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啞舍·五明扇
關燈
小
中
大
公元1371年皇覺寺外
朱元璋脾氣暴躁地看着黑漆的山林,身旁的禦前侍衛們已經被他狠狠呵斥一遍了,這麼多人居然都看不住一個和尚。
“快找!他逃不遠的!"朱元璋怒不可遏,那個和尚身上有傷,更何況在黑暗的夜裡,燭光是那麼的明顯。
侍衛們紛紛熄滅火把,凝神在幽深的山林中尋找那點燭光。
朱元璋望着這片寂靜的山林,聽着耳畔夜風吹過樹枝而産生的窸窣聲,慢慢地擰起眉。
他永遠還記得他年少時,在珈藍神殿偷看到的那一幕。
一根香燭蜿蜒而上的燭煙,在空中氤氲聚成了一個體态輕盈姿容絕美的女子,而偷聽了她口中所說出來的話語,才是他能有了今天的榮光,成為了天下之主。
他已經是這天下最尊貴的男人了,為何那女子還不肯出來見他? 全怪那個小和尚! 朱元璋完全沒有意識到,他口中的小和尚,雖然年紀比他小很多,但在輩分上,算是他的師兄。
或者他意識到了,卻并不在乎。
因為他現在已經是皇帝,是天下至尊,不再是和尚了。
就連他以前的師傅,也決然不敢跟他讨論什麼輩分。
正心緒激蕩間,朱元璋瞥見一抹燭光在不遠處掠過,連忙想指揮侍衛追上去。
但他話剛說出口,就發覺他身旁的侍衛可能是因為想将功補過,居然全都進了山林搜捕,一個人都沒有留下。
正想勃然大怒的朱元璋忽然收下了怒氣,燭的事情,自然是越少人知道越好。
而那樣一個遍體鱗傷的小和尚,久經沙場的他難道對付不了。
想到這裡,朱元璋便握緊了手中的柳葉刀,朝着那抹燭光追去。
在崎岖的山林間,那抹燭光在密集的樹木後忽隐忽現,就像一團跳躍着的精怪。
朱元璋越追越心驚,燭光一直都與他保持着一定的距離,他的速度并不慢,而一個受了傷瀕臨死亡的和尚,能有這等速度? 在朱元璋幾乎以為這是一團鬼火,打算停下腳步召喚侍衛前來的時候,那抹燭光竟然毫無預警地停下了。
溫暖昏黃的燭光在一片黑暗的山林中默默地燃燒着,想起那名記憶中的美豔女子,朱元璋心髒狂跳,就像是被蠱惑了一般,撥開樹枝,慢慢地靠近。
而越走近了,朱元璋就越心驚,因為他此時終于看清楚了,在香燭的旁邊,居然騰空懸浮着一條赤龍。
黑夜中這根香燭,被那條赤龍叼在嘴裡,龍身在夜色中不斷擺動。
一刹那間,朱元璋想到了無數神迹傳說,難道說他真的是真龍天子不成? 按捺下心中的恐懼與興奮,朱元璋又走近了幾步,這才發現那條赤龍并不是真的,而是繡在黑色的袖口上。
黑底紅線。
由于繡工卓絕,乍看上去,就像真的一樣。
那條栩栩如生的赤龍,龍身蜿蜒盤旋在來人的右臂之上,龍尾正好繡在右肩,而龍首繡在右手的袖口。
就像是随時都能騰雲駕霧而出一般。
當夜風不斷吹拂着那人的長長的袖筒,遠遠看上去就像是龍身不斷擺動的樣子。
朱元璋霎時間既失望又松了口氣。
複雜的心情頓時化為怒火,毫不客氣的對那人怒斥道:“你是何人?怎能私穿龍袍?你可知這是要殺頭的大罪?”朱元璋很暴躁,和這人黑袍上的赤龍相比,他身上龍袍上的龍簡直就是地上的豬狗,根本無法與之相比。
對于天子的滔天怒火,黑暗中的那人卻輕笑了一聲,反問道:"你又是何人?又是誰賦予你的權力,可以穿上那身龍袍?“ 這句話如同一聲悶雷一般,砸在了朱元璋的頭頂,讓他猛然一怔。
自從當上皇帝以來,隐藏在他心底最深處的,就是無法泯滅的自卑感。
他曾經是一個乞丐,又曾經是一個和尚,但他現在卻成了大明朝的皇帝。
在他面前那些臣子們唯唯諾諾,但誰知道他們心底裡是不是在死命的嘲笑他?又或者在處心積慮的想要将他取而代之? 所以他才需要那根香燭,需要借助非凡的力量,才能安心。
朱元璋深吸一口氣,這時才發現,這個不應該出現在此地的人,整張臉都隐藏在黑暗裡。
按道理說香燭在他手上,卻違背了自然常理,完全照不到他的臉容。
看着在獵獵的夜風中也能燃燒的極為平靜的燭光,朱元璋推測着,也許此人才是香燭真正的主人,而不是那個又呆有傻的小和尚。
也許因為這樣他才把着身赤龍服穿得如此坦蕩。
想起之前無數次他嘗試着把香燭來在手裡,卻無端端的被燭火燒傷手,朱元璋把手從腰間的柳葉刀柄上松了下來,抱拳誠懇道:”重八無狀,沖撞了先生。
