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在裡面聊着,張幼林衣冠不整、打着呵欠來到了大門口。

    站在門口迎客的學徒得子上下打量着他:“幼林少爺,您這是剛起吧?” “可不是嗎,”張幼林伸了個懶腰,“昨兒晚上趙家為老爺子做壽,辦了個堂會,把京城最有名兒的戲班子都請來了,我叔兒帶我和繼林去聽戲,得子,你猜猜昨兒個演的什麼戲?” “少爺,您可真問對人了,讓我猜?跟您這麼說吧,長這麼大我就沒聽過戲,壓根兒就不知道戲園子的大門兒朝哪邊開。

    ”得子向左右望望,随時準備招呼要進鋪子的客人。

     “連戲都沒聽過?那你活個什麼勁啊?”張幼林惋惜地說道。

    “我告訴你,飯可以不吃,可戲卻不能不聽,我琢磨着,這世上要是沒有京戲,怕是得有一大半人都活不下去了,活着還有什麼勁?連戲都沒的聽了,不如一腦袋紮進護城河裡淹死算啦。

    嘿!昨兒個譚鑫培、楊小樓合演的《連營寨》那叫地道,我叔兒叫好兒叫得嗓子都啞了,瞧見沒有?今兒都起不來炕啦。

    ” “那您幹嗎來啦?” “我練字的紙沒了,來拿點兒紙。

    ”說着,張幼林走進了鋪子。

     看見張幼林,林滿江站起來,迎上去:“侄兒少爺,來啦,這是伊萬先生,老熟人了,俄國銀行管事兒的。

    ” 張幼林認出了伊萬:“哎喲,你怎麼跑這兒來啦?” “随便瞧瞧,鬧了半天松竹齋是你家開的?”伊萬也認出了張幼林。

     “沒錯,是我家開的,你瞪這麼大眼睛幹嗎?松竹齋又不是昨天才開張的,已經開了二百多年了。

    ” 伊萬被驚得蹦了起來:“什麼,二百多年?” “那是,康熙十一年開張,你算算,是不是有二百多年了?”張幼林心想,這洋人怎麼這麼沒見過世面,二百多年就吓着啦? 伊萬算了算,嘴裡嘟囔着:“上帝啊,那會兒彼得大帝還沒出生呢!” 林滿江把元書紙遞給張幼林:“侄兒少爺,您拿好了。

    ”張幼林接過紙,轉身剛要走,又似乎想起了什麼:“伊萬先生,我秋月姐……她還好嗎?” “秋月?對不起,我有很長時間沒見到她了。

    ” 張幼林有些失望:“她去哪兒了?” 伊萬聳了聳肩:“這我可不知道,我隻是個銀行家,不是偵探。

    ” “銀行家是幹什麼的?”張幼林進一步追問,林滿江告訴他,是借給人錢的,銀行就是借給人錢的買賣,比方說你想開個鋪子沒本錢,銀行可以先借給你,等你賺了錢再連本帶利還給人家。

     張幼林樂了:“那太好了,伊萬先生,您先借我二十兩銀子吧,我剛看上一對兒紅子,一時銀子不湊手……”伊萬打斷了他的話:“不是這個意思,銀行貸款是有嚴格手續的,主要是用于大型投資,如果您隻需要二十兩銀子,那麼隻能考慮向私人借,比如,向您母親借。

    ” “我媽?拉倒吧,她不給我二十個耳刮子就不錯了,還銀子呢,想都甭想,得嘞,你們待着,我走啦。

    ”張幼林走了,伊萬望着他的背影兒,笑着說:“真有意思,他打算向銀行借二十兩銀子。

    ”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林滿江突然茅塞頓開:是啊,我怎麼把這茬兒給忘了?銀行不就是借人銀子的嗎? 張家堂屋裡,張李氏正在用布擦拭佛龛,把案子上的供品仔細擺放,張山林心裡惦記着恭王府那座宅子,他坐在一邊期待地望着張李氏:“嫂子,您可得想好了,這可是百年不遇的發财機會,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店兒啦。

    ” “我不用想,王爺的宅子再好我也不惦記,命裡沒這個福,我住進去也折壽,再說了,那兩幅書畫是咱爸托付給我保管的,是張家的傳家之物,别說是一處宅子,就是給我一座金山也不能換。

