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故人(四)

關燈
對于親家公的選擇,程母也覺得很突兀。

    但老人這輩子遭遇的突兀事情實在太多了,因此話說得很有分寸,“其實呢,這樣也好。

    至少能跟你五叔倆做個伴。

    否則,你們又要擔心郝五叔,又要擔心親家公,兩頭忙,兩頭也許都顧不周全。

    況且親家公是個實在人,整天在官場上迎來送往,估計心裡邊更累。

    到了山裡頭,天天看着青山綠水,沒那麼多操心事兒,對自家身子骨反倒有好處。

    我也就是年齡太大了,不想再給你們兩個多添麻煩了。

    否則我也想找個僻靜地尼姑庵去吃幾天長齋,給你們這些小輩祈祈福,也順便請菩薩照顧照顧我們那輩兒的老姐妹!” “娘要是想做道場,我請大師到家中來做便是。

    東門外那個寶相寺的主持,據說佛法領悟得很透!”程名振怕娘親提起小杏花已經亡故的父母,笑着開口打斷。

     “收人錢财的和尚,佛法悟得再透還能透到哪去?!”程朱氏笑着搖了搖頭,“我也就那麼一說罷了。

    哪能想起一出是一出?倒是五叔和親家公那邊,你不妨托人照看一二。

    眼下雖然世道日漸太平,可畢竟他們兩個已經老了,胳膊腿都不比當年!” “我正打算托王君廓将軍幫忙!他是河内大總管,随便在山外建個臨時兵營,就能讓賊寇躲得遠遠的!”程名振點點頭,笑着答應。

    “隻是鵑子怕太麻煩人家,不願欠那個人情!” “那要看什麼人情。

    這種人情,欠些也值得。

    ”程朱氏瞪了兒子一眼,低聲教誨,“官場上的道理你比我懂得多。

    但人和人之間卻不全是利益糾葛。

    平素有來有往互相幫個小忙,一點點處下來,時間久了,反而比利益相關的人交情厚!” “婆婆說得對,是我想多了!”杜鵑聞聽,笑着點頭承認。

     “你也是為了小九好!”程朱氏非常幸福地笑了笑,繼續說道:“一家人互相扶持,互相提醒着,日子才能越過越順當。

    我跟小九他阿爺福薄,隻生下了這麼一個兒子。

    但你和小九都是有福之人,将來子孫滿堂,一定要教導他們互相謙讓扶持。

    切不可為了雞零狗碎的東西互相算計,讓外人看了笑話!” “嗯!”杜鵑和程名振互相看了看,笑呵呵地答應。

    夫妻兩個都知道娘親是借題發揮,想給小杏花做人情。

    但有些原則上的東西,卻不能因為娘親幾句話便做出改變。

     程朱氏猜到兒子跟媳婦不會輕易把過去的一段恩怨揭開,也不再多說。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時間。

    老人家經曆得多,最不怕的事情便是等待。

    笑着吃了幾口茶,她又将話頭岔到了兒子跟兒媳的沿途見聞上。

    程名振和杜鵑有意讨娘親歡心,把山裡的和尚如何勢利,臨近的官員如何緊張,以及沿途聽說的一些奇聞異事添油加醋地講述了一番。

    老人家笑呵呵聽着,不時插嘴點評幾句,一家三口,其樂融融。

     小杏花母子三人在旁邊插不上嘴,隻能靜靜地抿茶。

    坐了片刻,兩個頑童就又覺得無聊起來,嘟嘟囔囔地跟自家娘親叫肚子餓。

    程朱氏聞聽,笑着提議道:“天色不早了,就在我這裡吃了吧。

    二毛成親那天,我在他家看上了一張西域胡人用的大方桌,随口贊了幾句。

    他媳婦記性好,前幾天讓人用檀木打了一個,派人給我送了過來。

    我一直犯愁沒機會用,今天正好,咱們一家湊一整桌,熱熱鬧鬧。

    ” 既然老太太已經開了口,程名振和杜鵑也不好出言反對。

    笑着答應了一聲,起身到外邊吩咐仆人準備晚飯。

    片刻後,蓮嫂指揮着仆人擡進一張巨大的飯桌,還有幾個帶靠背的雕花胡凳,圍着桌子的四面一一擺好。

    然後又拿出幾套越州細瓷碗碟,配上郁林郡特産的象牙筷。

    白白淨淨,甚是稀罕。

     按照中原的規矩,宴客向來是分席而坐。

    隻有河東、河北兩道的北部,受胡風影響重的粗鄙人家才會擺開一張大桌子,團團坐着開飯。

    但在程朱氏眼裡,小杏花不是外人,所以同桌圍座也不算慢待。

    況且一家人般熱熱鬧鬧地坐在一起吃上幾頓,也許昔日的恩怨也就淡忘了去,誰也不會再刻意銘記在心。

     猜出姑母的用意,小杏花不勝感激。

    席間不住地給老太太倒水布菜,比照顧自己的兩個孩子還要周到。

    程名振和杜鵑兩個見她如此小心翼翼,心裡邊的疏離之意便不那麼濃了。

    為了照顧老太太的情緒,偶爾也主動跟小杏花交談幾句,都是淺淺而止,盡量不問對方的來意和底細。

     即便如此,已經讓小杏花感覺舒服了許多。

    借着給衆人倒酒的機會,低聲搭讪道:“表哥最近公務很忙吧?我聽說北邊一直打得很激烈!” “不忙,不忙。

    我隻負責看護糧草,是個極其輕松的活。

    其實那些事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