但這根香燭重八向往已久,請先生割愛。
“ 燭火跳動了一下,但絕對不是夜風的緣故。
”這根香燭與你無緣。
莫強求了。
“ 黑暗中那人淡淡的說道。
朱元璋這才發現,那聲音聽起來很年輕,大概也不過弱冠之年。
朱元璋是絕對不會放過真好的機會,他都不敢自稱為朕,從牙縫間逼出聲音道:”先生若要帶這香燭走,重八自是無法強求,但那小和尚……“他刻意拉長了聲音,滿意的看着燃燒的燭光劇烈的顫抖起來。
”那你想要如何?“那人的語氣中帶着淡淡的無奈。
”全憑先生定奪。
“朱元璋回答得極為爽快。
話語之中未盡的意思頗有些無賴,就是說咱也是明事理的人,但萬事也要講公平嘛!帶走燭也可以,但也要拿差不多的東西來換。
朱元璋說的是理直氣壯底氣十足,但實際上心裡卻直打鼓。
黑暗中看不到那人的臉色,更是讓他好一番揣測,那跳動抖顫的燭光,就如同他的心緒一般忐忑不定,好在讓他煎熬的時間也不長,少頃那人便長歎了一聲,從懷裡掏出一個細長的物事向他遞了過來。
借着燭光,朱元璋看到了這是一柄折扇,而扇骨是不同尋常的牙白色。
下意識的接過折扇,入手的重量要比想象中的重了許多,扇骨細膩冰涼,令人愛不釋手。
“這是……” “扇之始,并不是引風納涼之物,而是用葦做成的的權力象征,是上位者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和特權的儀仗扇。
”那人徐徐說道,清朗的聲音在夜風裡聽起來是那麼的飄忽不定,“五明扇,舜所作也、即受舜禅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
” “咳,先生,重八雖然學識不高,但也知道那五明扇應該是一種很大的掌扇,這隻是把折扇啊!”朱元璋忍住心中的不滿,随意地将手中的折扇慢慢展開,扇骨厚重,扇面是灑金絹,富貴非常。
而随着扇面的展開一個端正四方的“明”字出現在朱元璋面前。
一個偌大的扇面隻有這一個字。
背面空白。
但朱元璋卻異常得喜歡,因為他建立的王朝國号為明。
“五明,五方為明。
這把
“快找!他逃不遠的!"朱元璋怒不可遏,那個和尚身上有傷,更何況在黑暗的夜裡,燭光是那麼的明顯。
侍衛們紛紛熄滅火把,凝神在幽深的山林中尋找那點燭光。
朱元璋望着這片寂靜的山林,聽着耳畔夜風吹過樹枝而産生的窸窣聲,慢慢地擰起眉。
他永遠還記得他年少時,在珈藍神殿偷看到的那一幕。
一根香燭蜿蜒而上的燭煙,在空中氤氲聚成了一個體态輕盈姿容絕美的女子,而偷聽了她口中所說出來的話語,才是他能有了今天的榮光,成為了天下之主。
他已經是這天下最尊貴的男人了,為何那女子還不肯出來見他? 全怪那個小和尚! 朱元璋完全沒有意識到,他口中的小和尚,雖然年紀比他小很多,但在輩分上,算是他的師兄。
或者他意識到了,卻并不在乎。
因為他現在已經是皇帝,是天下至尊,不再是和尚了。
就連他以前的師傅,也決然不敢跟他讨論什麼輩分。
正心緒激蕩間,朱元璋瞥見一抹燭光在不遠處掠過,連忙想指揮侍衛追上去。
但他話剛說出口,就發覺他身旁的侍衛可能是因為想将功補過,居然全都進了山林搜捕,一個人都沒有留下。
正想勃然大怒的朱元璋忽然收下了怒氣,燭的事情,自然是越少人知道越好。
而那樣一個遍體鱗傷的小和尚,久經沙場的他難道對付不了。
想到這裡,朱元璋便握緊了手中的柳葉刀,朝着那抹燭光追去。
在崎岖的山林間,那抹燭光在密集的樹木後忽隐忽現,就像一團跳躍着的精怪。
朱元璋越追越心驚,燭光一直都與他保持着一定的距離,他的速度并不慢,而一個受了傷瀕臨死亡的和尚,能有這等速度? 在朱元璋幾乎以為這是一團鬼火,打算停下腳步召喚侍衛前來的時候,那抹燭光竟然毫無預警地停下了。
溫暖昏黃的燭光在一片黑暗的山林中默默地燃燒着,想起那名記憶中的美豔女子,朱元璋心髒狂跳,就像是被蠱惑了一般,撥開樹枝,慢慢地靠近。
而越走近了,朱元璋就越心驚,因為他此時終于看清楚了,在香燭的旁邊,居然騰空懸浮着一條赤龍。
黑夜中這根香燭,被那條赤龍叼在嘴裡,龍身在夜色中不斷擺動。
