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山林遺生
關燈
小
中
大
跟着,松樹的老皮也脫落下來,露出了松樹裡面殘破的木質,紅亮紅亮的,特别的硬。
小東知道,這是松明,是浸了多年松油的木頭。
松明是照明的好材料,可以久久地燃燒,在趙家堡子的時候,他就弄過。
他想,應該帶一些回去,當做柴火,不但特别的耐燒,而且可以當做油燈,以打發夜晚漆黑漫長的時光。
想到這裡,他便找了一塊山石,在另一塊山石上使勁的敲打,打出鋒利的石片,然後将松明劈成細條,一塊一塊地割下來。
幹着幹着,他情不自禁地笑了起來。
對,多拿一些回去,以後的晚上,就可以用松明照亮,馬架子裡,就再也不用黑乎乎的暈頭轉向了。
凝結的松香也非常多,不規則地流淌凝固在松樹曾經破損的樹皮上,他一塊一塊的都掰了下來,準備都帶回去。
最後,弄的有些實在太多了,因為沒有籃子,帶不走,他就把松香堆放在松樹根下,準備過一天再來,專門割取更多的松明,然後與松香一同帶走。
忙活了一天,回到馬架子,天已經快黑了。
他趕緊吃了一些東西,然後在馬架子裡搜尋着,他期望可以找到一片破碗茬子,有一定弧度的那種,可以盛松香的粉末。
果然找到了一塊破碎的碗茬,然後,他又拿出了火石和火刀,撕了一縷棉絮,打出火來,點燃。
他又把松明用石塊碾壓了一下,撕成細細的小條,點着,然後擠在碗茬和一個小石塊的縫隙處,黃黃的火苗,冒着細細的黑煙,屋子裡便亮堂起來,一晃一晃的,就像是日落後的傍晚。
這是幾個月以來,小東第一次在夜晚見到光亮,他慶幸自己今天去了一趟西山。
他決定,明天要帶一隻自己編制的柳條筐子,把西山上的松香多弄一些回來,最重要的,是要多弄一些松明,因為天天晚上都需要照明,黑暗的夜晚,是孤寂的煎熬。
有了松明的亮光,小東的心情非常的好,他嘴裡難得地哼着一段歡快的、不大熟練的二人轉調子,心裡美滋滋的。
因為夜晚松明的光亮,小東高興了好幾個晚上。
東北的夏天,就像是矮人的脖子,特别的短。
幾場淋漓的細雨之後,仿佛瞬間就軀走了夏日的熱浪,随後,從西伯利亞刮來的北風,就蕭瑟地吹過山巒,吹過平原,吹過江河。
除去那一些耐寒的針葉林,剩下的那些一年生植物,葉子就微微的黃了,然後是漸漸的枯黃,最後就無聲無息地飄落在山間和荒野。
他還是每天采摘山貨,然後進行晾曬,有時候,一出去就是大半天。
一個冬天,需要很多的食物,現在不做好準備,如果到了冬天,天寒地凍的,大雪封山了,一切都掩蓋和凍結了,要想再外出找尋吃的東西,難度非常的大,簡直就是不可能。
到了那個時候,他就隻能天天呆在馬架子裡,盡可能地不要出門,還要盡量地保暖,否則,因為沒有棉被蓋,寒冷異常,會凍死人的。
晚秋時分,是山裡沉甸甸的季節,幾乎所有的山貨都成熟了,小東每天都要到林子中去。
前後左右都是山林,山珍野果,比比皆是,甚至就匍匐在腳下,到處飄灑着成熟的芳香。
在金黃的季節裡,山間林中,鮮嫩的蘑菇,飽滿的榛子,高挂的松果,還有山核桃,山地瓜,山胡蘿蔔,讓小東應接不暇。
野葡萄,一串一串的,就匍匐在野草從中,纖細的葉片,幾乎看不見,提起來,就是一串串鼓漲的葡萄,紫黑紫黑的,透着光亮,稀甜稀甜的,還有一點酸。
