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山林遺生
關燈
小
中
大
子裡睡覺,特别的舒服,不冷不熱的。
隻是夏天的雨季,特别的讓人厭煩,馬架子長久沒有人居住和修繕,好多地方漏雨。
如果是大雨,馬架子裡就有幾處地方漏得特别厲害,嘩嘩的,弄得屋裡老濕。
如果是小雨,馬架子裡就一個勁地“滴滴哒哒”,外面不下了,裡面還在下。
小東開始嘗試着自己修理馬架子。
他用一些茅草,和着稀泥,在可能漏雨的屋脊處,抹得厚厚的,再壓上了一些茅草。
還真的管事,再下雨的時候,屋裡面竟然不漏了。
他又拾掇了一下房門,因為是柴扉,空隙太大,山間、荒野上的蚊蟲和小咬,密密麻麻,在馬架子的房門裡外來去自如,咬得他睡不着覺,渾身是包。
他用細木和茅草,一根根地塞進房門的縫隙中,然後捆紮結實,基本做到密不透風。
還真行,白天敞開房門,用一把茅草,在屋裡點燃,将蚊蟲驅趕出來,然後關緊房門,到了晚上,馬架子裡就沒有了蚊蟲,總算可以睡一個安穩覺了。
修理好了馬架子,就要準備吃的。
沒有吃的食物,有什麼東西也沒有用,他必須采摘儲存足夠的食物。
這個季節,幹果還沒有成熟,但是有野菜,有漿果,有蘑菇。
一大早,他就上山,進到旁邊的林子裡,去尋找可以吃的東西。
他最喜歡吃的一種野果叫小菇娘,在趙家堡子的東山上也有。
剝開枯紅色燈籠般的外皮,就露出一顆橘黃色的果實,清甜無比。
夏天還是蘑菇生長的季節,在這大山深處,在茂密的樹林中,溫度适宜,濕度很大,野生蘑菇就會在山間林中大量地發生,平菇,紅菇,黃蘑,還有元蘑。
采摘以後,運到馬架子前的空地上,或者就晾在馬架子上面,讓酷熱的太陽曬着,為了避免發黴,還要經常的翻動。
野菜是最多的,漫山遍野,到處都是。
他認識蕨菜,還有猴腿菜,就生長在針闊混交的林中,或者灌木叢裡,還有山溝河邊的灘地上。
大葉芹也非常好吃,雜木林下、溝谷的濕地上均有。
還有山蒜、婆婆丁和野韭菜,隻要勤快,舍得下功夫,半天就可以采摘一大抱。
但是,采摘野菜,每天夠吃的就行,最多吃個兩三天。
因為難以晾曬,沒法儲存。
唯一遺憾的,就是沒有糧食,原先找到的那一點發黴的高粱,沒幾天就吃沒了。
下邊的山溝是一條曲折的溪流,從大山深處的東北方向潺潺地流來,河水清澈,有魚,隻是個頭不大。
兩岸多年風化崩落的岩石,橫七豎八地堆積在河中,一些灌木,茅草,還有水草,異常的旺盛。
初夏的時候,因為河水不多,就是一條小溪,河水平緩,波瀾不驚。
那是一種碧綠的顔色,完全地透明。
雨季到了,澎湃洶湧的河水,泛着浪花和泡沫,遄急地向下流去,急流的撞擊,飛濺出白色的浪花。
那峽谷,因為千百年河水的沖擊,河岸,是不規則的,全是裸露的石頭,在山上郁郁蔥蔥的高大松樹、柏樹和其它樹木的掩映下,白浪滔滔,綠樹茵茵。
每天都需要喝水。
剛來到這裡的時候,有一次,小東抱着陶罐偶爾到山溝裡打水,順便采摘一點水邊的河芹和其它野菜,他突然發現,河中有遊動的小魚。
那小魚,有着黑色的背影,一群一群的,激靈無比,在河水裡遊來遊去。
随着季節的推進,山間肥沃的土質,還有殘枝敗葉,紛紛地流進山溝,那溝中的水裡,便富含了養分,魚們便茁壯成長起來。
到了秋季,那魚,就有了一紮多長,遊動的速度也特别的快起來,而且喜歡逆水而行,即便是遇到溝中很高的岩壩,尾巴一甩,也可以跳上去,然後隐沒在深水裡,看不見了。
