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還好我不是新加坡人

關燈
并非十全十美,亦不是人人贊同附和,這裡還未達到人人夢想的世外桃源,人間仙境的标準。

    即如考試制度,雖然仍存在不少漏洞、缺點,但當還沒有出現更完善,更有效的方法時,它仍然是大家認可的衡量标準。

    近似的道理,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有時少不了犧牲小撮人的利益。

    在不同的環境,作出适時的調整,靈活變通乃維持、保障生存能力的策略。

     鐵一般的事實是最佳的見證,這裡沒有種族歧視、沒有動不動的示威鬥争,沒有嚴重的交通阻塞,沒有令人吃驚的通貨膨脹。

    這裡有的是清廉、有效率、态度嚴明的政府、穩定的政治、高經濟成長、整潔的市容、良好的治安、健全的教育制度、人民安居樂業。

    如此生活,夫複何求? 相信許多人在觀賞國慶日表演時,都會情不自禁地被熱情雄渾的歌聲、飄揚舞動的旗幟、多元化的精彩演出所感染,而深受感動,我也不例外。

    然而這感覺隻是瞬間躍過,始終覺得這悉心營造的氣氛顯得有點人工化,并遙不可及,真正牽動心弦的倒是去年當政府介紹新加坡體操運動同時推出的宣傳片時,熒光屏出現各階層、各年齡的人都在參與體操運動,盡管他們的動作生硬,不太純熟,但臉上卻堆滿笑容,個個樂在其中,享受運動的樂趣。

     眼前看到的不是政府推銷他們的功績、威信,而是以父母師長關懷之心,誠懇地推介保健強身之法,頓時覺得畫面異常的溫馨、美好,一股暖流緩緩透過心頭。

    融洽和諧的氣氛告訴我這裡是我們的家;我們是一家人。

    10月20日的《早報》報道,新加坡在未來幾年内将投下巨資發展各種基礎設施。

    看來我們未來的生活質素将作更進一步的提升。

    至于這種生活算不算自由。

    是否會失去尊嚴,其中是苦或是樂,沒有人比自己更清楚。

     吾愛吾土 ——李珏 熱愛新加坡的新加坡人實在無須氣惱龍應台女士《還好我不是新加坡人》一文(10月14日《聯合早報》轉載)。

    批評與指責是龍女士的專業。

    她在《野火集》一書批評台灣,到了中國北京和上海,從飛機場的公務人員到菜市場擺攤位的菜販,都令龍女士深深地不滿,因此地寫了《吵架》(原刊于1993年10月31日上海《文彙報),後轉載于1993年12月10日的《北京晚報》),因此龍女士這篇《還好》不足為奇。

     新加坡的國民并不是沒有看到這國家的瑕疵,并不是不知道這裡仍不是十全十美,但試問哪一個國家是?龍女士可能無法想象為什麼我們多數國民卻仍熱愛這塊土地。

    我是一名過了四十而應當不惑的新加坡人,但我一點都不會不好意思地說,我也是一個看到新加坡國旗升起時會流幾滴熱淚的人。

    客居過美國,也到過其他國家旅行,我的心從未向往過在其他的角落重新落足,因為我生于斯,長于斯,一生受惠于斯。

     80年代在美留學時,台灣來的同學問我為什麼不起個洋名,“叫起來方便些。

    ”(我的美國老師和美國同學卻努力地學叫我的本名。

    )有些台灣朋友則問為什麼“不留下來?”但來自新加坡的同學或朋友初次在異地見面時卻總是先直問“計劃什麼時候回家?”家很小,家也很熱,但愛家濃惰難于稀釋! 這種相屬之感何其美好,有如夫婦相屬之道:愛彼此的美,也同時接受對方的不美,卻又不絕望于那不甚美好的一面不能有朝一日亦化為更好。

    結束之前,願敬贈龍女士一首筆者為此暫意譯的歌,作詞的是LloydStone,他的譜曲取自西貝流士(Sibelius)的“Finlandia”。

     和平之歌 吾國天空藍過海洋,陽光普照松林但在别的土地上亦陽光四射,且天色也藍啊!萬國之主,請聽我的和平禱歌為着我的家園為着别的土地同樣獻上 還好我是新加坡籍的香港華人 ——勁草 假設我能活到九十四歲,上半段的歲月已在放任政策的社會環境裡度過去了;下半段的生活,我來到新加坡,甚至将全家人的前途,交給這個世界知名的嚴謹統治模式的社會。

    然而,移民的抉擇,那份悲痛感受,看來龍應台是幸運地不必去體驗的,但她可有想到過,人在陌生的環境裡,竟能夠“不勞而獲”地受到歡迎,那種奇妙的感覺,絕非局外人能夠體會的。

     若說這裡的人和善可親,抑或說有良好的治安,塑造了超然形象的話,倒不如說:因為這裡的繁榮進步速度較緩慢,未發展到令人民煩躁不安,這裡的政府給予人民照顧得很周全,國民極普遍地沒有近憂,發牢騷的話,重點着意于投标擁車證的價格太高;要購買房産的話,政府管不住高價上漲。

    我回讀者一句話,大家可曾有親身感受過“放任政策”制度下的滋味呢! 我認為,要合理地辯論一個社會的優缺點,首先應知道我們的基本目标是什麼,最重要的是有合理的制度。

    世界上未見過有哪個國家領袖,可以采用空泛的理論來辦事,就可享有興盛的國家。

    我們在談論時,隻不過将不同制度的優缺點拿來比較,看誰具備更可取之處,有哪些難題需要不同的方法去解決。

    直到今天,我還未見到有誰能說有任何治國方法是放諸四海皆準的。

     我自己就有一個夢想: 華人的起居飲食世界裡,沒有一處的生活方式,能比得上香港那麼自由灑脫,但是政府對犯罪者的寬容态度,使人難以容忍。

    如果有朝一日,新加坡能以現有的良好社會治安方式,協助使香港繼續繁榮興旺下去,确保在鄧小平之後,維持香港的經濟奇迹,這對整個亞太地區的發展都有好處。

     但以目前的情況來說,我要告訴大家:“還好我是一個新加坡籍的香港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