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關燈
小
中
大
,凄涼地叫了一聲。
王三少一面勒圍巾一面從屋裡出來,好像沒有看見王成山和陶菊生似的,匆匆地走出院子。
王成山和小伕子先進了屋裡;過了片刻,王成山把菊生也喚了進去。
瓤子九躺在床上燒大煙,王成山坐在他的對面,小伕子坐在床前的火堆旁邊。
看見菊生,瓤子九笑眯眯地叫他貼近他的腿邊坐下,說: “你幹老子和王成山今天要離開杆子啦,你自己怎樣打算?” 菊生源了王成山一眼,回答說:“我沒有打算。
” “管家的要你回到票房去,你情願不情願?” “媽的,我曉得你不願回到票房去!”瓤子九笑着說:“你怕割你的耳朵,镟你的鼻子!可是不回票房去怎麼能成?你家裡不肯拿錢來贖你們,你弟兄倆的性命終究保不住,多拖延日子罷了!” 菊生的眼光落在煙燈上,茫然地瞧着橙黃色的燈亮兒,想不起說什麼話好。
聽見院裡的小山羊咩咩地連叫兩聲,他的心一動,想起來四五歲時候,他的家還在鄉下的老宅子裡,家中也喂了幾隻山羊。
每次老祖母或母親叫他到群房院裡去看看羊跑了沒有,他明看羊已經跑出後門了,但因為不願離開母親去找羊,就站在堂屋後的花椒樹下學幾聲羊叫,然後跑回堂屋院說羊還在。
大人們一面嚷①他小小的人兒說白話,一面又笑他,親他,稱贊他的心裡窟眼兒多。
這回憶深深地刺痛了他的靈魂,他的眼珠立刻不由地充滿了淚水。
①在我的故鄉,嚷和罵不同:嚷是以理責備人,不必出惡言(下流粗話),罵是用惡言侮辱人。
在普通官話中全用“罵”字,沒有分别。
例如《漢書·東方朔傳》有這樣一句:“上(武帝)乃起入省中,夕時召讓朔。
”顔師古注曰:“讓,責也。
”古書上這樣的用法極多。
但現在“讓”讀去聲,“嚷”字讀上聲,所以這“責讓”的“讓”字應寫做“嚷”字。
仿佛注意到菊生的表情,瓤子九不再說下去,把煙泡安到鬥門上,用袖口擦去黃胡子上的清鼻涕,快活地吸起煙來。
王成山望着菊生笑一下,說: “薛二哥要你跟着他,你願不願意去?” “願意,”菊生回答說,聲音弱得幾乎隻有他自己聽見。
随即他擡起頭來,問:“你還回來麼?” “說不定。
”王成山怅惘地拍拍懷中抱的步槍說:“要是我有這個家夥,我就來同大家一道玩啦。
” “隻要你三叔肯放手,”瓤子九把煙槍拿離開嘴唇說,“你來跟老子,老子給你槍!” 王成山忠厚地微微一笑,說:“你放不放心我?” 瓤子九一面說着“放心”,一面趕忙把煙槍嘴兒向自己的嘴裡送去。
把鬥門上的殘餘煙泡抽完後,瓤子九用中指在小水壺中蘸了一滴水,飲①過鬥門,然後放下煙槍,坐起來整好皮帽,向王成山說: ①“飲”字在此處讀去聲,不讀上聲。
在沁韻。
如飲牛,飲牲口,意思是使其喝水,或拿水叫它喝。
《左傳》宣公十二年有“飲馬于河而歸”一句,古詩的“飲馬長城窟”,《離騷》的“飲餘馬于鹹池兮,”用法都同。
去聲飲字應該隻适用于動物;“飲鬥門”是用于非動物的變例。
但在古代,也用于人,如《禮記·檀弓》上有一句:“酌以飲寡人,”這用法在今天的活語言中好像已經沒有了。
“成山,我同你三叔從滾灰堆,玩泥錢①的時候就相好,三十多年啦,他的底細老子全明白。
有人說他黑過朋友,真冤枉!你二叔吃虧就吃在他祖上出過排場人,交民國打了瓦,家産踢幹了,可是少爺脾氣沒踢掉,一隻眼睛長在囟門上,說出話來噎人,所以在蹚将群中總是裹腳布圍脖子,臭一圈兒!成山,你說老子說的話對呀不對?” ①鄉下孩子愛用泥巴做成制錢玩耍。
“對,”王成山點頭說,“說他黑過朋友真是冤枉他。
” “劉老義待一會兒來帶你去,”瓤子九又拍着菊生的肩膀說,“你不回票房去我也高興,免得你逃跑啦老子擔責。
” 瓤子九嘻嘻地笑着跳下床,又點着一根香煙,雙手插進袖筒裡,緊夾着膀子走了——
