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要鈔

關燈
于天不改性之不信少智豈覺道心答。

    諸法功力不可思議。

    世間事相。

    妄業因果。

    猶以奇特。

    況于三寶法性妙德福智威神。

    且取淺事相以曉其心。

    世間醉酒谷米之精。

    人若飲之周遍五體。

    身赩眼濁。

    剩改心想。

    眼目眩轉山川如回。

    喜怒改性忽成狂亂。

    鬥诤忿怒暴聲猛心。

    違背恩義多成逆害。

    杯酒毒力其甚如此。

    況于大乘法藥秘密辭句。

    妄想實性本是妙法。

    法中無妄如明中闇本來空寂。

    豈有障礙。

    種種功力不可具述。

    又鬼神亡靈來托人身。

    惡報之力必成苦惱。

    病人之心多異本心。

    知外記後。

    語密示幽。

    如鬼波羅門者。

    依鬼着身無礙辯說多時相續。

    鬼靈之力改性如此。

    況于三世諸佛十地菩薩威神加被耶。

    何足成奇問。

    總相道理不今所論。

    般若經中有此事耶答。

    善現尊者居聲聞位。

    為諸大菩薩演說般若。

    自曰。

    如來加被非自辯才問。

    暫時設有加被之力發菩提心。

    後複本心有何利益。

    猶如醉覺鬼去心性複本答。

    若發殊勝不思議心。

    不遮複本無。

    然其一念所作真實不失。

    若依佛法之力。

    漸次改性後不移動。

    如上藥力永愈重病問。

    諸聖諸教皆有此力。

    何獨歸依般若文殊耶答。

    三寶功德實雖平等。

    教依所說。

    聖住本願。

    功能利益各有所望。

    既超餘類獨稱佛母。

    名豈空符。

    是無由耶問。

    佛法聖僧威力可爾。

    若于諸天龍神等亦有此德答。

    諸天善神皆有戒定慧解薰修之力。

    何無其德。

    實類猶爾。

    況大權耶。

    大般若雲。

    三千世界及十方諸天具大威德。

    龍夜叉等觐禮讀誦所書寫般若。

    合掌右繞。

    歡喜護念。

    所在之所有妙光明。

    或聞其所異香芳馥若天音樂。

    當知爾時諸天等來。

    邪神惡鬼驚怖退散無敢住者。

    由此因緣。

    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心便廣大。

    起淨勝解。

    所修善業倍複增長。

    諸有所為皆無障礙。

    決定常得身心無倦身樂心樂。

    系想般若唯得善夢。

    謂見如來身真金色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放大光明普照一切。

    聲聞菩薩前後圍繞。

    身處衆中聞佛為說布施乃至般若。

    又于夢中見菩提樹。

    乃至若睡若覺身心安樂。

    諸天神等益其精氣。

    令彼自覺身體安樂。

    由是因緣不多貪染飲食醫藥。

    其心輕微如瑜伽師入勝妙定。

    又雲。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聲聞菩薩。

    天龍夜叉人非人等。

    具大神力勝威德者。

    慈悲護念以妙精氣冥入身心。

    令其志勇體充盛故(雲雲)既雲冥入身心令其志勇。

    豈非加被。

    又說心便廣大起淨勝解。

    是大菩提心問。

    加被何義答。

    大聖日光住心水上。

    名之為加問。

    行業功力在回向等。

    何必求道心耶。

    答。

    現見當時。

    行法者多。

    或無功速成。

    或有勞不感。

    乃至臨終其相不同。

    可知後生亦複如是。

    世人于此往往雲。

    或不依行依心善惡。

    或不依心依罪有無。

    或雲魔障有無。

    或雲實行多少。

    或雲時節久近。

    或雲内外差别。

    或雲宿善有無或雲本尊勝劣。

    或雲修學不同。

    或雲念佛行相。

