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天是鉛灰色的,地是黃澄澄的,遠溝近壑積留着斑斑駁駁的殘雪,凜冽的寒風從北邊的毛烏素大沙漠吹來,卷着草葉和細細的塵土,在廣袤的原野上打着旋,發出尖利的呼嘯,不
一會兒,人們的身上落上厚厚一層黃土面兒。
陝北的冬季,不是黃塵蔽日,就是陰霾漫天,四野一片蒼茫,風如刀劍,侵人肌骨。
鐘躍民、鄭桐一行十個知青被分配到石川村落戶,這裡地處綏德和靖邊兩地的中間,無定河和大理河的一條支流在此交彙,順着山峁拐了個九十度彎向東流去。
石川村離靖邊縣城有幾十裡地,這是毛烏素沙漠邊緣的一個小縣。
安邊,定邊,靖邊,統稱三邊,又都在邊牆沿線,從安、定、靖這些字眼看,這些地方是古代朝廷綏靖的邊境地區。
靖邊的地層都是黃沙堆砌的,這裡沒有窯洞,幾乎全是平頂泥屋。
離靖邊五十裡的石川村座落在大理河支流南岸的黃土峁上,這裡卻是典型的秦晉高原地貌,黃土層被雨水切割得溝壑縱橫,千山萬壑猶如凝固的波濤,一道河流的分隔使兩岸的地貌泾渭分明。
鐘躍民他們七男三女共十個知青坐上石川村派來的大車,一路頂着漫天的黃塵奔石川村而去。
趕車人是個姓杜的老漢,一身典型的陝北農民打扮,頭上紮着白羊肚手巾,身穿光闆山羊皮祆,不過所謂的白羊肚手巾已經髒得看不出曾經是白色的,變成了一種深灰色。
杜老漢不大愛說話,知青們問一句他答一句,顯得很拘謹,他實在鬧不清這些知青娃咋好好的京城不呆,到石川村幹嗎來了。
這十個知青都不是來自同一個學校,彼此之間還不認識,鐘躍民對那幾個男生沒興趣,因為一看就知道這些男生下鄉之前都是安份守己的學生,不是玩主,鐘躍民和鄭桐跟他們沒有共同語言。
不過,鐘躍民倒是仔細看了看那三個女生,發現其中有兩個長得還不錯。
他挺滿意,扭頭對鄭桐說∶”縣知青辦的幹部對咱石川村的哥們兒還不賴,沒給咱分來幾個豬不叼狗不啃的女生,要不然可慘透了,這兒本來就窮山惡水,咱再成天守着幾個醜妞兒,出來進去老在你眼前晃悠,想不看都不成,這日子怎麼過?” 大車上的男生都哄笑起來,那三個女生則繃着臉不吭聲。
鐘躍民躺在行李包兒上繼續發牢騷∶”這鬼地方真他媽沒勁,走了半天連棵樹都沒見着,喲,前邊那條河是黃河嗎?水怎麼這麼黃?” 鄭桐拿出地圖冊看了一下∶”你丫整個一個地理盲,黃河在晉陝交界處,離這兒遠着呢,這條河可能是無定河。
” 鐘躍民猛地支起身子∶”無定河?‘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這就是唐詩裡說的那條河?我操,我說怎麼不對勁?鬧了半天這地方在古代就是充軍發配之地,得,把哥幾個發配到這兒來了,鬧不好就成了無定河邊骨了。
” 鄭桐笑道∶”你好歹還是春閨夢裡人,我呢?無人認領的遺骨。
” 前邊路上一陣鈴铛響,一個青年農民牽着一頭毛驢,毛驢背上坐着個青年女子,象是對回娘家的小夫妻。
知青們覺得新鮮,都伸長了脖子盯着小夫妻。