一刹那間,朱元璋想到了無數神迹傳說,難道說他真的是真龍天子不成? 按捺下心中的恐懼與興奮,朱元璋又走近了幾步,這才發現那條赤龍并不是真的,而是繡在黑色的袖口上。
黑底紅線。
由于繡工卓絕,乍看上去,就像真的一樣。
那條栩栩如生的赤龍,龍身蜿蜒盤旋在來人的右臂之上,龍尾正好繡在右肩,而龍首繡在右手的袖口。
就像是随時都能騰雲駕霧而出一般。
當夜風不斷吹拂着那人的長長的袖筒,遠遠看上去就像是龍身不斷擺動的樣子。
朱元璋霎時間既失望又松了口氣。
複雜的心情頓時化為怒火,毫不客氣的對那人怒斥道:“你是何人?怎能私穿龍袍?你可知這是要殺頭的大罪?”朱元璋很暴躁,和這人黑袍上的赤龍相比,他身上龍袍上的龍簡直就是地上的豬狗,根本無法與之相比。
對于天子的滔天怒火,黑暗中的那人卻輕笑了一聲,反問道:"你又是何人?又是誰賦予你的權力,可以穿上那身龍袍?“ 這句話如同一聲悶雷一般,砸在了朱元璋的頭頂,讓他猛然一怔。
自從當上皇帝以來,隐藏在他心底最深處的,就是無法泯滅的自卑感。
他曾經是一個乞丐,又曾經是一個和尚,但他現在卻成了大明朝的皇帝。
在他面前那些臣子們唯唯諾諾,但誰知道他們心底裡是不是在死命的嘲笑他?又或者在處心積慮的想要将他取而代之? 所以他才需要那根香燭,需要借助非凡的力量,才能安心。
朱元璋深吸一口氣,這時才發現,這個不應該出現在此地的人,整張臉都隐藏在黑暗裡。
按道理說香燭在他手上,卻違背了自然常理,完全照不到他的臉容。
看着在獵獵的夜風中也能燃燒的極為平靜的燭光,朱元璋推測着,也許此人才是香燭真正的主人,而不是那個又呆有傻的小和尚。
也許因為這樣他才把着身赤龍服穿得如此坦蕩。
想起之前無數次他嘗試着把香燭來在手裡,卻無端端的被燭火燒傷手,朱元璋把手從腰間的柳葉刀柄上松了下來,抱拳誠懇道:”重八無狀,沖撞了先生。
但這根香燭重八向往已久,請先生割愛。
“ 燭火跳動了一下,但絕對不是夜風的緣故。
”這根香燭與你無緣。
莫強求了。
“ 黑暗中那人淡淡的說道。
朱元璋這才發現,那聲音聽起來很年輕,大概也不過弱冠之年。
朱元璋是絕對不會放過真好的機會,他都不敢自稱為朕,從牙縫間逼出聲音道:”先生若要帶這香燭走,重八自是無法強求,但那小和尚……“他刻意拉長了聲音,滿意的看着燃燒的燭光劇烈的顫抖起來。
”那你想要如何?“那人的語氣中帶着淡淡的無奈。
”全憑先生定奪。
“朱元璋回答得極為爽快。
話語之中未盡的意思頗有些無賴,就是說咱也是明事理的人,但萬事也要講公平嘛!帶走燭也可以,但也要拿差不多的東西來換。
朱元璋說的是理直氣壯底氣十足,但實際上心裡卻直打鼓。
黑暗中看不到那人的臉色,更是讓他好一番揣測,那跳動抖顫的燭光,就如同他的心緒一般忐忑不定,好在讓他煎熬的時間也不長,少頃那人便長歎了一聲,從懷裡掏出一個細長的物事向他遞了過來。
借着燭光,朱元璋看到了這是一柄折扇,而扇骨是不同尋常的牙白色。
下意識的接過折扇,入手的重量要比想象中的重了許多,扇骨細膩冰涼,令人愛不釋手。
“這是……” “扇之始,并不是引風納涼之物,而是用葦做成的的權力象征,是上位者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和特權的儀仗扇。
”那人徐徐說道,清朗的聲音在夜風裡聽起來是那麼的飄忽不定,“五明扇,舜所作也、即受舜禅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
” “咳,先生,重八雖然學識不高,但也知道那五明扇應該是一種很大的掌扇,這隻是把折扇啊!”朱元璋忍住心中的不滿,随意地将手中的折扇慢慢展開,扇骨厚重,扇面是灑金絹,富貴非常。
而随着扇面的展開一個端正四方的“明”字出現在朱元璋面前。
一個偌大的扇面隻有這一個字。
背面空白。
但朱元璋卻異常得喜歡,因為他建立的王朝國号為明。
“五明,五方為明。
這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