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問鼎(七)
關燈
小
中
大
戰者姑息縱容的話,也會影響整支隊伍的戰鬥力與士氣。
可現在戰死的那些,都是他平時一口鍋裡攪馬勺的弟兄啊!大将軍柴紹可以無動于衷,他陳良誠卻無法視而不見。
鼓聲還在繼續,但喊殺聲卻已經漸漸稀落。
親眼目睹了身邊的袍澤一個個被陌刀砍成數段,殘留在橋面上的數十名李家子弟士氣越來越低。
也不知道是誰帶了個頭,轉身向後便逃,剩餘的弟兄立即尾随而上。
放棄了敵人,放棄了榮譽,奔向南岸自己人的屠刀。
“停下,不能退!”窄窄的橋面已經被人血塗滿,幾乎是一步一滑。
陳良誠跌跌撞撞向前,一邊走,一邊大聲呼喊,“弟兄們,不能後退,要死也死在橋上!” 退下來的士卒對他的呼喊充耳不聞,木然地從他身邊跑過。
不管在南岸等待着自己的是什麼樣的命運,隻想逃得一刻且算一刻。
“後退也是死,不如死在橋上,給家裡父母換份贍養!”陳良誠大急,一手一個,抱住兩名袍澤,死死堵住敗兵的退路。
“讓開!”有人認出他的身份,用力推搡。
陳良誠被推了個趔趄,卻肩膀頂住大夥死死不退,“段閻王在橋頭等着呢,被他殺和被敵人殺不都是一個樣?”他大聲哭喊,眼淚伴着血水順着臉上淌落。
“轉身,轉身,我跟你們一道去死!” “去死?”不知道是被陳良誠的話說動,還是被段志達的名頭給吓到,帶頭後撤幾名的士卒們猶豫着停住了腳步。
整個橋梁立刻被堵死,後退的人流登時一滞。
就這短短的一滞已經夠了。
陳良誠松開被自己抓住的兩名袍澤,抽出腰間橫刀,高高舉過頭頂,“跟我上,大夥一起去死。
給父母兄弟搏一份贍養!” “一起去死!”衆人茫然地回應。
随即發出絕望地狂吼,“去死,去死,一起去死!”流着淚同時轉身,簇擁着陳良誠,再度撲向北岸的橋頭。
這瞬間的變化,令南北兩岸都猝不及防。
北岸的伍天錫是沒想到眼前這一小撮李家軍士卒韌**居然如此強,折損了盡三分之二居然猶自死戰不退。
南岸的段志達卻是驚詫陳良誠這家夥居然如此不分輕重,身為定遠将軍卻抛棄麾下大部分士卒,心甘情願與幾個潰兵自尋死路。
“怪不得他隻混到個校尉當,他也就是當校尉的料子!”段志達心中大罵。
卻不願真的讓陳良誠戰死,沖着手下親信打了個招呼,帶上幾名家将,快速沖上了橋頭。
轉眼之間。
陳良誠帶着殘兵已經又撲到了拒馬跟前。
這一波,他們的人數雖然少,攻擊卻遠比先前犀利。
一名藏在拒馬後的洺州子弟剛剛用長槊捅穿了一名對手,旋即被對手死死地抓住了槊杆。
“起!”他大聲怒喝,試圖用槊杆的彈力将對手甩到橋下。
卻沒想到,已經瀕臨死亡的對手卻又用雙腳死死地勾住了拒馬上的木刺。
鮮紅的血漿順着腹部和被木刺挂傷了腿部向外冒,受傷的李家士卒對這一切視而不見。
他仿佛已經不能感覺到痛,隻是獰笑,獰笑,滿足的獰笑。
“一起死!”獰笑着,他從血紅的牙齒間擠出了這個詛咒。
随後,幾名奮不顧身的李家子弟沖上前,利用瀕死者以生命換來的戰機,翻過拒馬,将持槊的洺州營士卒砍成了兩段。
下一瞬,翻過拒馬的李家子弟全部給陌刀砍碎。
再下一刻,更多的李家子弟翻過拒馬,瀕死反擊。
雙方戰做一團,拒馬兩側堆滿了血肉。
層層血肉之間,陳良誠像個瘋子般大喊大叫,“去死,去死,一起去死!”他砍倒一名對手,然後轉向下一名。
一名對手用長矛刺中他的肩窩,劇烈的疼痛讓他的臉部扭曲變形。
但下一個瞬間,他手中的刀飛了出去,砍中了對手的鼻梁,然後單手從肩窩處拔出長矛,在對手肚子上開了個深深的血窟窿。