趕車的杜老漢突然張開缺了門牙的嘴,扯着嗓子唱起了酸曲兒∶ 正月裡來喲是新年, 我給公公來拜年。
手提一壺四兩酒, 我給公公磕一頭。
…… 杜老漢這冷不丁一聲吼,可真把鐘躍民聽傻了,這可是真正的,原汁原味的陝北民歌,從土生土長的老農民嘴裡唱出來,那股味道是任何歌舞團的專業歌手也模仿不了的。
…… 二月裡來龍擡頭, 公公拉住媳婦的手, 拉拉扯扯吃個口。
人家娃娃的好綿手 …… 鐘躍民樂得栽倒在行李包上∶”這老公公扒灰呢,也不怕兒子跟他拚命……” …… 三月裡桃杏花開, 媳婦又穿棗紅鞋, 走起路來随風擺, 愛的公公東倒又西歪 …… 回娘家的小夫妻走遠了,驢頭上挂的鈴铛發出的叮咚聲還隐隐可聞,杜老漢也歇嘴不唱了。
鄭桐小聲說∶”這老頭兒勾搭人家新媳婦呢,咦?躍民,你怎麼啦?傻啦?” 鐘躍民兩眼發呆地盯着杜老漢,他還沒從這首酸曲兒中醒過來…… 石川村的打谷場上,正在召開全體社員大會,一塊破爛的紅色橫幅上歪歪扭扭地寫着一行字”熱烈歡迎北京知青到石川村插隊落戶”。
衣衫褴褛的村民們目光呆滞,表情麻木,他們散亂地坐在打谷場上,婦女們納着鞋底,男人們吸着旱煙,他們不大關心開會的内容,隻是在毫無顧忌地大聲說笑,一群孩子在谷草堆中追逐着,打鬧着。
鐘躍民、鄭桐和七八個男女知青坐在地上正交頭接耳地說着什麼。
石川村黨支書常貴正在講話。
他五十多歲,臉上皺紋縱橫交錯,一雙小眼晴卻閃着狡黠的光芒,和他周圍目光呆滞的村民們比起來,這樣的人在農村就理應混上個村幹部。
常貴頭上也同樣紮塊髒得看不出顔色的白羊肚手巾,身上披一件光闆老羊皮襖,看打扮和趕車的杜老漢差不多,所不同的,是他手裡拿着兩尺多長的煙袋。
常貴用煙袋敲敲面前的破桌子,清了清嗓子,噗地将一口濃痰吐出兩米開外,這才開始講話:“鄉親們,現在開會了,大家靜一靜,莫說話,今天,咱村來了十個北京知青,我代表石川村黨支部……咦?狗娃,我日你娘,你個驢日的咋還說話?拿領導說話當放屁是不是?小心我開你個驢日的批判會。
” 陝北窮,交通工具主要是驢,因為驢好養,所以陝北驢多,人們對驢也比較喜愛,因此 民間張嘴閉嘴都是”驢日的”,有時這未必是罵人,很可能是一種表示親熱的語氣助詞。
村民們似乎早已見怪不怪了,會場上仍然是鬧鬧嚷嚷。
知青們聽到支書罵人,忍不住哄笑起來。
常貴見知青們笑,連忙解釋:“娃們莫笑,日子常了你們就知道了,咱村有些愣種是屬驢的,轟着不走趕着走,你得拿酸棗棵子老抽着才行。
咱接着說,嗯,說啥來着?” 村民們和知青們又哄笑起來。
鄭桐說:“常支書,你說有個叫狗娃的是驢日的。
” 笑聲更響了。
常貴點上一鍋煙:“不是這,噢,今天是歡迎北京知青來咱村,知青來農村落戶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主意,既是毛主席說了,咱石川村沒二話,收也得收,不收也得收,咱石川村沒别的,就是人多地少,糧食不夠吃,如今又添了十張嘴,咋辦?我也沒辦法,毛主席他老人家讓這十個娃到咱村落戶,咱就是糧食再緊也得給毛主席這個面子,咱村男女老少一共是四百一十七口,再添上十口是多少?張會計,是多少?” 一個剃着鍋蓋頭的中年男人站起來回答:“四百二十七口。