    或雲名聞淺深。

    或雲執心有無。

    如是于事判相無量。

    此皆不背此皆無用。

    出離綱紀先依道心。

    低頭舉手童子之戲。

    發心所作必歸佛道。

    三藏文義無遮大會未發趣所作不菩提正因。

    隻可遠因。

    功小德大不如發心。

    發心者謂如實發起無上大菩提。

    發趣不同。

    或先世既趣。

    或今世始趣。

    或一念實趣。

    或長時中容。

    如此相貌凡心不辨。

    以何為已發心。

    以何為未發趣。

    以言不論。

    隻佛界知。

    諸天尚難量。

    所以菩薩所行天帝釋等亦有試量。

    實類天神不能祥知。

    故凡夫類自不知我發心成否問。

    自不知以何為限。

    欣求亦無用。

    欣而所得不必真實故答。

    若求實道心者。

    願既是實。

    願力實故。

    依其熏習力所得多可實心。

    若任己性自然發心其心似善。

    虛實難知。

    責心祈願心何不起。

    彼欲入睡眠。

    宵有要期曉更。

    其時我心必覺睡眠。

    依願力故自無心睡眠。

    況恒時勵心願發趣心耶。

    何況祈請三寶與我真實道心。

    先世若已發者今生還增長。

    設今發已畢自不了之者。

    佛可告我以此分心決定可得上生知足。

    凡心有多重。

    于三十六恒沙諸佛所皆新發心。

    一世中所發不可雲足。

    又不可雲不足。

    今且于順次生見佛聞法之分量。

    得之暫為足。

    若不定若全不能。

    至誠可欣求其心。

    與此願者不如佛菩薩大乘諸經神咒等力。

    故殷勤可緻祈請。

    若感夢想。

    若有現證我心與昔異。

    則随喜彌可欣問。

    佛界深遠。

    設求發心。

    願力不勝。

    心念不真。

    敢不可發得。

    若于此事佛力可通。

    直祈往生等亦可足。

    佛本願故。

    應末代故。

    長時望故。

    所行積故。

    何不成熟若欣發心。

    先求自心後重可欣果。

    展轉有煩。

    直求往生所願可足答。

    因近果遠超近至遠多難成就。

    自近至遠自淺及深其事易成。

    亦欣發心成否今生可知。

    往生最後始知成否。

    以前不得。

    重彌可祈願。

    若信佛語不量自力。

    決定順次往生。

    或後馳走其事不成。

    空移他生。

    豈不痛耶。

    佛界感應何願雖同。

    凡心發趣何無難易。

    因若難得果豈超進。

    又多進無煩。

    所以者何。

    已發心人以暫時願須臾之行必可往生。

    十念心力超餘廣大故。

    發心成就設可難得。

    發起後願臨終易成。

    何況為上生因求真實心。

    皆是上生因緣。

    何唐捐耶。

    況若有人思我深歸彌陀彌勒佛力不空必得來迎。

    住此決定意樂能行念佛等之人。

    多是已發菩提心也。

    于佛不可思議功德已深信故。

    若猶預之輩不改疑心。

    不起實願。

    徒守佛力空送一期。

    恐多不成。

    如是緩慢人若暫時祈念。

    先求道心。

    多皆發得。

    始起勇猛生決定信。

    豈不最要耶。

     何況往生業因随機不同探得其甘露多是冥加被力。

    而末代多佛雲彌陀彌勒。

    經雲法華般若。

    行雲念佛轉經。

    生雲安養知足。

    十之八九雖可相應。

    餘不必知。

    或又大分修念佛等而可加餘事。

    彼道珍禅師設溫室浴僧之比書般若等也。

    如是衆多。

    且仰冥告。

    凡發心之德猶如大地。

    萬善萬行皆依此生。

    未發實心先起大行。

    如無足向大山。

    似穢器盛清水。

    總不可得。

    先求真金畢。

    後為環為簪随心自在。

    以發心善成就諸願亦複如是。

    已發心人設習犯世事。

    徒快樂欲塵。

    大善在身多感勝果。

    未實發趣。