山間林中的野大豆,纏繞在灌木、茅草和其它植物上,随風搖動着細小金黃的豆葉,成熟的串串豆夾,在風中發出“嘩啦、嘩啦”的聲響。
野大豆總算是糧食了,小東認得,那莢果略微的彎曲,豆粒是黑色的。
就是不多,而且果實也太小。
小東也不嫌,他用了好幾天時間,收集了一大垛,堆在馬架子邊的空地上,晾曬。
這是珍貴的糧食,是在山裡能夠收獲的唯一的糧食。
幾天的晾曬以後,小東開始收集散落在地上的野大豆,半天時間,他竟然拾了有多半簸箕,得有好幾斤。
因為現實生活的需要,小東已經學會了用長長的茅草編制草袋,還可以用纖細的藤條、柳條編制筐子。
盛東西沒有問題,都很結實,也可以用來攜帶東西,或者盛裝采摘的山貨。
他已經形成習慣,晚上借着昏暗的松明燈,進行編制,白天就進行采摘。
經過一個多月的忙活,他已經在馬架子裡間的空地上,堆積了二十多個筐子和草袋子,分門别類地裝着一筐筐、一袋袋的松果,榛子,山核桃,山地瓜,還有早先采摘的已經晾幹的蕨菜和好幾種幹蘑菇。
整個冬天,是不用發愁了,積存的食物,完全可以吃到明年開春。
馬架子的裡間,就是一個食物的儲藏室,吃的東西已經準備的差不多了。
為了避免在嚴寒的冬季沒有熱的食物,小東甚至還在馬架子靠近大門的地方,壘了一個小小竈台,準備了一大垛子的柴火,老高老高的,都碼到屋頂了。
他記得曾經過去的冬天,沒有熱的食物是不行的,那會感覺更加的寒冷,而且吃到肚子裡也不舒服。
還有取暖問題,也需要很多的柴火,在趙家堡子的時候,年年都是如此。
他又用了七八天的時間,去折了一大堆灌木的枝條,放在馬架子的外面,中午的陽光暴曬後,就會逐漸地幹枯,冬天就可以用來燒火了。
這一年的冬天來得特别的早,小東剛剛把一切收拾好了,北方的一陣冷風襲來,天上就飄起了稀落的雪花,寒流來了。
小東知道,這是松明,是浸了多年松油的木頭。
松明是照明的好材料,可以久久地燃燒,在趙家堡子的時候,他就弄過。
他想,應該帶一些回去,當做柴火,不但特别的耐燒,而且可以當做油燈,以打發夜晚漆黑漫長的時光。
想到這裡,他便找了一塊山石,在另一塊山石上使勁的敲打,打出鋒利的石片,然後将松明劈成細條,一塊一塊地割下來。
幹着幹着,他情不自禁地笑了起來。
對,多拿一些回去,以後的晚上,就可以用松明照亮,馬架子裡,就再也不用黑乎乎的暈頭轉向了。
凝結的松香也非常多,不規則地流淌凝固在松樹曾經破損的樹皮上,他一塊一塊的都掰了下來,準備都帶回去。
最後,弄的有些實在太多了,因為沒有籃子,帶不走,他就把松香堆放在松樹根下,準備過一天再來,專門割取更多的松明,然後與松香一同帶走。
忙活了一天,回到馬架子,天已經快黑了。
他趕緊吃了一些東西,然後在馬架子裡搜尋着,他期望可以找到一片破碗茬子,有一定弧度的那種,可以盛松香的粉末。
果然找到了一塊破碎的碗茬,然後,他又拿出了火石和火刀,撕了一縷棉絮,打出火來,點燃。
他又把松明用石塊碾壓了一下,撕成細細的小條,點着,然後擠在碗茬和一個小石塊的縫隙處,黃黃的火苗,冒着細細的黑煙,屋子裡便亮堂起來,一晃一晃的,就像是日落後的傍晚。
這是幾個月以來,小東第一次在夜晚見到光亮,他慶幸自己今天去了一趟西山。
他決定,明天要帶一隻自己編制的柳條筐子,把西山上的松香多弄一些回來,最重要的,是要多弄一些松明,因為天天晚上都需要照明,黑暗的夜晚,是孤寂的煎熬。