” 常貴說:“對,四百二十七口……這是誰呀……” 一頭覓食的老母豬正用嘴拱常貴的褲裆,村民和知青們又爆發出一陣大笑。
常貴狠狠踢了老母豬一腳,老母豬嚎叫着逃走了,他繼續講話:“咱村的人口實在是太多啦,倒退二十年,咱村的糧食還沒這麼緊,那時沒這麼多人口嘛,現在可好,地沒見多,人倒多了二百多口。
咋回事?這得怨婆姨們,生娃生上了瘾,象老母豬抱窩,一生還就收不住啦。
就說狗娃的婆姨吧,手裡抱的還吃奶呢,肚裡又懷上啦,這是第七個了,你還有完沒完?” 看樣子這個狗娃是常貴的出氣筒,動不動就給拎出來罵一頓,知青們伸長脖子往人群裡看,也不知哪個是狗娃,卻見一個四十多歲的婆姨站起來回罵道:“常老貴,放你娘的屁,生娃是一個人的事麼?你們男人哪個不是偷嘴的饞貓,聞着腥味兒就往上湊?這會兒又往婆姨身上推啦?” 看樣子這是狗娃的媳婦,村民和男知青們哄笑起來,女知青們都臊得低下頭去。
常貴一副大人不記小人過的樣子,隻是揪住狗娃不放:“好男不和女鬥,我不和你說,狗娃,你個驢日的咋不說話?你婆姨頂撞領導,你是咋管教的婆姨?還沒王法啦?” 一個個子矮矮的四十多歲的男人從人群裡站起來∶”常支書,我家婆姨當家,我說話不作數。
” 村民和知青們又是一陣哄笑…… 常貴恨鐵不成鋼地說:“你個驢日的咋就讓婆姨奪了權呢?你就捶她一頓還能咋的?晚上還能不讓你上炕?不說啦,咱說正事,鄉親們,我常老貴求求你們,别生啦……” 哄笑…… “咱石川村就這點地,養不活這麼多人口呀,這不,又添了十張嘴,明年開春青黃不接時,我還得帶鄉親們外出讨飯。
嗯,知青來了也好,都識文斷字,能說會道的,要飯都比咱村人強,去年栓柱帶人去米脂讨飯,吭吭哧哧連句整話都說不出來,丢人那,這下可好啦,明年讓知青娃帶隊,咱也讓人看看,咱石川村不是沒能人……” 鐘躍民站起來:“常支書,明年開春我帶隊去讨飯怎麼樣?” 常貴喜道:“好小子,有種,就是你啦。
” 鐘躍民恭敬地說:“感謝領導的信任,我一定努力讨飯,決不辜負村領導的信任。
” 常貴問:“你這娃叫啥?是黨員嗎?” “鐘躍民,不是黨員。
” “嗯,好好幹,明年讓你入黨。
” “謝支書栽培。
” 常貴大吼一聲:“散會。
” 石川村的知青點設在兩個已經廢棄的破窯洞裡,這兩口窯洞以前是村裡一個老光棍的家産,他死了以後這窯洞就漸漸廢棄了,這次支書常貴得到公社通知,要他解決十個知青的住處,還按國家規定發下了知青的安家費,以常貴的精明,當然不會用這筆錢給知青打新窯洞,他叫人修整了這兩口破窯洞,就算是完成了上面交待的任務,按他的理解,這些知青娃呆不長,他們以為農民就這麼好當?要是沒點兒扛餓的本事,就趁早卷鋪蓋卷。
知青們來的頭一天晚上,村裡的會計張金鎖來敲常貴家的窗戶請示,問縣知青辦分給知青的糧食咋辦? 常貴說:“不是和你說了麼?發一半給他們。
