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小試

關燈
少數為原發性吸入性肺鼠疫。

     主要症狀有:咳痰為膿血痰、泡沫血痰或鮮紅色痰;胸痛、咯血。

    呼吸急促,并迅速呈現呼吸困難和發绀,可有嘔吐、腹瀉、肝脾腫大及出血表現。

     體征與病情嚴重程度不一緻為本病之特征,如搶救不及時,可出現意識障礙,多死于休克及呼吸衰竭。

    多于2-3日内,因心力衰竭,出血而死亡。

    因病死後全身皮膚呈黑紫色,故有“黑色病”之稱。

     陸玉成一時間陷入了緊張思索。

    他突然想起前世閱讀史書時看到一段記載,曾引起他特别的興趣,自己曾作過專門考證,對貞觀元年發生的一件大事得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

     馮盎,字明遠,高州良德(今廣東高州)人,原本是十六國時期北燕君主馮弘的後裔。

    馮盎具有卓越的政治和軍事才能,隋末起兵占領了嶺南一帶,由于他治理有方,嶺南局勢穩定,社會安甯。

     武德五年七月十八日,馮盎接受唐朝将領李靖的檄文,率領部屬歸順唐朝。

    唐高祖李淵在馮盎的轄地設置高、羅、春、白、崖、儋、林、振八州,任命馮盎為上柱國、高州總管,封吳國公,不久改封越國公。

    任命馮盎之子馮智戴為春州刺史、馮智彧為東合州刺史。

    不久,唐高祖再改封馮盎為耿國公。

     貞觀元年,馮盎與談殿等人互相争鬥,很久沒有入朝。

    各地方州府前後十幾次奏稱馮盎謀反,唐太宗李世民命令右武衛将軍蔺暮等人征發江、嶺數十州兵馬大舉讨伐。

    大臣魏徵勸谏說:“中原剛剛平定,嶺南路途遙遠、地勢險惡,有瘴氣瘟疫,不可以駐紮大部隊。

    而且馮盎反叛的情狀還沒有形成,不宜興師動衆。

    ”唐太宗說:“上告馮盎謀反者絡繹不絕,怎麼能說反叛的情狀還沒有形成呢?”魏徵答道:“馮盎如果反叛,必然分兵幾路占據險要之地,攻掠鄰近州縣。

    現在告發他謀反已有幾年,而馮氏兵馬還沒出境,這明顯沒有反叛的迹象。

    各州府既然懷疑馮氏謀反,陛下而不派使臣前往安撫,馮氏怕死,所以不敢來朝廷。

    如果陛下派使臣向他示以誠意,馮氏欣喜能免于禍患,這樣可以不必勞動軍隊而使他順從。

    ”唐太宗于是下令收兵。

     同年十月初六日,唐太宗派散騎常侍韋叔諧(一作員外散騎侍郎李公掩)持旌節往嶺南慰問馮盎,馮盎則讓他的兒子馮智戴随着使臣返回朝廷。

    唐太宗說:“魏徵讓我派遣一個使者,嶺南就得以安定,勝過十萬大軍的作用。

    不能不加賞。

    ”賜給魏徵絹帛五百匹。

     馮盎是唐朝時期我國著名的軍事家,在我國的盛唐時期能夠脫穎而出的軍事家,可想而知他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是多麼傑出,可以代表那個時候世界上最先進的軍事謀略與能力了。

     貞觀元年唐太宗未與馮盎開戰,可謂國之大幸,避免了一次不可估量的損失.究其原因,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舊唐書》和《資治通鑒》中均未提及,隻在《新唐書》中稍露端倪。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列傳第三十五》中記載了魏征勸谏唐太宗時一句話:“天下初定,創夷未複,大兵之餘,疫疠方作。

    ” 何為疫疠?陸玉成是學中醫的,知道在中醫典籍裡疫疠就是指具有傳染或流行特征而且傷亡較嚴重的一類疾病。

    具有傳播迅速、傳染性強、病情嚴重、緻病死亡率高的特點。

    與現代傳染病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感染人體後産生的傳染性疾病是一緻的,包括流感、霍亂、天花、鼠疫等。

    當時天下征戰不休,衛生條件極差,所以貞觀元年爆發了大疫。

    以當時的醫療條件,對治療疫疠是沒有什麼有效辦法的。

    如果大軍遭受疫疠侵襲,又懸軍深入嶺南瘴疠之地,結果可想而知,這使得唐太宗與其謀臣将領們不得不三思而行。

     想到這裡,陸玉成頓時心生警兆,今年正是貞觀元年,眼前所見的難道就是那場大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