    于三乘中既非現機。

    才感世福不及出離。

    佛設欲救因緣微薄。

    念佛等善滅罪雖大。

    正願正因猶不具足。

    未鑿一渠豈通願海。

    未殖勝種何期花果問。

    彌陀十念來迎之願。

    未論發心有無。

    若不發菩提心不得生者。

    先須勸發心。

    何直誓來迎。

    十念因外雖無别事。

    以佛願力必垂引接。

    設以十念可為發心。

    發心已假設。

    不用發心。

    發心何為。

    豈于弘誓辄加餘緣耶答。

    佛界甚深。

    辄難推知。

    今于自行才緻思慮。

    造惡凡夫本暗因果。

    最後臨終始聞善知識之語者。

    于彌陀如來不可思議威神功德忽生決定信。

    若具十念必生淨土。

    必成佛道。

    于如此一一所說總無疑惑。

    随語信故。

    即發菩提心已須臾願力真實最重。

    佛力早通。

    都鄙士女當代道俗有宿善故值遇此法。

    自少年來任運随順。

    不利根故不及疑惑。

    無實智故不能印可。

    隻以土風整信行耳。

    何日為發趣之日。

    何心為菩提之心。

    設雖晦迹于山林遁名于朝市。

    隻于世事評定是非。

    先去纏繞。

    才企初門所修行。

    事多又從舊。

    本無邪見。

    今無正念。

    如此之人臨終自唱佛号數過十返。

    定過三界可生淨土耶否。

    不知他人。

    于己難信。

    如愚度者多生人天。

    宿習力故重值善緣。

    漸發勝心。

    二三生等果遂宿願。

    是猶勝事。

    人不可不悅。

    而看平生願。

    兼知如此。

    昔是猶預。

    然是長時。

    所行雖不改易。

    已其外必須祈請道心。

    或又專先求發心。

    親近善友。

    問知其相。

    歸依三寶。

    乞求其願。

    若靈驗寺若權化神祇至誠啟志。

    責理勵力。

    一切願中此願無謬。

    已今心中此心可勝。

    暫時無驗勿敢退屈。

    一旦有感不以為足。

    忽有夢想等。

    是勵後心。

    不已成就。

    或又魔界方便起慢。

    知已可彌勇猛。

    已知我心中故。

    設為魔界方便。

    以之可知我願。

    又有實魔多見勝事欲障礙故。

    設若冥朦無勝利者。

    彌勵其心可緻祈請。

    我心猶不起。

    佛界何不助。

    又此事猶無果。

    何況以已前所作可生淨土耶。

    以不得可默止者。

    自本可不祈。

    不同世間官福所求。

    彼業力決定多難轉故。

    世俗所求佛未必助故。

    有罪福果龍天惡之故。

    于無上菩提心者最上功德無邊福利。

    一念之中必為一切衆生共歸依處。

    我若發心。

    屬我無量無邊衆生得脫将近。

    善種漸動。

    國土中若有菩薩者。

    一切龍天悉蒙其益。

    國土人民資益無量。

    設我一人雖可得脫永離生死。

    佛天必助。

    況展轉巨益無窮無量耶。

    若不與此事可疑三寶。

    一生所作空無果利。

    後日所作疑惑可懈。

    設有宿惡餘殘不堪發心者。

    三寶早示之。

    今世不忏悔。

    後生又可障。

    或有殊勝功勳之可為我要者必教之。

    此時不聞又期何時。

    衣服資具随堪淨潔。

    惡緣障礙勵力遠離。

    于日于月窺閑寂時。

    向尊像或舍利或大乘經典秘密神咒等。

    手執香爐不飾事。

    不調詞。

    殷勤啟三寶諸天。

    其思若染肝徹身。

    或流淚或毛豎。

    必定有勝利。

    設本性容預之人心無猛利之願。

    于前時淫欲境界若瞋恚等事。

    校量其分。

    心中祈念不劣世事。

    于己為足。

    若又勝妄境可知宿習淳熟之身也。

    設一日二日其行微劣。

    漸欠必升進。

    後後定猛利。

    若官學無假。

    公私怠堕難企别行。

