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英雄詩夢

關燈
大型紀實文學 《巅峰謀略---張鴻雁策劃傳奇》 作者:劉自強旗飄揚 第二章英雄詩夢 一、文科第一名的高材生 張鴻雁要去讀高中了,這個不鹹不淡的消息在村裡傳了開來。

    在農村,十四、五歲的男孩子已經可以象成人一樣下地幹活掙工分了,而張鴻雁讀了初中還不算,還要讀高中,讀完高中怎麼辦?多讀幾年書,農活不會做,這不是在糟蹋糧食嗎? 張鴻雁年齡雖不大,但卻是極有主見的人,他心目中的偶像都是極有學問的人——張良年少便學有所成,得圯上老人的《太公兵法》後,更是日夜研讀,終得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周恩來12歲就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張鴻雁知道,唯有讀書,他才有可能走出山村,出人頭地。

     張鴻雁讀的高中是茅村中學,茅村中學距王林村有幾十裡路,有時大霧天,天不亮就要背着一個星期吃的幹糧去到學校上學,要翻過好幾座山,狼虎洞山、草帽山、大山、茅山崗,其中茅山岡裡的一片黑松林墳地是必經之路。

    往往是黑乎乎、松樹沙沙作響、大霧彌漫、有時還有新墳,對于一個隻有14歲的少年來說,真是每次都膽顫心驚、一路小跑。

    帶的幹糧大多是山芋煎餅與鹹菜,在學校裡,每頓飯就是吃家裡帶來的幹糧,喝點白開水,對于一個14歲長身體的年齡段的孩子來說,營養無疑不夠,所以張鴻雁當時顯得很瘦小。

     讀書盡管艱苦,但茅村中學到是比較正規,名聲卻很大,這是一個已有二十多年曆史的老牌完全中學,位于鳳凰山下不老河畔,1954年就已經創辦。

    曾經是徐州市第十完全中學。

     張鴻雁去茅村中學報到那天,有風。

    那些風,吹的腳步有些輕捷。

    茅村中學校門朝南,門兩旁,有紅紙寫的歡迎的标語,那字用筆很有些意味,骨力遒勁,有點象橫槍躍馬的将軍。

    張鴻雁背着非常簡單的包裹,步步登高,跨上十幾層台階,走進了茅村中學的校門。

    一進校門,兩邊就是寬敞的大操場,中間一條大道,大道上走着上個世紀70年代的學生和老師,那些學生和老師衣着樸素,色彩單調。

    幾乎看不到陪送的家長,那個時代,如果有家長陪送學生上學,總給人一種怪怪的感覺,不象一二十年以後,哪怕學校在幾百裡、幾千裡之外,家長也一定要陪送學生到校,一到開學,學校裡的家長人數一定超過學生。

     茅村中學的校舍依山而建,穿過南北大道,上幾十層台階,是一排校舍,再上幾十層台階,又是一排校舍,一共有四排,一排高于一排。

    張鴻雁覺得,冥冥中在預示着,今後的人生也将這樣一層一層展開,一層比一層更有高度。

     張鴻雁住在十個人間房的宿舍,宿舍裡有五張雙層木床,比較陳舊了,坐上去吱嘎吱嘎響。

    宿舍裡有兩位同學也是從柳泉公社來的。

    這裡離王林村并不遠,可是,這是張鴻雁有生以來第一次離開家,在這個有些陌生的環境裡,偶爾聽到附近的村莊裡有雄雞長鳴,對王林村竟然有種說不出的思念。

     高中二年級的時候,學校分了文科班和理科班,文科班人少,其他都是理科班。

    張鴻雁文理科成績都很好,但他那時迷上了文學,張鴻雁自然就上了文科班。

     張鴻雁的文科班主任兼語文老師是程學民,程老師身材有些胖,總會讓張鴻雁想到朱自清的《背影》。

    後來,程老師在課堂上講《背影》這一課,他走向講台的一刹那間就注定了他在張鴻雁心目中的地位。

    程老師在講這節課時,緊緊抓住文眼“背影”,引導學生尋找文中的幾個動作、幾句語言,反複朗讀品味。

    在一次次朗讀品味的過程中,對文中描寫的可敬可愛的慈父就有了整體印象。

     程老師經常在課堂上對同學們說:高考是你們唯一的出路。

    你們的命運就掌握在你們自己的手上! 有時候,程老師又分析高考的形勢給同學們聽:你們的高考時間最理想。

    國家77年恢複高考,當時社會上已經積壓了很多人才,千軍萬馬擠一座獨木橋,不少地方參加高考的應屆畢業生幾乎在考試中全軍覆沒,考上的都是社會青年。

    現在,到你們成為應屆畢業生的時候,社會上積壓的人才已經吸收的差不多了,你們的壓力就小了很多。

    但是,不管怎麼說,你們一定要抓住難得的機遇,機遇就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

     多少年以後,程老師的很多話已經記不清了,但是,“機遇就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這句話卻非常清晰地記在張鴻雁的腦子裡。

