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浮華(四)
關燈
小
中
大
如果石瓒和殷秋兩個在探聽敵情方面再多下一點兒功夫的話,他們絕對不會輕易地選擇出關野戰。
李世民所部飛虎軍的确隻有三千人,人數不及虎牢關援軍的十分之一。
但這三千人,卻是李世民花費數年時間,參照塞上虎贲的模式辛苦打造出來,與窦家軍那種發一匹馬就算騎兵的模式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想當年,李淵奉命坐鎮隴西。
被突厥人日日騷擾。
而朝廷的精力主要放在遼東方向,根本無暇西顧。
作為大隋皇帝的重點防範對象,李淵不敢大舉招募鄉勇,保家衛國。
不得己,隻好命令李世民、長孫無忌二人于被突厥人逼迫得無家可歸的塞上流民當中,征募願意報仇者。
經過精挑細選,李世民和長孫無忌二人選出來的戰士不足五千。
卻個個懷着深仇大恨,悍不畏死。
李世民在荒漠綠洲中将他們訓練了一個冬天,然後換上突厥部落的裝束,殺入草原,以血還血。
這支部隊手段狠辣,來去如風,很快就令塞上諸胡談之色變。
而這些習慣于劫掠的胡人卻一直以為,打劫他們的是突厥某個特勤麾下的私兵,有冤無處申,有苦不敢訴,隻得打落牙齒往肚子裡吞。
所有劫掠來的财富,李世民分文不上繳家族。
全部換了铠甲、兵器,重新投入到隊伍建設當中。
為了給家族增添一支在亂世中自保的力量,李淵也是大把大把,不停地朝這隻部隊中撒錢。
憑借着充裕的資金和日日不斷的實戰演練,一個春天下來,這支隊伍便脫胎換骨。
參照古人“虎豹騎,“白耳兵”的舊例,李世民将自己的隊伍命名為“飛虎軍”。
當飛虎軍初具規模後,便不滿足于襲擊那些四處遊牧的小部落,而是開始把突厥人的劫掠隊當做主要針對目标。
由于“飛虎軍”也身穿黑衣,頭戴皮帽,外觀跟突厥狼騎毫無分别。
每每與出來“打草谷”的突厥狼騎遭遇,都被對方當做為自己人。
對于這些江湖同行,李世民采取“大則避之,小則擊之”的原則,每次出手,務求必中,并且戰後從不留活口。
吃了虧的突厥人不清楚自己是被李淵敲了悶棍,還以為是同族勢力強大的部落下手相殘,哭喊着求始必可汗主持公道。
接到下屬部落的投訴,始必可汗也無可奈何。
所謂大突厥國,向來就是若幹部落的松散聯盟。
部落之間奉行狼群規則,強者為尊,弱者毀滅,互相之間的攻殺幾乎每日不斷。
即便是阿史那家族的衆位兄弟,彼此間下黑手,使絆子的事情都沒停歇過,隻要做完後吃幹抹淨,誰也說不出個道道來。
衆部落無奈,隻好盡量不靠近大隋邊界。
但依舊免不了時時被襲擾,牛羊、馬匹損失無算。
直到李淵被調往河東,隴右諸胡的災難才算結束。
可李淵卻不敢讓自己辛苦的利刃藏在家裡生鏽,理順河東官場後,立即将飛虎軍派出去,拿盤踞在鄉野間的土匪流寇磨刀。
也就是前後半年光景,盤踞在上黨、太原、附近的流寇土匪就被清理了個一幹二淨。
就連張金稱麾下的肱骨王麻子,也被李世民抓住砍了腦袋。
随後又經過兩次長城之戰,飛虎軍被磨砺得愈發精銳。
可以說,放眼天下,除了虎贲鐵騎、博陵輕甲之外,已經沒有第三支騎兵,野戰能與飛虎軍抗衡。
即便面對前兩者,李世民心裡也不甚服氣。
在他看來,虎贲鐵騎已經步入暮年,從主帥到士卒都早已不複當年之勇。
而李仲堅麾下的博陵輕甲,由于其主帥的目光短淺,最近五年裡就沒休整過。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跟不同的敵人而戰,從塞外打到河南,從河南又打到塞外,即便是精鋼鍛造,也磨得脆弱不堪了。
唯獨飛虎軍,主帥跟将士一樣年青,一樣豪氣幹雲。
随着秦叔寶、尉遲敬德、程知節、羅士信這批絕世勇将的加入,這支隊伍注定要散發出奪目的光芒。
之所以不像前兩支隊伍那樣被人矚目,是因為其以往的戰績都被可以隐藏起來,無法公示于人而已。
但這次,飛虎軍已經不需要繼續韬光養晦了,石瓒和殷秋所部窦家前鋒,将成為替飛虎軍揚名的第一塊踏腳石。
石瓒和殷秋二人不知道對方心裡的如意算盤,恨不得立即将李世民斬于馬下。
對方也許設下了圈套,可三千士卒,即便設了圈套的話,能拿三萬大軍奈何呢?一人射出一箭,可以将他們全部射成刺猬。
一人沖上去砍一刀,就可以将他們砍成十段。
武藝精熟的好漢石瓒見過不少,李世民及其身邊幾名将領剛才也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三千士卒,個個都能一一當十,那就有點太誇張了吧?即便是當年的瓦崗軍,也不敢吹這麼大的牛啊! 接下來的戰鬥基