” 張會計躊躇道:“這……怕頂不到麥收?” 常貴不以為然地回答:“咱村誰家能頂到麥收?沒吃的了就去要飯,往年不是都這麼過的?” 張會計有些膽小:“我怕上面
陝北的冬季,不是黃塵蔽日,就是陰霾漫天,四野一片蒼茫,風如刀劍,侵人肌骨。
鐘躍民、鄭桐一行十個知青被分配到石川村落戶,這裡地處綏德和靖邊兩地的中間,無定河和大理河的一條支流在此交彙,順着山峁拐了個九十度彎向東流去。
石川村離靖邊縣城有幾十裡地,這是毛烏素沙漠邊緣的一個小縣。
安邊,定邊,靖邊,統稱三邊,又都在邊牆沿線,從安、定、靖這些字眼看,這些地方是古代朝廷綏靖的邊境地區。
靖邊的地層都是黃沙堆砌的,這裡沒有窯洞,幾乎全是平頂泥屋。
離靖邊五十裡的石川村座落在大理河支流南岸的黃土峁上,這裡卻是典型的秦晉高原地貌,黃土層被雨水切割得溝壑縱橫,千山萬壑猶如凝固的波濤,一道河流的分隔使兩岸的地貌泾渭分明。
鐘躍民他們七男三女共十個知青坐上石川村派來的大車,一路頂着漫天的黃塵奔石川村而去。
趕車人是個姓杜的老漢,一身典型的陝北農民打扮,頭上紮着白羊肚手巾,身穿光闆山羊皮祆,不過所謂的白羊肚手巾已經髒得看不出曾經是白色的,變成了一種深灰色。
杜老漢不大愛說話,知青們問一句他答一句,顯得很拘謹,他實在鬧不清這些知青娃咋好好的京城不呆,到石川村幹嗎來了。
這十個知青都不是來自同一個學校,彼此之間還不認識,鐘躍民對那幾個男生沒興趣,因為一看就知道這些男生下鄉之前都是安份守己的學生,不是玩主,鐘躍民和鄭桐跟他們沒有共同語言。
不過,鐘躍民倒是仔細看了看那三個女生,發現其中有兩個長得還不錯。
他挺滿意,扭頭對鄭桐說∶”縣知青辦的幹部對咱石川村的哥們兒還不賴,沒給咱分來幾個豬不叼狗不啃的女生,要不然可慘透了,這兒本來就窮山惡水,咱再成天守着幾個醜妞兒,出來進去老在你眼前晃悠,想不看都不成,這日子怎麼過?” 大車上的男生都哄笑起來,那三個女生則繃着臉不吭聲。
鐘躍民躺在行李包兒上繼續發牢騷∶”這鬼地方真他媽沒勁,走了半天連棵樹都沒見着,喲,前邊那條河是黃河嗎?水怎麼這麼黃?” 鄭桐拿出地圖冊看了一下∶”你丫整個一個地理盲,黃河在晉陝交界處,離這兒遠着呢,這條河可能是無定河。
” 鐘躍民猛地支起身子∶”無定河?‘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這就是唐詩裡說的那條河?我操,我說怎麼不對勁?鬧了半天這地方在古代就是充軍發配之地,得,把哥幾個發配到這兒來了,鬧不好就成了無定河邊骨了。
” 鄭桐笑道∶”你好歹還是春閨夢裡人,我呢?無人認領的遺骨。
” 前邊路上一陣鈴铛響,一個青年農民牽着一頭毛驢,毛驢背上坐着個青年女子,象是對回娘家的小夫妻。
知青們覺得新鮮,都伸長了脖子盯着小夫妻。
趕車的杜老漢突然張開缺了門牙的嘴,扯着嗓子唱起了酸曲兒∶ 正月裡來喲是新年, 我給公公來拜年。
手提一壺四兩酒, 我給公公磕一頭。
…… 杜老漢這冷不丁一聲吼,可真把鐘躍民聽傻了,這可是真正的,原汁原味的陝北民歌,從土生土長的老農民嘴裡唱出來,那股味道是任何歌舞團的專業歌手也模仿不了的。