王三少一面勒圍巾一面從屋裡出來,好像沒有看見王成山和陶菊生似的,匆匆地走出院子。
王成山和小伕子先進了屋裡;過了片刻,王成山把菊生也喚了進去。
瓤子九躺在床上燒大煙,王成山坐在他的對面,小伕子坐在床前的火堆旁邊。
看見菊生,瓤子九笑眯眯地叫他貼近他的腿邊坐下,說: “你幹老子和王成山今天要離開杆子啦,你自己怎樣打算?” 菊生源了王成山一眼,回答說:“我沒有打算。
” “管家的要你回到票房去,你情願不情願?” “媽的,我曉得你不願回到票房去!”瓤子九笑着說:“你怕割你的耳朵,镟你的鼻子!可是不回票房去怎麼能成?你家裡不肯拿錢來贖你們,你弟兄倆的性命終究保不住,多拖延日子罷了!” 菊生的眼光落在煙燈上,茫然地瞧着橙黃色的燈亮兒,想不起說什麼話好。
聽見院裡的小山羊咩咩地連叫兩聲,他的心一動,想起來四五歲時候,他的家還在鄉下的老宅子裡,家中也喂了幾隻山羊。
每次老祖母或母親叫他到群房院裡去看看羊跑了沒有,他明看羊已經跑出後門了,但因為不願離開母親去找羊,就站在堂屋後的花椒樹下學幾聲羊叫,然後跑回堂屋院說羊還在。
大人們一面嚷①他小小的人兒說白話,一面又笑他,親他,稱贊他的心裡窟眼兒多。
這回憶深深地刺痛了他的靈魂,他的眼珠立刻不由地充滿了淚水。
①在我的故鄉,嚷和罵不同:嚷是以理責備人,不必出惡言(下流粗話),罵是用惡言侮辱人。
在普通官話中全用“罵”字,沒有分别。
例如《漢書·東方朔傳》有這樣一句:“上(武帝)乃起入省中,夕時召讓朔。
”顔師古注曰:“讓,責也。
”古書上這樣的用法極多。
但現在“讓”讀去聲,“嚷”字讀上聲,所以這“責讓”的“讓”字應寫做“嚷”字。
仿佛注意到菊生的表情,瓤子九不再說下去,把煙泡安到鬥門上,用袖口擦去黃胡子上的清鼻涕,快活地吸起煙來。
王成山望着菊生笑一下,說: “薛二哥要你跟着他,你願不願意去?” “願意,”菊生回答說,聲音弱得幾乎隻有他自己聽見。
随即他擡起頭來,問:“你還回來麼?” “說不定。
”王成山怅惘地拍拍懷中抱的步槍說:“要是我有這個家夥,我就來同大家一道玩啦。
” “隻要你三叔肯放手,”瓤子九把煙槍拿離開嘴唇說,“你來跟老子,老子給你槍!” 王成山忠厚地微微一笑,說:“你放不放心我?” 瓤子九一面說着“放心”,一面趕忙把煙槍嘴兒向自己的嘴裡送去。
把鬥門上的殘餘煙泡抽完後,瓤子九用中指在小水壺中蘸了一滴水,飲①過鬥門,然後放下煙槍,坐起來整好皮帽,向王成山說: ①“飲”字在此處讀去聲,不讀上聲。
在沁韻。
如飲牛,飲牲口,意思是使其喝水,或拿水叫它喝。
《左傳》宣公十二年有“飲馬于河而歸”一句,古詩的“飲馬長城窟”,《離騷》的“飲餘馬于鹹池兮,”用法都同。
去聲飲字應該隻适用于動物;“飲鬥門”是用于非動物的變例。
但在古代,也用于人,如《禮記·檀弓》上有一句:“酌以飲寡人,”這用法在今天的活語言中好像已經沒有了。
“成山,我同你三叔從滾灰堆,玩泥錢①的時候就相好,三十多年啦,他的底細老子全明白。
有人說他黑過朋友,真冤枉!你二叔吃虧就吃在他祖上出過排場人,交民國打了瓦,家産踢幹了,可是少爺脾氣沒踢掉,一隻眼睛長在囟門上,說出話來噎人,所以在蹚将群中總是裹腳布圍脖子,臭一圈兒!成山,你說老子說的話對呀不對?” ①鄉下孩子愛用泥巴做成制錢玩耍。
“對,”王成山點頭說,“說他黑過朋友真是冤枉他。
” “劉老義待一會兒來帶你去,”瓤子九又拍着菊生的肩膀說,“你不回票房去我也高興,免得你逃跑啦老子擔責。
” 瓤子九嘻嘻地笑着跳下床,又點着一根香煙,雙手插進袖筒裡,緊夾着膀子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