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重大,我勸你千萬莫同第二人談,免得惹出是非。

    朝廷對張獻忠的招撫也隻圖羁縻一時,以後看情形再說。

    張獻忠并無歸順誠意,熊文燦遲早會敗在這件事上。

    如今誰要是再建議招撫闖賊,那就太不識時務了。

    “ 他們又談了一些别的問題,不時地發出歎息。

    約摸到三更時候,楊廷麟告辭要走,因為他明天早晨還要迸宮早朝。

    盧象升也不留他,叫仆人端出酒來勸他飲了幾杯。

    盧象升原來酒量很大,自從父親死後,為着守孝,滴酒不再入唇。

    為着怕路途上會有危險,他派了五十名騎兵把楊廷麟一直送到德勝門。

    在轅門外分别時,他握着朋友的手說:”伯祥,請你轉告京中故人,我盧象升決不會辜負主恩,也決不會辜負諸位故人和京師百萬士民的殷切屬望!“ 不知是由于他的感情激動,還是由于他的心頭上壓着難言的憤懑和悲痛情緒,這位勤王大軍統帥在說出這句話的時候,聲音竟然微微地有點打顫。

    幸而刺骨的寒風在呼嘯着,這種微微的戰栗沒有被楊廷麟覺察出來。

     第二天上午,盧象升把大小将領召集到行轅來聽他訓話。

    他叮咛大家盡忠報國,不要因為兵少勢孤而氣餒。

    訓話剛畢,楊嗣昌到昌平來了。

    他把楊嗣昌迎進大廳,奉茶以後,開門見山地問:”學生與高總監分兵的事,閣老大人知道了麼?“ 楊嗣昌笑着兌:”學生已經知道了。

    老先生還得分一回兵。

    “”什麼?!“盧象升掩飾不住吃驚地問,同時感到有一股涼意蓦然從脊背透入心裡。

    他又輕輕地追問一句:”為什麼又要分兵?“”新任總督陳方垣①已經到京。

    皇上的意思是叫他統率山西援兵。

    他大概今天下午就會來昌平拜谒閣下。

    學生一來是代朝廷來向老先生慰勞,二來也是把皇上的這個決定奉告閣下。

    “ ①陳方垣--方垣是陳新甲的字。

     盧象升沒有馬上回答,簡直不知道說什麼話好。

    他認為這又是楊嗣昌和高起潛搗的鬼,他們竭力使他沒法同清兵作戰,免得妨礙他們秘密地同敵人進行議和。

    他的心中非常憤激。

    但是這件事既然得到了皇上的同意,他就不好發任何牢騷。

    悲憤、失望、壓抑和沮喪的情緒織成一張又厚又重的網,網住他的心頭。

    他在心裡說:”算了,倒不如趕快戰死沙場,免得受群小擺布,多生閑氣!“過了很長時候,他竭力使自己鎮靜下來,淡淡一笑,說:”既然是出自上意,學生當然遵旨分兵。

    這樣很好。

    學生身戴重孝,本不宜為三軍主帥。

    今蒙皇上聖恩,使學生隻率領宣、大兵馬,免有覆滅之虞,心上就輕松多了。

    “ 他們談了一陣閑話,話題轉到了議和的消息上。

    盧象升再也忍耐不住,完全忘記了個人利害,望着楊嗣昌的臉孔,憤憤地說:”文弱!城下之盟,《春秋》所恥。

    敵兵蹂躏京畿,公等不思如何派兵遣将,決勝疆場,而日日主張議和。

    難道不想一想,南宋之事,千古所悲,豈可重見于今日?更不想一想,長安①口舌如鋒,袁崇煥之禍②豈能免乎?“ ①長安--因為長安是我國古代有名的京城,建都的時間也最久,所以明、清兩朝的士大夫喜歡拿長安作為京城的代稱。