…… 二月裡來龍擡頭, 公公拉住媳婦的手, 拉拉扯扯吃個口。
人家娃娃的好綿手 …… 鐘躍民樂得栽倒在行李包上∶”這老公公扒灰呢,也不怕兒子跟他拚命……” …… 三月裡桃杏花開, 媳婦又穿棗紅鞋, 走起路來随風擺, 愛的公公東倒又西歪 …… 回娘家的小夫妻走遠了,驢頭上挂的鈴铛發出的叮咚聲還隐隐可聞,杜老漢也歇嘴不唱了。
鄭桐小聲說∶”這老頭兒勾搭人家新媳婦呢,咦?躍民,你怎麼啦?傻啦?” 鐘躍民兩眼發呆地盯着杜老漢,他還沒從這首酸曲兒中醒過來…… 石川村的打谷場上,正在召開全體社員大會,一塊破爛的紅色橫幅上歪歪扭扭地寫着一行字”熱烈歡迎北京知青到石川村插隊落戶”。
衣衫褴褛的村民們目光呆滞,表情麻木,他們散亂地坐在打谷場上,婦女們納着鞋底,男人們吸着旱煙,他們不大關心開會的内容,隻是在毫無顧忌地大聲說笑,一群孩子在谷草堆中追逐着,打鬧着。
鐘躍民、鄭桐和七八個男女知青坐在地上正交頭接耳地說着什麼。
石川村黨支書常貴正在講話。
他五十多歲,臉上皺紋縱橫交錯,一雙小眼晴卻閃着狡黠的光芒,和他周圍目光呆滞的村民們比起來,這樣的人在農村就理應混上個村幹部。
常貴頭上也同樣紮塊髒得看不出顔色的白羊肚手巾,身上披一件光闆老羊皮襖,看打扮和趕車的杜老漢差不多,所不同的,是他手裡拿着兩尺多長的煙袋。
常貴用煙袋敲敲面前的破桌子,清了清嗓子,噗地将一口濃痰吐出兩米開外,這才開始講話:“鄉親們,現在開會了,大家靜一靜,莫說話,今天,咱村來了十個北京知青,我代表石川村黨支部……咦?狗娃,我日你娘,你個驢日的咋還說話?拿領導說話當放屁是不是?小心我開你個驢日的批判會。
” 陝北窮,交通工具主要是驢,因為驢好養,所以陝北驢多,人們對驢也比較喜愛,因此 民間張嘴閉嘴都是”驢日的”,有時這未必是罵人,很可能是一種表示親熱的語氣助詞。
村民們似乎早已見怪不怪了,會場上仍然是鬧鬧嚷嚷。
知青們聽到支書罵人,忍不住哄笑起來。
常貴見知青們笑,連忙解釋:“娃們莫笑,日子常了你們就知道了,咱村有些愣種是屬驢的,轟着不走趕着走,你得拿酸棗棵子老抽着才行。
咱接着說,嗯,說啥來着?” 村民們和知青們又哄笑起來。
鄭桐說:“常支書,你說有個叫狗娃的是驢日的。
” 笑聲更響了。
常貴點上一鍋煙:“不是這,噢,今天是歡迎北京知青來咱村,知青來農村落戶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主意,既是毛主席說了,咱石川村沒二話,收也得收,不收也得收,咱石川村沒别的,就是人多地少,糧食不夠吃,如今又添了十張嘴,咋辦?我也沒辦法,毛主席他老人家讓這十個娃到咱村落戶,咱就是糧食再緊也得給毛主席這個面子,咱村男女老少一共是四百一十七口,再添上十口是多少?張會計,是多少?” 一個剃着鍋蓋頭的中年男人站起來回答:“四百二十七口。
” 常貴說:“對,四百二十七口……這是誰呀……” 一頭覓食的老母豬正用嘴拱常貴的褲裆,村民和知青們又爆發出一陣大笑。
