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關燈
第五章海洋農場 其實于默也不知道自己笑了,他隻是覺得陽光令他非常的舒服。

     身體上的所有細胞就像在同一時間活了過來一般,拼命地吸收着陽光中的能量,就像渾身都浸在了溫水中一般,令他回憶起胎兒時期在母親體内的感覺。

    這讓他不由自主地整個人都放松了下來。

     胡賜琛也不知道陽光會對幸存者有這麼大的影響,他們對幸存者的研究本來就隻有很短的時間,像他愛徒林忍冬那樣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研究出來抑制異能者的e射線槍,就已經是很讓人欣喜的奇迹了。

    而且他們一直認定是太陽異變引起的幸存者的變異,這讓他們照成了一個誤區,覺得現在已經恢複了正常的太陽光線,不會對幸存者産生什麼影響。

     殊不知,他們普通人與幸存者,現在已經完全屬于兩個人種了。

     更何況方舟對于幸存者一直都是囚禁在方舟的地下11區,根本沒有機會讓幸存者見到陽光。

    而有幸外出的幸存者,除了四神小組之外,也就是于雷他們一些編外的幸存者。

    于雷自是不會說,而出于私心,四神小組也不會向方舟報告這種事情,就連頸後被植入芯片的44号也沒有提起過。

     所以中國古人雲: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是很有道理的。

     于默本身就沉默寡言,隻是旁人問道他才會回答而已。

    在一旁的胡賜琛以為他隻是被陽光照得舒服,畢竟連他這樣在地下關了許久的人看到陽光都會覺得心曠神怡。

    更别說于默這種從未見到陽光的了。

    因為仿造陽光組成的類陽光燈造價非常昂貴,也隻有擁有綠色植物的幾個廣場和方舟農場那裡擁有。

    其他地方都是使用節能的冷光燈。

     于默腦中積累的資料要比普通人多上好幾倍,所以很自然地便開始了運轉。

    尋找着太陽光對幸存者影響的答案。

     陽光對生物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生物由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及非細胞生物組成,包括動物、植物、細菌、真菌、病毒等,其特征是可以進行新陳代謝。

    而新陳代謝便是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以及生物體内物質和能量的轉變過程,分為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

     物質代謝便是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并轉變為自身物質的同化作用,和把自身的部分物質被氧化分解并排出代謝廢物的異化作用。

