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父子蒙難

關燈
經到了鞍山的千山地界,在鞍山的東南方向。

    千山離鞍山不遠,有幾十華裡的路程,老張曾經聽說過這個地方。

    他想,這裡是山區,地理險峻,交通不便,應該已經比較安全。

    二十來天的逃難,老張幾乎沒有吃過一次像樣的飽飯,人瘦得不成樣子,滿臉的污垢,他已經沒有力量再往前走了。

     畔山的小鎮,是一個山間的窪地,樸實秀麗,四周全是大山,民房憧憧,炊煙袅袅,名字叫畢家屯,離着安東的趙家堡子,得有八九百華裡。

    因為人員密集,城市繁華,商賈雲集,仿佛是一片淨土,人們生活安詳,路上的行人,看不到一絲恐慌的情緒。

     饑渴難耐,老張見到了一處臨街的大院,黑磚到頂,漆黑的大門特别顯眼。

    他想,這應該是一戶富裕人家。

    他走向前去,吃力地搖了搖大門上的銅環,希求好心的主人,能夠給一口飯吃,而且他也非常的渴。

     聽到敲門的聲音,“吱呀”一聲,大門開了,走出來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太太,六十多歲的年紀。

    她見是一位破衣爛衫的乞讨者,和藹可親地問道:“先生,你有什麼事?” “大娘,我是逃難來的,請給一口飯吃吧。

    ” 這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微胖,穿戴幹淨,頭發整齊地盤在腦後。

    一個時期以來,她已經多次遇見這樣的情況:“安東來的,還是金洲來的?可惡的日本人和老毛子!進來吧。

    ” 老張感恩戴德,知道遇見了好人,道:“我是安東來的。

    那邊的日本人和老毛子打得可厲害了,許多人都跑了。

    ” 聽到門口有對話的聲音,從大門裡又走出來一位老者,一看到蓬頭垢面的老張,明白了是怎麼回事,招呼道:“請進。

    ”然後又回過頭去對老伴說:“雅娟,去給這位先生弄點吃的。

    ” 這是一位微胖的男人,是老太太雅娟的丈夫,滿臉紅潤,戴着一頂黑色絲質的瓜殼帽,中等身材,穿着一襲灰色的長衫,文質彬彬,他姓曲,大名曲韶華。

     老張進到院子内,慈祥的老太太趕緊搬來了一隻方凳,讓他坐下,然後又去到廂房,用盤子端來了三個白色的饅頭,還有一碟鹹菜,一碗熱水。

    老張眼睛裡充滿着饑餓,一下子就抓住了那三個饅頭,也沒說一句謝謝,就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他已經好多天沒有正兒八經吃過東西了,因為吃的太急,噎得他幾乎喘不過氣來。

     “不要急,不要急,慢慢吃,還有。

    “曲先生說着,給老張遞過那一碗仍舊冒着熱氣的開水。

     曲先生是一位鄉紳,大名曲韶華,曾經考中過秀才,是這小鎮上的一位體面人士。

    他的家境殷實,開着一間店鋪,就是大院臨街的門面。

    店鋪主要經營的是日用百貨,還有售賣山貨之類。

    曲先生雖是和善之人,可惜命中無子,六十多歲了,沒有一男半女。

    尤其是家中的老婦人,天天吃齋念佛,慈眉善目的,一副菩薩心腸,街坊鄰居,多有贊譽。

     老張吃了饅頭,喝了熱水,心裡熱乎乎的,充滿了對曲先生夫婦的感激。

    他心中一動,突然“撲通”一聲,給曲先生夫婦跪了下來,滿含熱淚地說:“恩人,謝謝救命之恩,謝謝救命之恩。

    我是一個無家可歸的人,為了躲避日本鬼子,從安東跑到這兒。

    俺和兒子失散了,俺的村莊趙家堡子也被日本人占領了,俺沒有親戚,沒有地方可去。

    請先生發發善心,收留俺吧。

    俺什麼都能幹。

    ” 逃難出來二十多天,凄慘坎坷的遭遇,還有心理的煎熬,已經使老張沒有了繼續走下去的勇氣。

    他見曲先生夫妻是良善之人,家道也好,而這小鎮,也已經遠離了遼東那兵禍之地,他突然萌生了要為曲先生打工的想法,以暫時解決吃飯和睡覺問題,不至于病餓而死。

     老張突如其來的舉動,讓曲先生顯出為難之色。

    但是,旁邊善良的曲夫人見不得這般情況,沒等先生開口說話,便滿口答應了下來,連忙說:“行、行、行。

    你就到前面門頭上幫忙吧,我家也不缺你一口吃的。

    ” 曲先生心中思量着,打量着老張。

    他見老張也像是個忠厚、本分之人,一臉的誠實,很是同情他的遭遇,便答應了老張的請求,說:“好吧,那就留下吧。

    在門頭的櫃台上打打下手,收收貨物。

    東廂房有炕。

    ”他又回頭對着自己的妻子說,“雅娟,去給這位先生弄點熱水,洗洗臉。

    一塊兒找一些被褥出來,把東廂房收拾一下。

    ” “嗯呐。

    ”曲夫人連忙點頭。

     見到曲先生和曲夫人是如此慈悲之人,老張向曲先生和曲夫人連連地鞠着躬,感動得說不出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