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那天接近晌午的時候,張山林家的客廳裡,用人在給他斟茶,張山林手裡拿着個裝蝈蝈的葫蘆正湊在耳旁津津有味地聽着,林滿江急匆匆地走進院子,還沒邁進門檻,聲音先到了:“掌櫃的,事情總算是搞清楚了!” “什麼事兒?”張山林的耳朵沒離開葫蘆。

     “考試用紙的事兒啊,咱不能稀裡糊塗讓人搶了行,還不知道是誰幹的吧?” 張山林的心思還在蝈蝈上,有一搭無一搭地問:“誰幹的?” 林滿江看了看用人,上前走了一步,湊在張山林的耳邊耳語,張山林揮揮手,讓用人退下了。

     “滿江啊,茂源齋的掌櫃的好像是姓陳吧?這莊虎臣是什麼人?”張山林聽着“莊虎臣”耳熟,可實在又想不起來他是幹嗎的。

     “哎喲,我說掌櫃的,在琉璃廠哪兒有不知道莊虎臣的?雖說他表面上隻是茂源齋的大夥計,可實際上茂源齋的經營全靠他了,這麼說吧,沒有莊虎臣撐着,十個茂源齋也垮了,這個陳掌櫃,也就是個擺設。

    ” 張山林把葫蘆放下了,他背着手在屋子裡走來走去:“真邪了門啦,一幅書法帖子就把恭親王給擺平了,你說是誰的字來着?” “唐朝懷素的《自叙帖》,不過不是真迹,是宋代的摹本,懷素的真迹存世不多,所以能有個宋代的摹本就很珍貴了,聽說王爺就好這個,恭王府裡的人說,王爺還說過,若是有懷素的真迹,他甯可用整座恭王府去換。

    ” 張山林猛地停住腳步:“王爺真是這麼說的?” “我一個叔伯兄弟在恭王府當廚子,是他聽見的,想來不會錯。

    ”林滿江回答得很肯定。

     張山林眉開眼笑:“老天有眼,老天有眼啊,懷素的真迹咱有啊!” “真的?”林滿江驚呆了,随即醒過味來,陰沉了好些日子的臉上頭一回有了笑容,“那太好了,松竹齋有救啦!” “你的意思是……” “咱們不會也進進貢?隻要王爺發句話,考試用紙的買賣還得是咱們獨家經營。

    ” 張山林笑了:“我說滿江啊,你這腦袋簡直是榆木疙瘩,要是有座恭王府,那咱還要松竹齋幹什麼?” 林滿江搔了搔頭皮,看着張山林:“這倒也是啊,不過……” 張山林可沒工夫聽下去了,他朝門外喊了句:“給我備車!”就拿起葫蘆向外走。

    林滿江跟了出去:“掌櫃的,您要出門?” “沒大事兒,我和幼林說好了,中午去鴻興樓吃飯,這事兒就這麼着吧。

    ”張山林自顧自地坐上車,走了。

     鴻興樓的雅間“金豐閣”裡,楊憲基和幾個同僚正在用餐,劉光第坐在他的身旁。

    楊憲基和劉光第在四川曾經共過事,雖然在官位上楊憲基比劉光第高得多,但楊憲基欣賞劉光第為人耿直、光明磊落的個性,兩人私交甚好,算是老朋友了。

    劉光第為官清廉,通常不參與這類吃酒應酬的事,這天是在楊憲基的盛邀之下才特意來的。

    他們正在叙舊,忽然聽見對面的雅間裡吵吵起來。

     對面的雅間裡,一位穿着鑲金邊長袍,油光滿面的中年胖子把盤子一推,沒好氣地說:“這哪兒是鴨湯煨出來的,純粹是蒙事兒!” 鴻興樓的掌櫃在一旁忙不疊地賠着不是:“鵬爺,您别着急,我這就讓廚子給您重做,按您的口味,味兒濃着點兒!”說着,掌櫃的彎下腰,湊到胖子的耳邊說:“您可真是行家,今兒個大廚重感冒,起不來炕,徒弟頂的,手藝不到家,您多擔待,多擔待……” 那位鵬爺仰起臉,略帶得意地瞧着掌櫃的:“我說是蒙事兒吧?” “鵬爺,您可别這麼大聲兒。

