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迷不悟

關燈
眼袁紹。

     袁紹有點兒尴尬:“我是怕消息外傳,沒有告訴孟德。

    ” 見何颙有些氣惱,曹操還得幫袁紹搪塞:“本初兄也是一番好意,倒是應該恭喜伯求兄,您大難得脫,奔走十七載終于得見天日了。

    ” “雖然是解禁了,不過皇上并沒有給陳老太傅和窦武翻案,我們這是‘蒙恩赦’,說到底還是有罪之人呢!”何颙一臉無奈,“十常侍如此猖獗,比之當年的王甫、曹節有過之而無不及。

    ” 說話間早有人收拾了刑場,圍觀之人漸漸散去。

    曹操便攜手道:“我家離得近,二位兄長若無事,到我那兒坐坐如何?” “去你家?”何颙一愣,“這合适嗎?” 此言當然是針對曹嵩而論的。

     “有什麼不合适的,至少這次不用再後院翻牆了。

    ” 何颙嘿嘿一笑,卻見袁紹拱手道:“我有些事情要辦,等國舅複命還要商議些事情,先告辭了。

    ” 曹操望着他的背影:“本初又在忙什麼?” “殺宦官。

    ”何颙壓低了聲音,“黨禁雖解,宦官還在,若不斬草除根,遲早也是禍患。

    ” “搔禦虱如同撼山,此事不易辦成。

    ”曹操邊走邊說,“再說宦官之中豈無善類?若非呂強仗義執言,黨禁也未必能解,一并視為雠仇大為不妥。

    ” “話雖如此,但養虎必然傷人,你不去傷他,他還是要吃你的。

    此事成與不成,且叫本初去謀劃吧。

    如今已經聯絡到張孟卓、劉景升、華子魚、荀公達等人。

    對了,還有鄭康成、荀慈明、陳仲弓三位高賢也在觀望之中。

    ” 曹操心中暗驚,張邈、劉表等輩也就罷了,鄭玄、荀爽、陳寔竟也被袁紹攀上了關系。

    這三個人都是前輩隐賢,拒絕過朝廷多次征召,他們若是出仕恐怕連楊袁兩家都要退避三舍。

     “話雖如此,而攘外安内必要兼顧。

    宦官之事可以暫且擱置,但馬元義一死,天下之亂迫在眉睫,這才是當下最要緊的事情。

    ”曹操提醒道。

    他突然覺得何颙與袁紹他們都不太清醒,如今事端已發,最要緊的是要平息叛亂解決問題,而不應該在這裡沒完沒了的追究宦官的罪過。

     轉眼間兩人已到曹府門前。

    正見從裡面走出一個中年宦官,乃是十常侍中素來跋扈驕橫的段珪。

    後面緊随着一身便服的曹嵩,唯唯諾諾甚是恭敬。

    曹操頓覺緊張,卻見何颙昂首挺胸熟視無睹——是啊,伯求兄經曆了這些年的磨難,容貌大變,段珪已經認不出他了。

     兩人閃在一旁,等段珪上了車,他倆才進門。

     “你去看殺人了?”曹嵩打發走貴客,才撤去滿臉恭敬,換了一副晦氣的表情,“湊這等熱鬧幹什麼?百姓造反都是咱們當官的逼出來的,看着怪難受的……這位高賢是誰?”他還想說什麼,卻見兒子帶了個朋友回來。

     何颙見到曹嵩本是一肚子的厭惡,但是聽他道官逼民反卻覺得這個人還有些自知之明,便拱手道:“在下南陽何颙。

    ” 曹嵩一驚,眼睛睜得大大的,上下打量了許久才沉吟道:“是你……真的是你……” “曹大人,晚生與您一别,将近二十載了吧。

    ” “是十七年,我記得清楚呢。

    ” “曹大人好記性呀!”何颙這話有點兒諷刺意味。

     曹嵩知道兒子與他交情頗厚,但聽他口稱大人而不稱伯父,已明白他的生分之意,便擡手道:“請進去說話吧。

    ” 曹操隻是想帶着何颙回府聊聊,并未打算讓他和父親見面,不料在門口巧遇,躲都躲不開,也隻得與他進了客堂。

    三人落座,家人獻漿,誰都沒有說話。

    直到一口水下肚,曹嵩才率先開了口:“這些年你過得可好?”何颙賭氣道:“托您老的洪福,還沒死。

    ” 曹嵩全不在意,隻淡然一笑道:“黨锢已解,皇宮謗書一事也不再追究。

    顯名太學的何伯求大難不死,又可以興風作浪了。

    ” “哼!”何颙冷笑一聲,伸手摘去頭上的遠遊冠,露出斑白的頭發,“您睜眼看看吧,哪裡還有當年那個何颙。

    ”這個曾經風流倜傥談吐風雅的翩翩儒士如今未老先衰形容憔悴,連曹嵩也有些動容。

     “老人家,黨人冤不冤您心裡最明白。

    何人當初為王甫謀劃掌握北軍,不用晚生再講明了吧。

    您這十七年來可有半分自責自愧?面對朝廷之事可有半點善政、半句善言?”曹嵩聽後自覺理虧低頭不語。

     “當年若非孟德賢弟相救,我早就斃命官兵之手了。

    所以……咱們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