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關燈
光先生吧?我正要到府上拜訪呢,沒想到在這兒碰上了。

    ”邵飄萍伸出手去和張乃光握手。

     張乃光顯得很尴尬:“你是……” “《京報》社長邵飄萍。

    ” 張乃光的侍從趕緊趴在他的耳邊耳語了兩句,張乃光恍然大悟:“噢,邵大記者,久仰,久仰。

    ” “您什麼時候有時間呵?” “我這些日子忙得很,過一段兒再說吧。

    ”張乃光推辭着。

     “忙得很還有閑心逛琉璃廠?” “哪兒是逛啊,方方面面的都得送禮,我是奔着榮寶齋的名人字畫兒,直來直去。

    ”張乃光想趕緊脫身,他四處張望着,“掌櫃的呢?” 張喜兒走上前:“我就是。

    ” 張乃光指着剛才選好的幾幅:“這幾張,都給我包上。

    ” “快!手腳麻利點兒。

    ”張乃光的侍從在旁邊催促着。

     王仁山指着溥心畲的那幅:“您看,這張就免了吧?” 張乃光翻了翻眼睛,礙着邵飄萍的面子不便發作,但又不甘心,于是甩出兩句話:“過些日子我還來,你們呢,多預備點兒活人畫的,别淨弄死人的充數,送人晦氣!” 在場的人都聽得目瞪口呆,張乃光毫不理會,他對邵飄萍拱拱手:“邵大記者,失陪了,改日,我請邵先生吃飯,還指望邵先生筆下留情喲。

    ”說完,和侍從匆匆離去。

     張喜兒看着張乃光的背影悄聲問:“邵先生,這位是什麼人呀?穿着西裝,還帶着護兵。

    ” 邵飄萍壓抑着心中的怒火,憤憤地答道:“國會議員,誰知道是怎麼當上的,這人以前是吳佩孚手下的一個師長,還當過鎮守使,脫了軍裝換上西裝,怎麼也擺脫不了丘八的蠻橫之氣。

    ” 張喜兒雙手作揖:“邵先生,多虧了您幫忙兒,要不然今兒個還不定怎麼收場呢,太謝謝您了!” 邵飄萍搖搖頭:“張掌櫃不必客氣。

    ” 伊萬在北京一直沒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前些日子,他的一位朋友來信邀他們全家去美國,權衡再三,伊萬決定赴美。

     啟程的日子很快就到了,張幼林到前門火車站為他們送行。

    在站台上,伊萬和張幼林緊緊地擁抱着,他動情地說道:“感謝你對我們全家的幫助,有機會,歡迎你到美國來旅行。

    ” “路上多多保重!” 伊萬帶着孩子們先上了車,秋月的手裡拿着一個精美的長方形盒子,她默默地看着張幼林,言語未出,已是淚流滿面。

     “秋月姐,我真不願意你們走。

    ”張幼林掏出手帕遞給秋月。

     秋月接過來擦着眼淚:“其實,我和伊萬都不願意走,可是沒辦法,他在北京找不到稱心的工作,我們也不能老靠你接濟呀,美國的這個職位對伊萬來說很難得,男人嘛,不能賦閑太久,否則會失去自信。

    ”停頓了片刻,秋月把盒子遞給了張幼林。

     張幼林接過來,試探着問:“這是要我轉給楊大人?” 秋月搖搖頭,目光中閃過一絲憂傷:“這世上已經沒有楊大人了,這是我送給你的禮物。

    ”秋月回到京城後,曾四處打探過楊憲基的下落,然而,楊憲基形迹缥缈,直到走都沒能得到他的消息。

     “我覺得挺好的,在人生有限的幾十年當中,起伏錯落,他能在佛門找到自己最後的歸宿,樂在其中,比咱們這些俗人強多了。

    ”張幼林寬慰着秋月。

     “幼林,這一走,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再回來,世事多變,答應我,你要愛護自己。

    ”秋月淚眼蒙胧。

     “秋月姐,我答應你。

    ”今生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張幼林緊緊地擁抱了秋月。

     火車緩緩開出了站台,張幼林的眼睛裡也是滿含着淚水,他再一次和秋月揮手告别。

     火車遠去了,張幼林打開盒子,裡面是《柳鹆圖》和秋月留給他的一封信。

     幼林: 在這個世界上,除了孩子和伊萬,你就是我唯一的親人了,這次要不是你幫助我們渡過了難關,很難想象我們一家人會怎樣生活下去,我從内心深處感謝你!《柳鹆圖》是鄭家和張家三代人交往的見證,今天,我把它鄭重地送給你,是我心意的一種表達,我相信你會物盡其用!在遙遠的美洲,我會思念你,直到永遠…… 讀着信,張幼林不禁潸然淚下。