    能量代謝也是一樣,簡單說來便是儲存能量和釋放能量。

     而除去細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外,大部分的動物和植物新陳代謝都離不開太陽光。

     尤其是植物。

     經過研究發現,植物體内的葉綠素。

    和動物體内的血紅素非常的相似。

    葉綠素從光中吸收能量,然後能量被用來将二氧化碳轉變為碳水化合物。

    而血紅素是動物紅血球内的色素,用以攜帶氧氣。

    而且葉綠素的分子與紅血球分子在結構上非常相似,唯一的分别就是各自的核心為鎂原子與鐵原子。

     為什麼植物和動物這兩種看起來根本就沒有任何關聯的物種體内,會有着如此相似的有機化合物。

     假設,葉綠素和血紅素隻是地球生物進化的奇妙分支,然後在遠古時代的某次太陽異變中,産生了植物和動物兩種大的類别。

     推論,這次的太陽輻射引起了這兩者的改變。

    讓血紅素可以直接吸收陽光。

    或者葉綠素可以攜帶氧氣…… 那麼,如果有太陽異變時種植的植物,也許也會擁有動物的特征…… 于默的腦袋在瘋狂的運轉中,他并不知道他的父親于雷也曾經想過這個問題。

    而且兩人的思考也驚人的相似。

     在胡賜琛看起來,于默隻不過是閉了一下眼睛的時間,沒想到他會思考這麼複雜的問題。

    他走到于默身旁。

    沒去打擾他享受陽光的感覺,卻正巧看到他收起了唇邊昙花一現的笑容。

    重新睜開了雙目。

     真是可惜了,這個少年若是能經常笑笑。

    肯定會更可愛。

     不過胡賜琛也隻是在心裡想想,他雖然已經視于默為親近的後輩,但他也不願去像管家婆一樣管着他。

    就像剛上方舟的時候,他的愛徒林忍冬也頹廢荒唐了很久,他也并未多加幹涉,隻是在他想通了之後才警醒幾句而已。

     于默跟随着胡賜琛穿過方舟這處出口的大廳,向外走去。

    因為現在大環境的重點都轉移到方舟之外的家園建設,所以在工作時間裡,方舟内很少能看到人。

    兩人毫無阻攔地走出了方舟,于默緩慢地眨了一下眼睛,對面前震撼的情景表示了一下小小地震驚。

     胡賜琛卻已經完全瞪大了雙眼,他已經有四個月沒有出過方舟了,也沒有功夫去關注外面的建設情況,自然對面前的景象大為震撼。

    在末日之後首次開啟方舟時,胡賜琛雖然沒有親自出來過,但自然是看過那樣的轉播,末日之後一片荒蕪廢墟的情況,确實讓人無比唏噓。

     但現在已經完全變了個樣! 在視線的盡頭,已經圍繞着方舟停靠的這一片海洋區域,拉起了一道防護線屏障,防止洋流帶來的各種垃圾殘骸進入這片區域。

    而在防護線外,有着數條船舶,正在清理着這些來自于世界各地的末日殘骸,人類或者動物的屍體會覓地焚燒掩埋,其他物品則分門别類地收集起來,有些可以修一修繼續使用,徹底報廢的便也從海水中打撈出來,運送進規劃的垃圾場内。

     在離方舟比較進的一片海域裡,已經建起了一片片的簡易住房,全部都漂浮在海面之上。

     并不是因為陸地不能建房屋,而是因為此時末日過去才半年的時間。

    地球還不是穩定期,時常會有大大小小的地震發生。

    若是辛辛苦苦地在陸地建好房屋。

    那麼很容易就會毀于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

     這種簡易的漂浮屋最初是始于荷蘭,那個身處在海平面下的國家。

    擁有着很強的對抗洪水與海洋災害的經驗和創意。

    這種漂浮屋實際上可以稱為兩栖屋,是由荷蘭建築師koenolthuis推出的。

    這種兩栖屋是沒有地基的,而是采用了中空的混凝土基座,并填放泡沫材料,令兩栖屋遇水有漂浮功能。

    防水基座的底部由鋼柱支撐,一旦潮水淹到基座就水漲屋高,房屋将會漂離鋼柱,最多可升高約5米。

    房屋用滑鍊拴住兩根5米高的停泊杆,在海上漲潮落潮時。

    住宅會沿着停泊杆升降,而不會随波逐流,屋内的各種電線、燃氣管道也都随着潮水伸縮。

     這些兩栖屋不隻是單棟的建築物,建築師采用樂高積木的方式,每一棟兩栖屋都設計成可以跟任何其他的兩栖屋相互連結扣合,單棟的兩栖屋組合在一起就會組成一片小區甚至城鎮,可以直接固定在陸地之上,也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更加增強了安全性,所以現在從方舟上看過去。

    簡直是在海洋上生成了一個個小型城鎮。

     而當洪水來臨時,相互連結的兩栖屋就會一起安全地漂浮在水面上,水漲得再高也不怕。

    而海嘯就沒辦法了,但至少海嘯應該會有預警。

    在兩栖屋内的人還有時間逃回方舟。

     在末日之前,荷蘭就已蓋了幾十棟這樣的兩栖屋,但因為造價相當昂貴。

    每120平方米的造價約三十萬歐元,又沒有末日的威脅。

    所以在荷蘭推廣得并不順利。

    但在末日之後,卻成了第一選擇的人類住宅。

    在這些成片成片的兩栖屋周圍。

    都是覆蓋了海平面的海洋農場。

    同樣漂浮在海面上的兩栖屋底座,然後上面種植了各種蔬菜農作物和水果。

    海洋農場上辛勤勞作的人并不多,因為海洋農場的底座采用的都是自動轉化海水為淡水的裝置,底座之下還都用網圈養着海水魚類,一切都交由電腦控制,非常的方便。

     隻是,更令人震撼的,卻是兩棵矗立在海洋之上的“海樹”。

     這兩幢建築物被稱為“海樹”,是因為它們就像是在海面上生長出來的參天大樹一樣。

     每棵海樹都足有三十層樓那麼高,上寬下窄,而且這還是在海面上的高度,海面下一定也有相應的建築深度,在水上和水下都留出空間,是為了保持海樹的整體平衡。

    這兩棵海樹都像是植物的樹幹一般,由三十個同心橢圓組成,實際上是一座開放式的錐形建築物,上寬下窄,但因為每一層都種植着綠油油的植物,遠遠看上去就像是一棵參天大樹。

     這兩棵海樹不是為了給人類住的,而是給方舟上的動植物所建造的。

     畢竟末日之後的陸地環境,已經完全被破壞,在方舟之内生存的動物和植物畢竟沒有足夠的生活空間,所以這兩棵海樹便是它們新的栖息地。

     海上的部分每一層的生态環境都不同,每一層都仿照樓房結構分出層次,仿造地球各處的情況,由中央電腦控制濕度和溫度,按照各地區的生态環境來布局,然後讓可以适應其中的動植物進去生活。