小東也學會了捕魚,捕魚需要下功夫。
溪水淺的時候,挽起褲腿角,進到溪水裡,用兩隻手,向着水中的魚,一摸就行了。
雨水富集了以後,溪流就激了,也大了,那魚兒,遊動的速度也快了,用手就難以逮住。
小東發明了一種工具,用細細的柳樹枝子,而且必須是已經枯幹的,在纖細的頭部,用手麻利地折斷,然後繼續修剪,那枝頭,就成了尖尖的矛狀。
然後來到溝下,發現水中靜止不動的魚,慢慢地走向前去,瞄準魚兒,快速地一插,那魚就被尖尖的木矛刺中了。
做魚吃更是費勁,雖然如此,小東還是願意捕魚,即便是隻有五六條,即便是很小的一條,也是珍貴的蛋白來源。
在溪水裡把插到的魚洗剝幹淨以後,回到馬架子裡,小東便把那隻提水的陶罐拿出來,擱在用三塊碎石支好的架子上,裡面放上一些水,然後再從破棉襖裡撕出一些棉絮,當做火絨,用那塊殘缺的火石和火刀,打出火星,小心地點燃,再續上一些碎柴火。
不一會,那陶罐裡的水就燒開了,魚也就熟了。
那魚,在空氣中飄着鮮香,美味極了,陶罐裡也漂着一層黃色的油花。
如果多煮一會,連魚刺都可以吃掉,特别解饞。
一切問題解決了以後,最大的問題是孤獨。
因為沒有人可以說話,就一個人孤獨地朝朝暮暮,悶得慌,讓人感覺發瘋。
白天還好,為了活命,為了生存,他四處找尋吃的,采摘野菜和蘑菇,下河插魚,收集一些可以使用的茅草,還有柴火,一方面勞動和采集,一方面打發孤獨的日子。
而到了晚上,當太陽在西面的山巒和茂密的樹林上漸漸地落下,馬架子前面的那一小塊空地,就籠罩在一片沉沉的暮色之中。
而馬架子裡,因為低矮,沒有光亮,就已經伸手不見五指了。
到了這個時候,小東就得趕緊吃飯,即便是胡亂地生吃
隻是夏天的雨季,特别的讓人厭煩,馬架子長久沒有人居住和修繕,好多地方漏雨。
如果是大雨,馬架子裡就有幾處地方漏得特别厲害,嘩嘩的,弄得屋裡老濕。
如果是小雨,馬架子裡就一個勁地“滴滴哒哒”,外面不下了,裡面還在下。
小東開始嘗試着自己修理馬架子。
他用一些茅草,和着稀泥,在可能漏雨的屋脊處,抹得厚厚的,再壓上了一些茅草。
還真的管事,再下雨的時候,屋裡面竟然不漏了。
他又拾掇了一下房門,因為是柴扉,空隙太大,山間、荒野上的蚊蟲和小咬,密密麻麻,在馬架子的房門裡外來去自如,咬得他睡不着覺,渾身是包。
他用細木和茅草,一根根地塞進房門的縫隙中,然後捆紮結實,基本做到密不透風。
還真行,白天敞開房門,用一把茅草,在屋裡點燃,将蚊蟲驅趕出來,然後關緊房門,到了晚上,馬架子裡就沒有了蚊蟲,總算可以睡一個安穩覺了。
修理好了馬架子,就要準備吃的。
沒有吃的食物,有什麼東西也沒有用,他必須采摘儲存足夠的食物。
這個季節,幹果還沒有成熟,但是有野菜,有漿果,有蘑菇。
一大早,他就上山,進到旁邊的林子裡,去尋找可以吃的東西。
他最喜歡吃的一種野果叫小菇娘,在趙家堡子的東山上也有。
剝開枯紅色燈籠般的外皮,就露出一顆橘黃色的果實,清甜無比。
夏天還是蘑菇生長的季節,在這大山深處,在茂密的樹林中,溫度适宜,濕度很大,野生蘑菇就會在山間林中大量地發生,平菇,紅菇,黃蘑,還有元蘑。
采摘以後,運到馬架子前的空地上,或者就晾在馬架子上面,讓酷熱的太陽曬着,為了避免發黴,還要經常的翻動。
野菜是最多的,漫山遍野,到處都是。