    或寝卧床上或男女會設不備威儀。

    不淨手口。

    隻以實心常祈佛神。

    漸離妄緣必發道心。

    多聞其人末代未空。

    何況求名利望欲境。

    未必嫌時。

    未必顧障。

    發心祈願何顧障礙問。

    般若經是第二時偏空教。

    不了非究竟說。

    諸佛菩薩何故必依此教生答。

    莊嚴論雲。

    大乘無異。

    體是一故。

    淨影雲。

    諸大乘經淺深無異。

    唯識章列唯識異名。

    般若經中名簡擇性名為般若波羅蜜多。

    龍樹雲。

    般若是一法。

    佛說種種名。

    随諸衆生力為之立異字。

    方知諸大乘經體是一法。

    義無淺深。

    而于三性門隐有說空。

    對不定*姓随詞堕邊。

    故為不了。

    是一門也。

    若于六度般若為究竟。

    萬行皆是六度所攝故。

    般若萬善導首。

    經中具說法喻二門。

    廣百論雲。

    真理非空空為門者。

    真理非有應有為門。

    随機說門有亦無過。

    然非門義須在于空。

    有有有等皆順執心。

    空空空等皆違妄執。

    故有智者聞說空言應離一切有無等執。

    章雲。

    說要觀空方證真者。

    謂要觀彼遍計所執。

    空為門故入于真性。

    所謂遣虛存實唯識觀也。

    故世親建立唯識廣說三性。

    非唯會違。

    唯識必依三性道理。

    三性必依無性悟入故問。

    大部廣博何為最要答。

    第九第十之兩會中略取肝心。

    第九能斷金剛分遣軌究竟。

    第十般若理趣分顯理最勝也。

    名總會諸門顯理趣集修行諸門。

    故行此法必具六度。

    後六會則為理趣法門說故。

    又般若心經。

    文縮一紙。

    旨包大部。

    觀自在度度授與玄奘三藏。

    自告雲。

    我持三世諸佛心要法門。

    汝若受持。

    依其威力方傳大法。

    心要名在彼經。

    三藏誦持去西途難。

    鬼神發聲恐經不近。

    中宗流轉隻此經力。

    故三藏臨終唱雲。

    色蘊不可得。

    受蘊不可得。

    想蘊不可得。

    行蘊不可得。

    識蘊不可得。

    複無餘言。

    慈恩大師手書金字般若心經。

    自登五台山。

    詣文殊之所。

    文殊現身示宿世因。

    方知高祖深歸般若心經及文殊師利。

    末學可從矣。

    何以諸大聖中以彌勒文殊為我本尊者。

    文殊是釋尊九代高祖。

    彌勒亦一生補處。

    受菩薩戒此二聖為阿阇梨及教授師。

    結集大乘二聖恩德。

    諸教之中般若唯識為我持誦。

    般若是修多羅藏。

    一切諸經自此經出。

    含藏無量功德。

    誦持一句福滿虛空。

    智斷之源是為究竟。

    唯識是阿毗達磨。

    決擇性相教誡學徒。

    即是般若波羅蜜。

    唯識教所不如也。

    天親三十頌。

    千部論中最後造之。

    論主自命門人常令誦開之。

    三十頌中有漏唯識是諸識轉變句以為指歸。

    證入最極此即無漏界一偈。

    此偈中亦取法之一字。

    大覺世尊無量無邊劫修習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蓋此三點圓滿最極法也。

    初發心時求住唯識豈非此法耶。

    大經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等亦複如是四句。

    四句中空一字也。

    菩薩覺母如來正體也。

    蓋在空一理。

    結要者。

    依覺母力發菩提心。

    依菩提心成就念佛。

    依念佛力成唯識觀。

    依唯識觀制伏一心。

    依制伏一心成就三學。

    依成就三學具足二利。

    具足二利證得菩提。

    證得菩提演說聖教。

    因圓果滿蓋在此矣 心要鈔(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