有了松明的亮光,小東的心情非常的好,他嘴裡難得地哼着一段歡快的、不大熟練的二人轉調子,心裡美滋滋的。
因為夜晚松明的光亮,小東高興了好幾個晚上。
東北的夏天,就像是矮人的脖子,特别的短。
幾場淋漓的細雨之後,仿佛瞬間就軀走了夏日的熱浪,随後,從西伯利亞刮來的北風,就蕭瑟地吹過山巒,吹過平原,吹過江河。
除去那一些耐寒的針葉林,剩下的那些一年生植物,葉子就微微的黃了,然後是漸漸的枯黃,最後就無聲無息地飄落在山間和荒野。
他還是每天采摘山貨,然後進行晾曬,有時候,一出去就是大半天。
一個冬天,需要很多的食物,現在不做好準備,如果到了冬天,天寒地凍的,大雪封山了,一切都掩蓋和凍結了,要想再外出找尋吃的東西,難度非常的大,簡直就是不可能。
到了那個時候,他就隻能天天呆在馬架子裡,盡可能地不要出門,還要盡量地保暖,否則,因為沒有棉被蓋,寒冷異常,會凍死人的。
晚秋時分,是山裡沉甸甸的季節,幾乎所有的山貨都成熟了,小東每天都要到林子中去。
前後左右都是山林,山珍野果,比比皆是,甚至就匍匐在腳下,到處飄灑着成熟的芳香。
在金黃的季節裡,山間林中,鮮嫩的蘑菇,飽滿的榛子,高挂的松果,還有山核桃,山地瓜,山胡蘿蔔,讓小東應接不暇。
野葡萄,一串一串的,就匍匐在野草從中,纖細的葉片,幾乎看不見,提起來,就是一串串鼓漲的葡萄,紫黑紫黑的,透着光亮,稀甜稀甜的,還有一點酸。
山間林中的野大豆,纏繞在灌木、茅草和其它植物上,随風搖動着細小金黃的豆葉,成熟的串串豆夾,在風中發出“嘩啦、嘩啦”的聲響。
野大豆總算是糧食了,小東認得,那莢果略微的彎曲,豆粒是黑色的。
就是不多,而且果實也太小。
小東也不嫌,他用了好幾天時間,收集了一大垛,堆在馬架子邊的空地上,晾曬。
這是珍貴的糧食,是在山裡能夠收獲的唯一的糧食。
幾天的晾曬以後,小東開始收集散落在地上的野大豆,半天時間,他竟然拾了有多半簸箕,得有好幾斤。
因為現實生活的需要,小東已經學會了用長長的茅草編制草袋,還可以用纖細的藤條、柳條編制筐子。
盛東西沒有問題,都很結實,也可以用來攜帶東西,或者盛裝采摘的山貨。
他已經形成習慣,晚上借着昏暗的松明燈,進行編制,白天就進行采摘。
經過一個多月的忙活,他已經在馬架子裡間的空地上,堆積了二十多個筐子和草袋子,分門别類地裝着一筐筐、一袋袋的松果,榛子,山核桃,山地瓜,還有早先采摘的已經晾幹的蕨菜和好幾種幹蘑菇。
整個冬天,是不用發愁了,積存的食物,完全可以吃到明年開春。
馬架子的裡間,就是一個食物的儲藏室,吃的東西已經準備的差不多了。
為了避免在嚴寒的冬季沒有熱的食物,小東甚至還在馬架子靠近大門的地方,壘了一個小小竈台,準備了一大垛子的柴火,老高老高的,都碼到屋頂了。
他記得曾經過去的冬天,沒有熱的食物是不行的,那會感覺更加的寒冷,而且吃到肚子裡也不舒服。
還有取暖問題,也需要很多的柴火,在趙家堡子的時候,年年都是如此。
他又用了七八天的時間,去折了一大堆灌木的枝條,放在馬架子的外面,中午的陽光暴曬後,就會逐漸地幹枯,冬天就可以用來燒火了。
這一年的冬天來得特别的早,小東剛剛把一切收拾好了,北方的一陣冷風襲來,天上就飄起了稀落的雪花,寒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