他認識蕨菜,還有猴腿菜,就生長在針闊混交的林中,或者灌木叢裡,還有山溝河邊的灘地上。
大葉芹也非常好吃,雜木林下、溝谷的濕地上均有。
還有山蒜、婆婆丁和野韭菜,隻要勤快,舍得下功夫,半天就可以采摘一大抱。
但是,采摘野菜,每天夠吃的就行,最多吃個兩三天。
因為難以晾曬,沒法儲存。
唯一遺憾的,就是沒有糧食,原先找到的那一點發黴的高粱,沒幾天就吃沒了。
下邊的山溝是一條曲折的溪流,從大山深處的東北方向潺潺地流來,河水清澈,有魚,隻是個頭不大。
兩岸多年風化崩落的岩石,橫七豎八地堆積在河中,一些灌木,茅草,還有水草,異常的旺盛。
初夏的時候,因為河水不多,就是一條小溪,河水平緩,波瀾不驚。
那是一種碧綠的顔色,完全地透明。
雨季到了,澎湃洶湧的河水,泛着浪花和泡沫,遄急地向下流去,急流的撞擊,飛濺出白色的浪花。
那峽谷,因為千百年河水的沖擊,河岸,是不規則的,全是裸露的石頭,在山上郁郁蔥蔥的高大松樹、柏樹和其它樹木的掩映下,白浪滔滔,綠樹茵茵。
每天都需要喝水。
剛來到這裡的時候,有一次,小東抱着陶罐偶爾到山溝裡打水,順便采摘一點水邊的河芹和其它野菜,他突然發現,河中有遊動的小魚。
那小魚,有着黑色的背影,一群一群的,激靈無比,在河水裡遊來遊去。
随着季節的推進,山間肥沃的土質,還有殘枝敗葉,紛紛地流進山溝,那溝中的水裡,便富含了養分,魚們便茁壯成長起來。
到了秋季,那魚,就有了一紮多長,遊動的速度也特别的快起來,而且喜歡逆水而行,即便是遇到溝中很高的岩壩,尾巴一甩,也可以跳上去,然後隐沒在深水裡,看不見了。
小東也學會了捕魚,捕魚需要下功夫。
溪水淺的時候,挽起褲腿角,進到溪水裡,用兩隻手,向着水中的魚,一摸就行了。
雨水富集了以後,溪流就激了,也大了,那魚兒,遊動的速度也快了,用手就難以逮住。
小東發明了一種工具,用細細的柳樹枝子,而且必須是已經枯幹的,在纖細的頭部,用手麻利地折斷,然後繼續修剪,那枝頭,就成了尖尖的矛狀。
然後來到溝下,發現水中靜止不動的魚,慢慢地走向前去,瞄準魚兒,快速地一插,那魚就被尖尖的木矛刺中了。
做魚吃更是費勁,雖然如此,小東還是願意捕魚,即便是隻有五六條,即便是很小的一條,也是珍貴的蛋白來源。
在溪水裡把插到的魚洗剝幹淨以後,回到馬架子裡,小東便把那隻提水的陶罐拿出來,擱在用三塊碎石支好的架子上,裡面放上一些水,然後再從破棉襖裡撕出一些棉絮,當做火絨,用那塊殘缺的火石和火刀,打出火星,小心地點燃,再續上一些碎柴火。
不一會,那陶罐裡的水就燒開了,魚也就熟了。
那魚,在空氣中飄着鮮香,美味極了,陶罐裡也漂着一層黃色的油花。
如果多煮一會,連魚刺都可以吃掉,特别解饞。
一切問題解決了以後,最大的問題是孤獨。
因為沒有人可以說話,就一個人孤獨地朝朝暮暮,悶得慌,讓人感覺發瘋。
白天還好,為了活命,為了生存,他四處找尋吃的,采摘野菜和蘑菇,下河插魚,收集一些可以使用的茅草,還有柴火,一方面勞動和采集,一方面打發孤獨的日子。
而到了晚上,當太陽在西面的山巒和茂密的樹林上漸漸地落下,馬架子前面的那一小塊空地,就籠罩在一片沉沉的暮色之中。
而馬架子裡,因為低矮,沒有光亮,就已經伸手不見五指了。
到了這個時候,小東就得趕緊吃飯,即便是胡亂地生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