     茅村中學的作息時間非常嚴格,但在那個時候基本上不需要管束,因為已經形成一種學習的氛圍,實際上沒有管束的必要。

    學校規定,晚自習以後半小時熄燈,熄燈以後學校一片漆黑,但也有很多學生把頭蒙在被窩裡用手電筒繼續學習。

    早晨大部分同學也是早于學校的起床鈴就起來了,校園裡的操場上、大樹下到處都是苦讀的學生。

     程老師作為班主任,對同學的關心不僅表現在學習上,對學生日常生活起居的關心照顧,也是家長似的無微不至,讓人倍感親切溫暖。

     在高中階段,在學校的廣播裡聽到1978年12月中國共産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及1979年3月發生的中越自衛反擊戰等曆史重大事件新聞,在晚自修、跑到徐州發電廠看中央電視台公審“四人幫”的現場直播。

    張鴻雁至今記憶尤深。

     當時的中國正經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變革。

    正是思想解放運動的滾滾春潮打破堅冰之時,也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号角剛剛吹響之際。

    時代的大變革,給每一個人都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盡管大家悶着頭,向高考沖刺,但社會的動蕩必然要波及到學校。

     程老師經常會帶來一些文學雜志,象《青春》、《小說選刊》《大衆電影》等。

    在《大衆電影》上,看到《廬山戀》、《小花》以及年輕演員張愉、陳沖等電影的劇照。

    後來縣教育局學校給老師配發了一台彩色電視,第一次看到彩色電視,而在這台電視上看到的第一部電視片就是風靡一時的日本故事片《望鄉》。

    學校後面是徐州很大的一家企業徐州發電廠,晚自修偶爾偷跑過去看電影,《五朵金花》就是那時看的,這些電影已經與小時侯看的地雷戰等戰争片明顯的不一樣了。

     當然,課本上,魯迅、郭沫若等文學名人的作品,也使張鴻雁向往,這時的張鴻雁人生目标已經不再想成為空軍飛行員,而是渴望長大後也能成為一個著名的文學家,這也是後來報考中文系,并成為“校園詩人”的直接原因。

     但這樣的課外“閱讀”機會很少,大部分時間是在機械的背誦語文、曆史、地理、政治、外語以及演算數學。

    向高考沖刺。

     因為張鴻雁清楚的知道:在當時隻有這一條路,才是他的發展、轉折、走出山村的唯一之路。

     三年高中生活,甘苦自知。

    有冬天宿舍裡半夜被凍醒的無奈,也有學習成績不斷進步的自豪;有在食堂吃不飽肚子的艱辛,也收獲了來自同學間天真未泯的快樂。

    終于在扳着指頭,數過了一千多個悄然流逝的日子後,1981年7月,張鴻雁迎來了神聖的高考。

     高考前,同學們的壓力都非常大,有一位同學從高考之前一個月開始,幾乎每天都是和衣而睡,課本從不離手。

    他偶爾和周圍的同學講起自己的家庭,說起父母和妹妹為他做了多麼大的犧牲就是為了他能夠考上大學。

    每當談起這些,他經常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如果考不上大學,我就沒法活了!” 班上隻有張鴻雁高考似乎對他沒有一點壓力。

    張鴻雁幾乎象玩耍一樣考完了幾場考試,心裡想,高中生活要結束了,大學的門已經打開。

    高考結束的當天,大家玩瘋了。

    同學們在宿舍撕書、扔書。

    晚上,一群人從茅村的東邊走到西邊,沒有目的地,就是聊天,大聲唱歌,發洩幾年來淤積的情緒。

    張鴻雁雖然沒有感到考試的壓力,但和同學們的情緒是相通的,他和同學們一道說話、吼叫、唱歌,一道遛大街,就是沒舍得撕書、扔書。

     高考成績公布,張鴻雁獲得茅村中學高考文科第一名。

    填志願卻很費周章,老師們都認為,按照張鴻雁的成績,可以報考北京大學、複旦大學等名校,所以第一志願張鴻雁填了北京大學,最後一個志願填了南京師範學院。

     二、校園“風雲人物”與英雄詩夢 張鴻雁被南京師範學院錄取了。

     從印着稚嫩腳印的山路,到最高學府的大門,張鴻雁正好17歲,一路走來,承載着艱辛、苦痛,也充滿歡樂、親情,更印證着執著、希望。

     對張鴻雁來說,跨入大學校門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吃飽肚子了,而且不是山芋幹包谷粒子,是白燦燦的米飯。

    和中學的生活相比,簡直是到了天堂。

    而南師大的校園又是一個大花園,位于清代大文人袁枚的随園舊址,堪稱中國古典式園林建築最精美的大學,回廊彩繪,曲徑通幽;古木蓊郁,碧草如茵;樓宇整饬,巧構雅緻;風花雪月,景色秀麗,絲毫不亞于蘇州四大園林。

     其實,最重要的并不是物質層面的東西,而是跨入了知識的殿堂。

    如果說,在考大學之前讀書十幾年是啟蒙,是打基礎,進入大學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汲取知識的養分。

    在這裡,不僅有最好的教學條件,更重要的是有最優秀的導師,引導着張鴻雁的成才之路、成長之路、成功之路。

     讓張鴻雁難以忘懷的導師是孫望先生。

    孫望先生早在三四十年代就被稱為“都市詩人”,他的作品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