上懲辦朝臣,所以沉默片刻,隻好說:“目今虜兵深入,凡我臣民都應該同仇敵忾,執幹戈以衛社稷。

    款議出于謠言,不用再說,下去吧。

    ”他說完這句話也趕快退朝,乘辇回宮了。

     如今事隔十來天了,當時楊廷麟跪在他面前時那副倔強的神氣,還是清清楚楚地浮在眼前。

    “唉,對這樣的人真沒辦法!”他心裡說,輕輕地做個手勢,讓王承恩再讀下去。

    王承恩正在害怕皇上動怒,會給楊廷麟治罪,看見皇上又叫他讀下去,稍微松了口氣,趕快清一下喉嚨,讀道: “乞陛下赫然一怒,明正向者主和之罪,斬佞臣之頭懸之國門,以示與東夷勢不兩立。

    如此則将士畏法,鹹知效忠,無有二心。

    召大小諸臣,咨以方略,俾中外臣工共體皇上有戰無和之意,卧薪嘗膽,發憤圖強。

    更望陛下谕盧象升集諸路援師,乘機赴敵,不從中制①。

    此乃今日之急務也!” ①不從中制--這是古代的政治術語,即是不由宮廷幹預統帥的作戰計劃和行動。

     崇祯帝轉過身來,一字不漏地聽王承恩把楊廷麟的奏疏讀完。

    楊廷麟的奏疏中還有一些關于軍事上的具體建議,但中心的意思是反對議和,認為隻有在軍事上取得勝利以後才能去考慮議和,剛愎成性的崇祯雖然看出來楊廷麟的奏疏是出于忠君愛國的心,但是他讨厭楊廷麟攻擊楊嗣昌,讨厭有些話過于激烈,更讨厭楊廷麟替盧象升說話。

    他坐下去,把楊廷麟的奏疏接過來看了看,打算把它留中①,但随即打消了這個主意。

    他知道,他的祖父神宗皇帝常把一些不滿意的奏疏留中,引起臣下不滿,所以在他手中,極少采用這個辦法。

    他竭力要做一個勤于治國、事事認真的“聖明之主”。

    他為着表示不同意楊廷麟的意見,提起朱筆批了幾個字: “知道了,欽此!” ①留中--古代的政治木語,按照正常程序,奏章經皇帝看過後,批上皇帝的意見,發到内閣和有關衙門。

    如果把奏疏留在宮中不發出來。

    給它個置之不理,便叫做留中。

     按照崇祯的想法,劉宇亮早飯後看見他的手诏,當天午後就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