     這次告别,也是張幼林和秋月的永别,此後,她再也沒能回到曾經使她留下過無數美好與辛酸往事的京城,1945年2月8日,秋月在紐約的家中溘然長逝。

     張喜兒神情沮喪地夾着一卷字畫走進榮寶齋後院的北屋,王仁山正在和雲生一起核對賬目,他疑惑地問:“掌櫃的,怎麼又拿回來了?” 張喜兒放下字畫,長歎了一口氣:“唉!這些當兵的是滿不懂,根本不識貨,三郎把我引見給杜司令,杜司令展開字畫一看就火了,說怎麼拿一堆爛紙打發他,還要收那麼多錢,榮寶齋還想開不想開了?” “那您怎麼辦了?”雲生給張喜兒端過茶來。

     “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我這不是又拿回來了嗎?正好大夥兒都在,咱們得商量商量。

    ” “既然杜司令不懂,咱就對付他,瞎斂幾幅得了。

    ” 張喜兒趕緊擺手:“可不能瞎湊合,一是砸榮寶齋的牌子,二是萬一收禮的人懂呢?這不是後患無窮嗎?再說了,三郎先生又是咱的老熟人,更不能怠慢。

    ” 王仁山思忖着:“掌櫃的,我倒有個主意,北京城裡這些文人、會畫畫兒的,跟榮寶齋多少都有點兒瓜葛,咱不如找幾位在市面兒上名字叫得響的,請他們幫忙兒寫點兒、畫點兒,先應了這個急,這也說得過去,杜司令不是要名人字畫兒嗎?咱給他的是活着的名人的字畫兒,價錢肯定便宜。

    ” 張喜兒想了想:“這主意不錯。

    ” “我還有個建議,咱們就手兒給現在的名人們開個櫃台,事先定好潤格:堂幅幾尺多少錢,屏幅怎麼算,冊頁怎麼收……” 雲生不解地問:“定潤格幹嗎呀?” “請他們在咱鋪子裡賣畫兒啊,這風頭你們還看不出來?這陣子名人字畫兒走得多好呀,今兒來個三郎先生,明幾個保不齊就來個李先生、王先生什麼的,要是都識貨,恐怕咱還真淘換不到那麼多好東西。

    ” 張喜兒一拍大腿:“對呀,咱們的客人裡肯定也少不了附庸風雅的,到時候就會有人來預訂,您想要誰的畫兒,通過榮寶齋就能給他搞到,畫家們也能落倆錢兒花。

    ” 王仁山微微一笑:“我就是這意思。

    ” “二掌櫃的,你的腦袋瓜兒還真成!”雲生贊歎着。

     “想到了就趕緊招呼,别耽誤,仁山,你把手裡的事兒先放一放,咱們好好合計合計……”張喜兒的話音未落,趙三龍慌慌張張地跑進來:“掌櫃的,不好了,您快瞧瞧去吧!” 幾個人趕忙站起身,去了前廳。

     榮寶齋的前廳裡,一個身穿長衫、頭戴禮帽、鼻梁上架着一副水晶墨鏡的人正在虎視眈眈地盯着後門,張喜兒愣了一下,快步迎上去:“先生,您需要點兒什麼?” 來人上下打量着張喜兒,鄙夷地問道:“你是誰呀?” 張喜兒覺出勢頭不對,一時有些語塞:“我……我是這家鋪子的掌櫃的,請問先生……” “哦,想起來了,當年莊掌櫃的主事兒時,你還是小夥計吧?我好像見過你。

    ” “您……是榮寶齋的老顧客了,恕我眼拙,您是……” 那人猛地摘下墨鏡:“睜開眼睛看看,還認得大爺嗎?” “您是……左爺?”張喜兒一下子驚呆了。

     左爺陰冷地笑了:“沒錯兒,正是左爺,大爺我又回來啦。

    ” “您老快請進。

    ”王仁山賠着笑臉把左爺讓進了鋪子。

     左爺跷着二郎腿坐在椅子上,張喜兒站在他旁邊。

    王仁山忙着送上茶來,左爺端起茶碗,細細地品着茶,瞟了張喜兒一眼:“你們莊掌櫃的呢?” 張喜兒欠了欠身子:“老掌櫃的已經去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