李世民所部飛虎軍的确隻有三千人,人數不及虎牢關援軍的十分之一。
但這三千人,卻是李世民花費數年時間,參照塞上虎贲的模式辛苦打造出來,與窦家軍那種發一匹馬就算騎兵的模式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想當年,李淵奉命坐鎮隴西。
被突厥人日日騷擾。
而朝廷的精力主要放在遼東方向,根本無暇西顧。
作為大隋皇帝的重點防範對象,李淵不敢大舉招募鄉勇,保家衛國。
不得己,隻好命令李世民、長孫無忌二人于被突厥人逼迫得無家可歸的塞上流民當中,征募願意報仇者。
經過精挑細選,李世民和長孫無忌二人選出來的戰士不足五千。
卻個個懷着深仇大恨,悍不畏死。
李世民在荒漠綠洲中将他們訓練了一個冬天,然後換上突厥部落的裝束,殺入草原,以血還血。
這支部隊手段狠辣,來去如風,很快就令塞上諸胡談之色變。
而這些習慣于劫掠的胡人卻一直以為,打劫他們的是突厥某個特勤麾下的私兵,有冤無處申,有苦不敢訴,隻得打落牙齒往肚子裡吞。
所有劫掠來的财富,李世民分文不上繳家族。
全部換了铠甲、兵器,重新投入到隊伍建設當中。
為了給家族增添一支在亂世中自保的力量,李淵也是大把大把,不停地朝這隻部隊中撒錢。
憑借着充裕的資金和日日不斷的實戰演練,一個春天下來,這支隊伍便脫胎換骨。
參照古人“虎豹騎,“白耳兵”的舊例,李世民将自己的隊伍命名為“飛虎軍”。
當飛虎軍初具規模後,便不滿足于襲擊那些四處遊牧的小部落,而是開始把突厥人的劫掠隊當做主要針對目标。
由于“飛虎軍”也身穿黑衣,頭戴皮帽,外觀跟突厥狼騎毫無分别。
每每與出來“打草谷”的突厥狼騎遭遇,都被對方當做為自己人。
對于這些江湖同行,李世民采取“大則避之,小則擊之”的原則,每次出手,務求必中,并且戰後從不留活口。
吃了虧的突厥人不清楚自己是被李淵敲了悶棍,還以為是同族勢力強大的部落下手相殘,哭喊着求始必可汗主持公道。
接到下屬部落的投訴,始必可汗也無可奈何。
所謂大突厥國,向來就是若幹部落的松散聯盟。
部落之間奉行狼群規則,強者為尊,弱者毀滅,互相之間的攻殺幾乎每日不斷。
即便是阿史那家族的衆位兄弟,彼此間下黑手,使絆子的事情都沒停歇過,隻要做完後吃幹抹淨,誰也說不出個道道來。
衆部落無奈,隻好盡量不靠近大隋邊界。
但依舊免不了時時被襲擾,牛羊、馬匹損失無算。
直到李淵被調往河東,隴右諸胡的災難才算結束。
可李淵卻不敢讓自己辛苦的利刃藏在家裡生鏽,理順河東官場後,立即将飛虎軍派出去,拿盤踞在鄉野間的土匪流寇磨刀。
也就是前後半年光景,盤踞在上黨、太原、附近的流寇土匪就被清理了個一幹二淨。
就連張金稱麾下的肱骨王麻子,也被李世民抓住砍了腦袋。
随後又經過兩次長城之戰,飛虎軍被磨砺得愈發精銳。
可以說,放眼天下,除了虎贲鐵騎、博陵輕甲之外,已經沒有第三支騎兵,野戰能與飛虎軍抗衡。
即便面對前兩者,李世民心裡也不甚服氣。
在他看來,虎贲鐵騎已經步入暮年,從主帥到士卒都早已不複當年之勇。
而李仲堅麾下的博陵輕甲,由于其主帥的目光短淺,最近五年裡就沒休整過。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跟不同的敵人而戰,從塞外打到河南,從河南又打到塞外,即便是精鋼鍛造,也磨得脆弱不堪了。
唯獨飛虎軍,主帥跟将士一樣年青,一樣豪氣幹雲。
随着秦叔寶、尉遲敬德、程知節、羅士信這批絕世勇将的加入,這支隊伍注定要散發出奪目的光芒。
之所以不像前兩支隊伍那樣被人矚目,是因為其以往的戰績都被可以隐藏起來,無法公示于人而已。
但這次,飛虎軍已經不需要繼續韬光養晦了,石瓒和殷秋所部窦家前鋒,将成為替飛虎軍揚名的第一塊踏腳石。
石瓒和殷秋二人不知道對方心裡的如意算盤,恨不得立即将李世民斬于馬下。
對方也許設下了圈套,可三千士卒,即便設了圈套的話,能拿三萬大軍奈何呢?一人射出一箭,可以将他們全部射成刺猬。
一人沖上去砍一刀,就可以将他們砍成十段。
武藝精熟的好漢石瓒見過不少,李世民及其身邊幾名将領剛才也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三千士卒,個個都能一一當十,那就有點太誇張了吧?即便是當年的瓦崗軍,也不敢吹這麼大的牛啊! 接下來的戰鬥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