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一
一九二四年的冬天,從伏牛山到桐柏山的廣大地區,無數的田地已經荒蕪。
那些幸而沒有荒蕪的田地裡,麥苗像秃子的頭發一樣,活得非常的勉強和無聊。
樹葉早已在霜風中落淨,一眼望去,到處是單調而荒涼的赭色土地。
從平漢線的駐馬店通往南陽的三百裡官路已經荒廢,常常有枯草埋沒着深深的車轍。
官路旁的村落大半都成了廢墟,剩下些燒紅的牆壁映着藍天。
井沿上圍着荒草。
碾石上長着苔藓。
有的村莊還沒有全毀,但大部分的房屋用土坯堵塞着門窗,主人不知道哪兒去了。
一個早飯時候,霧氣還沒有完全消散,白色的太陽憂郁地俯瞰着原野,枯草和麥苗上掩蓋着一層白霜。
小麻雀坐在灌木的枯枝上,好像耐不住饑餓和嚴寒,偶爾啾啾地叫幾聲,更增加荒原上的凄涼情味。
不知從遠遠的什麼地方傳過來兩響槍聲。
小麻雀突然一噤,随即一切都沉寂下去。
當槍聲響過不久,官路上出現了一群奇怪的遠路客人,其中有四個學生,一個類似商人打扮的中年人,另外還有兩把小土車,那是專為兩位年紀較小的學生坐的。
他們一面匆匆地向前趕路,一面神色不安地東張西望。
兩個推土車的山東大漢,急促地喘息着,從嘴裡不斷地噴出白氣。
這時,村莊中剩餘的農人正端着稀飯碗,瑟縮地蹲在路邊的太陽光下。
大家都非常沉默;老年人的咳嗽聲,孩子們的吸進鼻涕聲,和喝稀飯的呼噜聲互相應和。
當這一群客人從村邊出現時,他們驚異地擡起頭,端詳着客人的服裝和神情,好像發現了一個不能理解的嚴重問題。
他們紛紛地從地上站起來,對走過面前的客人打着招呼:“歇一歇,吸袋煙吧!”“請喝碗稀飯吧!”雖然他們的聲音表面上同往年一樣的樸實和親切,可是骨子裡卻滿含着恐怖和關懷。
他們一面打招呼一面在心裡問:“他們到底是哪兒的人呢?難道不曉得這條路上的情形麼?”等客人走出村莊後,他們就拿這些過路的“洋學生”作話題,紛紛地談論起來,因為差不多半年以來,他們就沒有在這條官路上看見“洋學生”和遠路人了。
被善良的農人們所關心的這群客人,他們何嘗不知道自己所經過的地帶是多麼危險,不過除此外又有什麼道路可走呢?三天來他們時時刻刻都在死亡的威脅中,隻好聽受着命運擺布。
在這條官路上,他們已經好幾次看到橫陳在路旁的、被土匪殺害的屍體,也時常聽到稀疏槍聲。
如今這奔回故鄉的長途已經差不多走了一半,再有三天或四天就可以脫離了危險地帶。
每天晚上住店時,他們所聽到的都是些恐怖消息,不是說某地方又燒了幾個村莊,便是說某村莊又打死了多少男女。
有時他們簡直不敢向店家打聽消息,甚至對店家也抱着很大疑惑。
有時他們剛剛走過不久,土匪将他們後邊的旅客劫殺;有時又恰巧土匪将前邊的旅客劫殺完畢,他們幸運地從出事的地點通過。
這些毫無把握的幸運不僅不能解脫他們心上的恐怖,反而更增加對前途的恐怖和憂慮。
他們是多麼地想一步就跳到故鄉,但是這條長途是多麼地不易走呵! “我說,芹生,”一個叫做胡玉瑩的廿三歲的青年,終于打破了沉默說起話來,“那個家夥我越想越發疑,你看會不會出岔子?” 陶芹生一直皺着眉頭,胡思亂想着。
他是一個神經質的青年,敏感,多疑,容易陷入絕望的憂慮之中。
自從打信陽逃出以來,不管白天多麼辛苦,他沒有一夜不是驚心吊膽的不能安眠。
他雖然比他的弟弟菊生隻大三歲,可是對兵和匪的事情遠較菊生了解的清楚。