    ”張李氏說得很堅決。

     張山林有點火了:“我說嫂子,您也忒死心眼兒了,那兩幅書畫是張家的傳家之物,難道松竹齋就不是?二百多年了呀,如今眼瞅着就開不下去了,考試用紙是咱看家的買賣,以前琉璃廠一條街上哪家南紙店瞧着咱不眼紅?可人家茂源齋隻用了一幅書法帖子就搶了咱的買賣,您就眼瞧着張家二百多年的家業毀在咱們手裡?” “山林,松竹齋之所以走到今天,是因為我們經營得不好,是我們這輩兒人無能,怨不得别人,要是不從根子上想辦法,就算我們拿回了考試用紙的生意,松竹齋垮不垮也難說。

    ”張李氏白了張山林一眼,張山林氣急敗壞起來:“嫂子,我算明白了,就是我把嘴皮子都磨破了,您也是一句話,不行!要不這樣得了,咱們現在就商量一下,把家分了得了。

    ” 張李氏渾身一震,眼淚刷地下來了:“你說什麼?山林,你再說一遍!” 張山林也不示弱:“嫂子,既然咱們說不到一塊兒去,那還不如分家,分了家以後,您走您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咱爸留下的兩幅書畫,我隻要懷素和尚的字兒……” “山林啊,你不能這樣,這個家分不得,你哥他死得早,要不是這個家,要不是咱爸和你這當兄弟的,我一個人帶着你侄子也活不到今天,好不容易……你侄子也大了,你倒想分家了,将來……我怎麼有臉去見咱爸啊……”張李氏聲淚俱下。

    事情到了這個份兒上,張山林隻好退了一步:“不分家也行,要麼您把《西陵聖母帖》拿出來;要麼您就想個辦法不讓松竹齋垮掉,嫂子,這兩條道兒,您選一條,我先回去了,十天之内,您給我個信兒。

    ”張山林甩甩袖子,頭也不回地走了,留下張李氏一個人繼續在屋子裡掩面哭泣。

     這天晚上,張幼林和張繼林坐着一條帶篷的遊船在積水潭的湖面上遊玩,張繼林站在船頭欣賞湖面的夜景,張幼林從懷裡掏出裝蛐蛐兒的葫蘆,把它湊在耳邊欣賞蛐蛐兒的叫聲。

     “哥,你聽聽,我這蛐蛐兒可是蘇州的名蟲兒‘紫頭金翅’,”張幼林把葫蘆挪到張繼林的耳邊,“就這麼一隻蛐蛐兒,你猜猜,值多少銀子?”張繼林敷衍了一下:“用不了一兩銀子吧?” 張幼林差點兒蹦起來:“什麼,一兩銀子?你可真敢開牙,一兩銀子頂多是讓你看一眼,實話告訴你吧,這隻蛐蛐兒是我花了二十兩銀子從邢老六手裡勻來的。

    ” “就這麼個破蟲兒居然值二十兩銀子?真令人匪夷所思,幼林,我看你也夠荒唐的。

    我問你,你哪來這麼多銀子?”張繼林正色問道。

     “我自己有十兩,你爸又給了我十兩,這才湊起來的。

    ” “你和我爸真是……玩兒到一塊兒去了,要不怎麼說是親叔侄呢。

    ” 張幼林聽出來了,堂哥是話裡有話,于是狡辯起來:“哥,這就是你的不對了,你可是個飽讀聖賢書的人,古人雲,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父叫子死,子不死不孝。

    你怎麼這樣談論自己的父親呢?這麼說吧,你爸不過是玩個鳥兒養個蟲兒,你就一肚子不滿,還沒叫你去死呢,我看你的聖賢書算是白讀了。

    ” 張繼林知道這純粹是歪理,可一時又找不出辯駁的話,隻好沉默。

     此時,遠處湖面上傳來一陣樂聲,張幼林歪着脖子聽了聽,是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彈筝人是個高手,這首曲子彈得簡直出神入化,他在心裡琢磨着,這會是誰呢? 張繼林也贊歎起來:“不錯,真乃‘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張幼林笑了:“你就瞎扯吧,那是人家白居易形容琵琶的,這可是古筝。

    ” 張幼林繼續傾聽着,随風傳來一個女人清麗的歌聲: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唱得真好,意境、韻味都有了,不知是哪家的小姐……”張幼林突然渾身一震,仿佛遭到雷擊,“這聲音耳熟,我認識她,走,過去看看!” 張繼林見天色已晚,要回家,小船先送他上了岸,然後循着歌聲劃去,停靠在一艘燈火輝煌的畫舫邊。

     秋月素妝淡抹,她坐在船頭邊彈邊唱:“……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張幼林跳上畫舫,站在一旁靜靜地聽着。

    一曲罷了,秋月擡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