常貴狠狠踢了老母豬一腳,老母豬嚎叫着逃走了,他繼續講話:“咱村的人口實在是太多啦,倒退二十年,咱村的糧食還沒這麼緊,那時沒這麼多人口嘛,現在可好,地沒見多,人倒多了二百多口。
咋回事?這得怨婆姨們,生娃生上了瘾,象老母豬抱窩,一生還就收不住啦。
就說狗娃的婆姨吧,手裡抱的還吃奶呢,肚裡又懷上啦,這是第七個了,你還有完沒完?” 看樣子這個狗娃是常貴的出氣筒,動不動就給拎出來罵一頓,知青們伸長脖子往人群裡看,也不知哪個是狗娃,卻見一個四十多歲的婆姨站起來回罵道:“常老貴,放你娘的屁,生娃是一個人的事麼?你們男人哪個不是偷嘴的饞貓,聞着腥味兒就往上湊?這會兒又往婆姨身上推啦?” 看樣子這是狗娃的媳婦,村民和男知青們哄笑起來,女知青們都臊得低下頭去。
常貴一副大人不記小人過的樣子,隻是揪住狗娃不放:“好男不和女鬥,我不和你說,狗娃,你個驢日的咋不說話?你婆姨頂撞領導,你是咋管教的婆姨?還沒王法啦?” 一個個子矮矮的四十多歲的男人從人群裡站起來∶”常支書,我家婆姨當家,我說話不作數。
” 村民和知青們又是一陣哄笑…… 常貴恨鐵不成鋼地說:“你個驢日的咋就讓婆姨奪了權呢?你就捶她一頓還能咋的?晚上還能不讓你上炕?不說啦,咱說正事,鄉親們,我常老貴求求你們,别生啦……” 哄笑…… “咱石川村就這點地,養不活這麼多人口呀,這不,又添了十張嘴,明年開春青黃不接時,我還得帶鄉親們外出讨飯。
嗯,知青來了也好,都識文斷字,能說會道的,要飯都比咱村人強,去年栓柱帶人去米脂讨飯,吭吭哧哧連句整話都說不出來,丢人那,這下可好啦,明年讓知青娃帶隊,咱也讓人看看,咱石川村不是沒能人……” 鐘躍民站起來:“常支書,明年開春我帶隊去讨飯怎麼樣?” 常貴喜道:“好小子,有種,就是你啦。
” 鐘躍民恭敬地說:“感謝領導的信任,我一定努力讨飯,決不辜負村領導的信任。
” 常貴問:“你這娃叫啥?是黨員嗎?” “鐘躍民,不是黨員。
” “嗯,好好幹,明年讓你入黨。
” “謝支書栽培。
” 常貴大吼一聲:“散會。
” 石川村的知青點設在兩個已經廢棄的破窯洞裡,這兩口窯洞以前是村裡一個老光棍的家産,他死了以後這窯洞就漸漸廢棄了,這次支書常貴得到公社通知,要他解決十個知青的住處,還按國家規定發下了知青的安家費,以常貴的精明,當然不會用這筆錢給知青打新窯洞,他叫人修整了這兩口破窯洞,就算是完成了上面交待的任務,按他的理解,這些知青娃呆不長,他們以為農民就這麼好當?要是沒點兒扛餓的本事,就趁早卷鋪蓋卷。
知青們來的頭一天晚上,村裡的會計張金鎖來敲常貴家的窗戶請示,問縣知青辦分給知青的糧食咋辦? 常貴說:“不是和你說了麼?發一半給他們。
” 張會計躊躇道:“這……怕頂不到麥收?” 常貴不以為然地回答:“咱村誰家能頂到麥收?沒吃的了就去要飯,往年不是都這麼過的?” 張會計有些膽小:“我怕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