兩名長槊手左右殺來,逼得單臂持矛的陳良誠不停後退。
論武藝,他遠遠高于這些洺州士卒,但對方的娴熟配合,卻讓他很難抓住破綻。
肩膀上的血越流越多,他的動作也越來越不靈活。
半邊身子仿佛都離他而去,每出一招,整個人都不由自主往側面倒。
腳下突然一絆,陳良誠跌出數步,丢小兵器,手扶在拒馬上,慘然而笑。
他知道自己的戎馬生涯到頭了,帶着封侯夢入伍,混了好幾年才混上一個定遠将軍當,可惜定遠将軍的正式袍服還沒穿上身,一切都已經結束。
“嗚……”刺到眼前長槊越來越急,隐隐還帶着風聲。
陳良誠已經沒力氣招架,把眼睛一閉,坦然接受自己的命運。
身旁的拒馬卻猛然震動了一下,将他身體彈起來,滾向一邊。
緊接着,當當兩聲,刺來的長槊先後被兩面巨盾砸開,一把大手拎着他的後脖領子,将其拖過拒馬,倒拖着向後。
“誰救我!”陳良誠在生死之間走了個來回,心頭一片迷茫。
睜開雙眼,他看見明法參軍段志達将自己拎在手中,拖牲口一樣向後拖。
左右數面巨盾遮住前方,将敵人的攻擊和袍澤們的垂死**統統遮擋在外。
“段參軍!”不知道該感激還是該痛恨,陳良誠大聲哭叫。
“大将軍已經鳴金了!”段志達看了他一眼,臉上依舊是那副冷冰冰模樣。
随即,陳良誠聽見了盼望已久的收兵号令,“當當,當當,當當當當…….” 沖上橋頭二百人,最後撤回來的不到二十。
默默地跟在段志達等人身後,無喜無悲。
對岸的洺州營士卒仿佛也厭倦了這種毫無意義的屠戮,任由李家子弟在眼前退走,沒有追殺,也沒有發出勝利者應有的歡呼。
隻是默默将戰死和受傷的袍澤從拒馬下抱起來,運往身後的河岸。
然後擦幹兵器上的血漬,再度站在了橋頭上。
這樣冷靜的對手,李家軍從來沒有遇到過。
以前無論是面對官軍還是面對流寇,敵人在占到便宜後總會
可現在戰死的那些,都是他平時一口鍋裡攪馬勺的弟兄啊!大将軍柴紹可以無動于衷,他陳良誠卻無法視而不見。
鼓聲還在繼續,但喊殺聲卻已經漸漸稀落。
親眼目睹了身邊的袍澤一個個被陌刀砍成數段,殘留在橋面上的數十名李家子弟士氣越來越低。
也不知道是誰帶了個頭,轉身向後便逃,剩餘的弟兄立即尾随而上。
放棄了敵人,放棄了榮譽,奔向南岸自己人的屠刀。
“停下,不能退!”窄窄的橋面已經被人血塗滿,幾乎是一步一滑。
陳良誠跌跌撞撞向前,一邊走,一邊大聲呼喊,“弟兄們,不能後退,要死也死在橋上!” 退下來的士卒對他的呼喊充耳不聞,木然地從他身邊跑過。
不管在南岸等待着自己的是什麼樣的命運,隻想逃得一刻且算一刻。
“後退也是死,不如死在橋上,給家裡父母換份贍養!”陳良誠大急,一手一個,抱住兩名袍澤,死死堵住敗兵的退路。
“讓開!”有人認出他的身份,用力推搡。
陳良誠被推了個趔趄,卻肩膀頂住大夥死死不退,“段閻王在橋頭等着呢,被他殺和被敵人殺不都是一個樣?”他大聲哭喊,眼淚伴着血水順着臉上淌落。
“轉身,轉身,我跟你們一道去死!” “去死?”不知道是被陳良誠的話說動,還是被段志達的名頭給吓到,帶頭後撤幾名的士卒們猶豫着停住了腳步。
整個橋梁立刻被堵死,後退的人流登時一滞。
就這短短的一滞已經夠了。
陳良誠松開被自己抓住的兩名袍澤,抽出腰間橫刀,高高舉過頭頂,“跟我上,大夥一起去死。
給父母兄弟搏一份贍養!” “一起去死!”衆人茫然地回應。
随即發出絕望地狂吼,“去死,去死,一起去死!”流着淚同時轉身,簇擁着陳良誠,再度撲向北岸的橋頭。
這瞬間的變化,令南北兩岸都猝不及防。