    而海樹水下的部分便是各種海洋生物的樂園。

     随着時間的推移,海樹最終會形成自己的生态系統,就像在末日前有些海邊國家會用沉船來充當人工珊瑚的做法一樣,但它還有上層結構可以滿足各種動植物的栖息需要。

     海樹的下部是中空設計,海水可以灌進其中,穩住海樹的重心,而海面上則采用類似于石油平台的設計,一層層疊加,這樣能保證整個海樹的穩固。

    就算是有飓風刮過,海樹開放式的分層建築也會随着飓風而繞着中空部位的同心橢圓圓心搖擺,可以說除非是再有末日那樣的浩劫出現,否則海樹是不會輕易被掀翻的。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随着時間推移,這兩棵海樹終将會形成自己的生态系統,成為穩定的動植物生長的家園。

    等到陸地環境好轉之後,這裡将會成為這片土地動植物的種子。

    繼續生根發芽下去。

     胡賜琛尚且是第一次看到這兩棵海樹,又是在離方舟很近的地方。

    因為怕這兩棵海樹随着洋流而飄走,所以都是用鋼纜緊繞在方舟附近的。

    如果方舟需要離開的話,也會拽着這兩棵海樹一起離開的。

     近距離觀看,更是震撼。

    1号方舟足足有整整二十層的空間,都塞滿了各種的動植物,還有許多冷凍胚胎與種子,所以這兩棵海樹雖然沒有被塞滿,但也預留出來許多動植物生長的空間,還能看到上面都有着若幹人忙碌着,也不是很多。

    多是穿着白大褂的研究工作者,想來應該是在查看記錄生長情況。

     胡賜琛這時才知道為何這麼大的方舟所搭乘的人并不多,那是因為方舟已經集合了各種高科技,已經不需要那種原始的人力來耕種,所以也就不需要多餘的人。

    況且方舟上搭乘的人越多,所需的食物和資源能量也就更多,這需要有個算式來計算,而胡賜琛相信,最終現在方舟上的乘客。

    就是最佳的數據組合。

     天堂的路太窄,不能允許兩個人并肩走過…… 同樣,方舟的也是…… 如果掌控不好,那麼現在他們面對的就将是比地獄更可怕的世界。

     觸目所及的景象。

    都是一片欣欣向榮,而且在左側荒蕪山野的映襯下,海面上的情景更是鮮明的對比。

    一群群海鳥在海樹上婉轉鳴叫振翼盤旋。

    陽光緩緩西移,海面上映起霞光一片。

    胡賜琛不禁恍惚了起來。

    一時竟是看呆了。

     但對于默來說,這場景雖然出乎了意料。

    但也不算什麼。

    在平闆電腦上他看過更多震撼的電影場景,他面無表情地左右觀看了一下,看胡賜琛沒有下方舟的意思,便也靜靜地站在他身邊。

    他們所在的是方舟的一個出入口,雖然因為方舟上的大部分人都轉移到了海上漂浮房居住,但因為是接近傍晚的時分,還是有很多人來往于方舟之上。

    于默陪着胡賜琛站在這裡,不多時便已經看到了許多人出出入入。

     每個人臉上的表情都各異,有工作之後的滿足,也有疲憊,甚至于怨恨或者不甘。

    于默看得很入神,盡管他看了許多電視劇和電影,但還是不明白為什麼一個人的臉上會出現那麼多種不同的複雜情緒,而且大部分一下子便可以完全把對方看透。

     于默開始慶幸自己并沒有太大的情緒波動,并且也不喜歡有表情,否則豈不是能讓人一眼就看穿?于默也根本沒想到,這樣的情緒外露也是人類的社交本能,一個人快樂或者傷心的時候,都會本能地希望有人可以分享。

    而于默一出生就處于孤寂之中,所以這種本能也被抹殺了。

     正在于默留意旁人表情的時候,他敏感地察覺到身後有人刻意地加快腳步朝他撞過來。

     此時方舟這個出入口的人流并不是很擁擠,所以于默很快便判斷出來對方的異樣,在撞過來的前一刻便挪動了腳步,然後靜靜地看着一個戴着鴨舌帽的少女在他身邊摔倒。

    由于力度很大,少女頭上的鴨舌帽也掉落在地。

     于默的視線落到了那頂鴨舌帽上,天藍色的,但看起來很舊很髒了。

    于默彎腰撿起那頂天藍色的鴨舌帽,并沒有直接還給那名少女,反而用另一隻手拿下自己頭頂上的那頂灰色鴨舌帽,舉在面前比較了一下,這才像是滿意了自己的那頂,重新戴在頭上。

     這動靜也驚醒了在一旁發呆的胡賜琛,連忙轉過頭來,正好看到了于默孩子氣的這個動作,雖然于默的臉上依舊是那樣沒有表情,但胡賜琛卻不禁失笑。

    再一看到地上跌倒的少女,連忙把她扶了起來,追問道有沒有傷到。

     “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