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關燈
拱拱手,說:”戰場之上不用多禮。

    你們各位今天都十分辛苦了。

    “ 孫傳庭同幕僚們趕快回答:”大人才辛苦了。

    “ 洪承疇和孫傳庭坐下以後,幕僚們除一兩位最親信的、經常參與軍事密議的人留下之外,其餘的都退了出去。

    孫傳庭欠身說:”大人連日鞍馬辛勞,不在通洛川大營休息,親來敝營,不知有何訓示?“ 洪承疇用帶有福建土音的藍青官話說:”幾日來我們連奉數道聖旨,要我們速将闖賊蕩平,星夜率師勤王。

    皇上的火爆脾氣,你我都是知道的。

    今晚我又接到兵部十萬火急檄文,催促勤王。

    萬一逆賊漏網,不惟皇上見罪,也使我們數年心血,功虧一篑。

    “”恩師放心。

    依門生看來,闖賊經過今日整日大戰,隻剩下兩千多人,其中有不少是婦女、兒童和傷号,能夠打仗的不過一千多人,且均疲憊萬分。

    如今被我軍重重包圍,糧草斷絕,水源亦無,隻得殺馬而食。

    他們己是飛走路絕,恰似釜底遊魚,或降或死,别無他途。

    “ 洪承疇拈着胡須,成算在胸地微微一笑,說:”白谷兄,你未免把情況看得太容易了。

    “ 孫傳庭不覺一驚:”門生看得容易?……請大人詳示。

    “ 洪承疇說:”困獸猶鬥,何況是李自成與劉宗敏等?以學生看來,今夜三更,他們必然要突圍出走。

    萬一堵截不住,豈非功虧一篑,遺患無窮?“”恩師不必過慮。

    門生已經準備好一封谕降書,正要請恩師過目之後,派人送往賊營。

    倘彼等束手就降,則我軍就可以兵不血刃,降此元惡巨寇。

    如其不降,我軍即于五更進攻,四面截擊,必能一鼓殲滅,不使一賊漏網。

    “ 洪承疇搖搖頭:”李自成不是肯降的人。

    “”從前李自成冥頑不靈,不肯投降。

    如今情況不同,彼必肯降。

    “”未必,未必。

    “”流賊中以張獻忠與羅汝才人數最多,作亂亦較闖賊為早。

    今張、羅二賊先後就撫,朝廷免于誅戮,前例俱在。

    闖賊失去呼應,以孤立無援之賊抗數省精銳官軍,勢窮力竭,陷入絕地,逃死無門。

    情況如此,故門生料其必降。

    在今日陣上,闖賊已露出降意了。

    “”已露出降意了?“洪承疇仍然不信,注視着傳庭的眼睛問。

    ”當時闖賊願意投降,但求率領賊衆抵禦東虜。

    門生恐其行緩兵之計,重弄欺騙官軍逃出車廂峽故智①,不準所請。

    我想,如今彼已知我們非陳奇瑜可比,倘派人前去谕降,赦以不死,定然自縛來歸。

    “ ①車廂峽故智--崇祯七年五六月間,李自成、高迎祥、羅汝才和張獻忠等各路起義的部隊在陝西省興安縣境誤入車廂峽,四面山如刀削,隻有一個口子被官軍堵死。

    十幾萬人馬被圍困在這個絕地,糧草斷絕,無法出去,又下了一個多月連陰雨,弓弦都脫了。

    自成用計賄賂總督陳奇瑜及其左右,僞言投降,騙陳奇瑜放他們的大軍出峽,軍勢複振。

     洪承疇又笑了一笑,說:”白谷兄既然料賊必降,不妨試試。

    倘彼等願意投誠,也免得我軍将士再有死傷。

    “ 孫傳庭向親信幕僚們瞟一眼,說:”拿谕降書來!“ 一個親信幕僚趕快把準備好的谕降書呈給巡撫,巡撫義轉呈總督。

    洪承疇看了谕降書後,望着孫傳庭狡猾地拈須微笑說:”白谷兄,我看還是以你巡撫的口氣谕降為好。

    “”恩師以宮保部院之尊,久任總督,德高望重,威名赫震,流賊聞之喪膽,故請用恩師名義谕降,更易成功。

    “ 洪承疇推诿說:”可是我的印不曾帶在身邊。

    “”門生立刻派人把谕降書送往大營用印。

    “ 洪承疇見不好再推,點頭說:”也罷,就送到學生的大營去用印,但須要派一個得力的人前去谕降才好。

    “”學生打算派降賊大天王高見随中軍參将劉仁達同去,恩師你看如何?“ 洪承疇很明白他的用意,但故意表示詫異。

    因為孫傳庭好勝心強,他常用大智若愚的态度對他;倘若傳庭在某些問題上虛心向他請示,他就拿出來老成練達的真面目,對傳庭所疑慮的問題分析入微,獨具卓見。

    現在他看見傳庭過分自信,驕氣橫溢,就暫時裝着糊塗,問道:”為什麼要派大天王?萬一闖賊不降,恐怕連他也回不來了。

    “”大天王投降以後,尚未為朝廷立功。

    派他前去勸降,正是給他立功機會。

    這種人反複無常,留下未必可靠,萬一回不來,亦不可惜。

    “ 洪承疇不再說話,隻是拈須微笑。

    孫傳庭向帳外叫:”傳中軍劉參将同高見迸帳!“ 隻聽帳外一聲傳呼,随即大天王跟在中軍參将劉仁達的背後走了進來。

    他們向總督和巡撫行了禮,肅立候令。

    孫傳庭把谕降書交給劉仁達,吩咐說:”你同高見拿着這封谕降書立刻到總督大人的行轅用印,然後去到賊營,面見闖賊,将谕降書給他,并要曉之以大義,動之以利害,叫他們立刻投降。

    速去,不得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