菊生剛滿十四歲零兩個月,完全是一個活潑天真
那些幸而沒有荒蕪的田地裡,麥苗像秃子的頭發一樣,活得非常的勉強和無聊。
樹葉早已在霜風中落淨,一眼望去,到處是單調而荒涼的赭色土地。
從平漢線的駐馬店通往南陽的三百裡官路已經荒廢,常常有枯草埋沒着深深的車轍。
官路旁的村落大半都成了廢墟,剩下些燒紅的牆壁映着藍天。
井沿上圍着荒草。
碾石上長着苔藓。
有的村莊還沒有全毀,但大部分的房屋用土坯堵塞着門窗,主人不知道哪兒去了。
一個早飯時候,霧氣還沒有完全消散,白色的太陽憂郁地俯瞰着原野,枯草和麥苗上掩蓋着一層白霜。
小麻雀坐在灌木的枯枝上,好像耐不住饑餓和嚴寒,偶爾啾啾地叫幾聲,更增加荒原上的凄涼情味。
不知從遠遠的什麼地方傳過來兩響槍聲。
小麻雀突然一噤,随即一切都沉寂下去。
當槍聲響過不久,官路上出現了一群奇怪的遠路客人,其中有四個學生,一個類似商人打扮的中年人,另外還有兩把小土車,那是專為兩位年紀較小的學生坐的。
他們一面匆匆地向前趕路,一面神色不安地東張西望。
兩個推土車的山東大漢,急促地喘息着,從嘴裡不斷地噴出白氣。
這時,村莊中剩餘的農人正端着稀飯碗,瑟縮地蹲在路邊的太陽光下。
大家都非常沉默;老年人的咳嗽聲,孩子們的吸進鼻涕聲,和喝稀飯的呼噜聲互相應和。
當這一群客人從村邊出現時,他們驚異地擡起頭,端詳着客人的服裝和神情,好像發現了一個不能理解的嚴重問題。
他們紛紛地從地上站起來,對走過面前的客人打着招呼:“歇一歇,吸袋煙吧!”“請喝碗稀飯吧!”雖然他們的聲音表面上同往年一樣的樸實和親切,可是骨子裡卻滿含着恐怖和關懷。
他們一面打招呼一面在心裡問:“他們到底是哪兒的人呢?難道不曉得這條路上的情形麼?”等客人走出村莊後,他們就拿這些過路的“洋學生”作話題,紛紛地談論起來,因為差不多半年以來,他們就沒有在這條官路上看見“洋學生”和遠路人了。
被善良的農人們所關心的這群客人,他們何嘗不知道自己所經過的地帶是多麼危險,不過除此外又有什麼道路可走呢?三天來他們時時刻刻都在死亡的威脅中,隻好聽受着命運擺布。
在這條官路上,他們已經好幾次看到橫陳在路旁的、被土匪殺害的屍體,也時常聽到稀疏槍聲。
如今這奔回故鄉的長途已經差不多走了一半,再有三天或四天就可以脫離了危險地帶。
每天晚上住店時,他們所聽到的都是些恐怖消息,不是說某地方又燒了幾個村莊,便是說某村莊又打死了多少男女。
有時他們簡直不敢向店家打聽消息,甚至對店家也抱着很大疑惑。
有時他們剛剛走過不久,土匪将他們後邊的旅客劫殺;有時又恰巧土匪将前邊的旅客劫殺完畢,他們幸運地從出事的地點通過。
這些毫無把握的幸運不僅不能解脫他們心上的恐怖,反而更增加對前途的恐怖和憂慮。
他們是多麼地想一步就跳到故鄉,但是這條長途是多麼地不易走呵! “我說,芹生,”一個叫做胡玉瑩的廿三歲的青年,終于打破了沉默說起話來,“那個家夥我越想越發疑,你看會不會出岔子?” 陶芹生一直皺着眉頭,胡思亂想着。
他是一個神經質的青年,敏感,多疑,容易陷入絕望的憂慮之中。
自從打信陽逃出以來,不管白天多麼辛苦,他沒有一夜不是驚心吊膽的不能安眠。
他雖然比他的弟弟菊生隻大三歲,可是對兵和匪的事情遠較菊生了解的清楚。
菊生剛滿十四歲零兩個月,完全是一個活潑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