北岸的伍天錫是沒想到眼前這一小撮李家軍士卒韌**居然如此強,折損了盡三分之二居然猶自死戰不退。
南岸的段志達卻是驚詫陳良誠這家夥居然如此不分輕重,身為定遠将軍卻抛棄麾下大部分士卒,心甘情願與幾個潰兵自尋死路。
“怪不得他隻混到個校尉當,他也就是當校尉的料子!”段志達心中大罵。
卻不願真的讓陳良誠戰死,沖着手下親信打了個招呼,帶上幾名家将,快速沖上了橋頭。
轉眼之間。
陳良誠帶着殘兵已經又撲到了拒馬跟前。
這一波,他們的人數雖然少,攻擊卻遠比先前犀利。
一名藏在拒馬後的洺州子弟剛剛用長槊捅穿了一名對手,旋即被對手死死地抓住了槊杆。
“起!”他大聲怒喝,試圖用槊杆的彈力将對手甩到橋下。
卻沒想到,已經瀕臨死亡的對手卻又用雙腳死死地勾住了拒馬上的木刺。
鮮紅的血漿順着腹部和被木刺挂傷了腿部向外冒,受傷的李家士卒對這一切視而不見。
他仿佛已經不能感覺到痛,隻是獰笑,獰笑,滿足的獰笑。
“一起死!”獰笑着,他從血紅的牙齒間擠出了這個詛咒。
随後,幾名奮不顧身的李家子弟沖上前,利用瀕死者以生命換來的戰機,翻過拒馬,将持槊的洺州營士卒砍成了兩段。
下一瞬,翻過拒馬的李家子弟全部給陌刀砍碎。
再下一刻,更多的李家子弟翻過拒馬,瀕死反擊。
雙方戰做一團,拒馬兩側堆滿了血肉。
層層血肉之間,陳良誠像個瘋子般大喊大叫,“去死,去死,一起去死!”他砍倒一名對手,然後轉向下一名。
一名對手用長矛刺中他的肩窩,劇烈的疼痛讓他的臉部扭曲變形。
但下一個瞬間,他手中的刀飛了出去,砍中了對手的鼻梁,然後單手從肩窩處拔出長矛,在對手肚子上開了個深深的血窟窿。
兩名長槊手左右殺來,逼得單臂持矛的陳良誠不停後退。
論武藝,他遠遠高于這些洺州士卒,但對方的娴熟配合,卻讓他很難抓住破綻。
肩膀上的血越流越多,他的動作也越來越不靈活。
半邊身子仿佛都離他而去,每出一招,整個人都不由自主往側面倒。
腳下突然一絆,陳良誠跌出數步,丢小兵器,手扶在拒馬上,慘然而笑。
他知道自己的戎馬生涯到頭了,帶着封侯夢入伍,混了好幾年才混上一個定遠将軍當,可惜定遠将軍的正式袍服還沒穿上身,一切都已經結束。
“嗚……”刺到眼前長槊越來越急,隐隐還帶着風聲。
陳良誠已經沒力氣招架,把眼睛一閉,坦然接受自己的命運。
身旁的拒馬卻猛然震動了一下,将他身體彈起來,滾向一邊。
緊接着,當當兩聲,刺來的長槊先後被兩面巨盾砸開,一把大手拎着他的後脖領子,将其拖過拒馬,倒拖着向後。
“誰救我!”陳良誠在生死之間走了個來回,心頭一片迷茫。
睜開雙眼,他看見明法參軍段志達将自己拎在手中,拖牲口一樣向後拖。
左右數面巨盾遮住前方,将敵人的攻擊和袍澤們的垂死**統統遮擋在外。
“段參軍!”不知道該感激還是該痛恨,陳良誠大聲哭叫。
“大将軍已經鳴金了!”段志達看了他一眼,臉上依舊是那副冷冰冰模樣。
随即,陳良誠聽見了盼望已久的收兵号令,“當當,當當,當當當當…….” 沖上橋頭二百人,最後撤回來的不到二十。
默默地跟在段志達等人身後,無喜無悲。
對岸的洺州營士卒仿佛也厭倦了這種毫無意義的屠戮,任由李家子弟在眼前退走,沒有追殺,也沒有發出勝利者應有的歡呼。
隻是默默将戰死和受傷的袍澤從拒馬下抱起來,運往身後的河岸。
然後擦幹兵器上的血漬,再度站在了橋頭上。
這樣冷靜的對手,李家軍從來沒有遇到過。
以前無論是面對官軍還是面對流寇,敵人在占到便宜後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