     ②袁崇煥之禍--袁崇煥是廣東東莞人,很有才能的統帥。

    崇祯二年清兵入塞,進攻北京。

    袁崇煥時任薊遼督師(即總督),率兵星夜入援,布陣于北京東郊。

    崇祯帝中敵人反間計,疑他與敵人訂有密約,把他下獄,處死。

    這一大冤獄,在崇祯年間沒有人明白真相,所以盧象升拿楊嗣昌比袁崇煥,說他會落袁的下場。

    直到清初為了要修明史,清朝統治者才把這一事件的真相公開。

     楊嗣昌滿臉通紅,說:”若如此說,老先生的尚方劍當先從學生用起!“ 盧象升用鼻孔冷笑一聲,說:”我既不能奔喪,又不能戰,吃尚方劍者應是我,而不是别人!“ 楊嗣昌站起來,背着手來回地走了一陣,然後站在盧象升的面前,勉強笑着說:”九老,你不要以長安的流言蜚語陷人。

    “”流言蜚語?“盧象升又冷笑一聲,”周元忠赴滿洲講和,來往已非一日。

    此事發起于遼東巡撫方一藻,主其事者是你本兵楊文弱,北京城無人不知,何謂流言蜚語!“ 楊嗣昌的态度很窘,心中十分惱恨,但隻好苦笑一笑,捋着下巴颏上的胡須說:”老先生既如此信以為真,學生就不必說别的話了。

    “ 把楊嗣昌送走以後,盧象升回到屋裡,想着今後的對敵作戰更加困難,同時不由得聯想到秦桧和嶽飛,憤慨地說:”自古未有權臣在内,大将能立功于外者!“① ①自古……于外者--相傳公元1140年嶽飛進兵朱仙鎮,金朝侵略軍的統帥兀術準備從開封撤退,一個漢奸書生勸他不要走,說:”自古未有權臣在内,大将能立功于外者,嶽少保且不免,況欲成功乎?“這前一句話因為說出了封建時代許多愛國将帥的共同遭遇,所以就成為曆史上的名言。

     幾個幕僚走了過來。

    那一位曾勸他把千裡雪贈送給高起潛的幕僚小聲勸他說:”大人,你剛才同楊閣老當面争執,使他不好下台,似乎不妥。

    古人說:‘小不忍則亂大謀。

    ’何必與彼作口舌之争?“”我實在忍耐不住www.tianyashuKu.com!“盧象升頓腳說,”目前敵兵深入,京師戒嚴,而他們的眼睛隻看着陝西剿賊,不惜受城下之盟,叫我如何能不說話!“”可是他目前既是本兵,又是輔臣,深蒙皇上寵信。

    這樣同他争吵,今後他更要事事為難。

    大人縱然胸懷磊落,不戚戚然以讒忌為念,然而今後大人如再想同東虜作戰,就更加困難重重。

    “”如今我們的人馬隻剩下一萬多一點,當然更困難了。

    但不管成敗利鈍,我決心以一死報國!“ 當他用極其悲憤的聲音說出來”以一死報國“這幾個字以後,他的心中一酸,不由得滾出來兩行熱淚。

    幕僚們都低下頭去,很久很久,不敢擡起眼睛望他。

     但是直到現在,他還在希望楊嗣昌回心轉意,而且對皇上也沒有完全絕望,總以為皇上隻是一時受了蒙蔽。

    他想了想,叫仆人拿來筆硯箋紙,給楊嗣昌寫了一封短短的信,在信中這樣寫道: 老先生若能回心-力,以濟國家,即胸中有如許怪事,弟終不向皇上一言。

    若仍閃爍,奸欺到底,自當瀝血丹墀,言無不盡也。

     把信封好,派人立刻送到京城,他随即從椅子上站起來,在大廳中走來走去。

    過了好長一陣,他忽然在柱子旁邊站住,刷一聲把寶刀拔出一半,使幕僚們都覺得他會拔刀砍柱,以洩胸中不平之氣。

    然而他停一停,咔的一聲把寶刀插進鞘中,向門外大聲吩咐:”備馬!“ 盧象升大踏步向外走去。

    幕僚們互相望望,跟在他的後邊走出轅門。

    他接過來缰繩和鞭子,飛身跨上五明骥,直奔出昌平城外。

    家人顧顯和一群親兵也都跳上駿馬,風馳電掣般地追随在他的後邊。

    幹燥的大路上揚起來一溜煙塵。

     他在東門外的校場裡馳馬舞刀,直到心中的悲憤和郁悒情緒稍微舒散了一些以後,才信馬由缰,緩緩地走回行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