    ”掌櫃的小心地向外看了看。

     “那這銀子怎麼算啊?”鵬爺在銀子上從來都不含糊。

     “您瞧着給,您瞧着給。

    ” 有這話就齊了。

    鵬爺又擡頭看了掌櫃的一眼,慢條斯理地吩咐:“趕明兒大廚好了,專門給我做一回,南豆腐得是你們鴻興樓自制的,别拿豆腐店的南豆腐來瞎對付,鵬爺我可品得出來。

    ” “您放心,放心。

    ”掌櫃的心裡說了,蒙誰我也不敢蒙您呀。

     “鴨湯也得煨夠了時辰,這麼說吧,一兩個時辰煨出來的湯那不叫湯,那叫什麼你知道麼?那叫刷鍋水。

    ” “是是是,那叫刷鍋水,”掌櫃的應酬着,又加了一句,“趕明兒我照着十個時辰煨。

    ”心想,這下兒該滿意了吧? 哪知鵬爺還沒完,繼續提着要求:“南豆腐上要擱金華火腿末兒,刀功要精,切碎着點兒,别忘了放上好的香菇。

    ” “一定照辦,大廚做好了我會提前給您通個信兒。

    ” “我不在家就直接送到衙門裡。

    ” 掌櫃谄媚地笑笑:“保證這道菜,讓您吃到嘴裡還是熱乎的……” 楊憲基看傻了,問劉光第:“這是什麼人,怎麼這麼大派頭啊?” “咱刑部的人,您的下屬,正是在您左侍郎的手下當差。

    ”劉光第滿臉的不屑。

    另一位同僚接上話茬說:“他姓王,叫王金鵬,是個書吏。

    ” 楊憲基大惑不解:“在座的至少都是五品以上的官員,他一個小小的書吏竟敢如此放肆,難道他沒看到咱們嗎?” “他又沒觸犯刑律,我們奈何不得他。

    ”劉光第無奈地搖搖頭。

     “這家夥怎麼看着像個富商?與這書吏相比,我這刑部左侍郎倒真顯得寒酸了。

    ” “楊兄可能還有所不知,”劉光第放下筷子,“這京城的小吏可非比尋常,有人不是說了麼,‘京,朝官多貧至不能自存,而吏人則多積資巨億,衣食享用,似于王者’以至僭越違制之事時有發生。

    ” “可……衙門裡的小小書吏,靠什麼來聚斂錢财呢?”楊憲基看着劉光第,還是感到很詫異。

     “書吏雖小,但手中卻握有實權,通常衙門裡辦案子,是堂官交給司官,司官交給書吏,由書吏檢閱成案,回呈給司官,司官稍加潤色再呈送給堂官,這時候,堂官如果不給駁回來,案子就算定了。

    ” 楊憲基恍然大悟:“原來如此!他們靠熟悉例案公務,挾制堂官、司官,放手作奸索賄。

    ” “楊兄思維敏捷,不減當年啊!”劉光第贊許地點點頭,“沒錯,六部衙門每天要辦理大量的公務,案牍文書可是堆積如山啊。

    ” 在座的又一位同僚接着說:“楊大人,大清律例多如牛毛,特别是刑部,不但有《大清律》,還要熟谙多種名目的‘例’文,像‘丢失東城門鑰匙比照丢失印信處理’,這樣的例文也有兩千條,您說這麼多誰全都能記住啊?那記不住不就得找這些吏官了嗎?” 楊憲基感歎着:“所以書吏就執例以制官了,真是怪事!” “唉!當今朝廷,豈止吏制腐敗,我看啊,不變法不足以治其根本!”劉光第激動起來,一拳砸在了飯桌上。

     張山林和張幼林走進了鴻興樓,門口候着的堂倌帶着他們徑直走向了事先訂好的座位上。

     叔侄倆坐定,堂倌送上了菜單,張山林連看都沒看一眼,随手就扔在了桌子上,他吩咐堂倌道:“清蒸鴨子、火腿煨冬筍、糟蒸鴨肝、紅燒鮑脯,有這四個熱菜足矣,冷葷你看着配幾樣就行。

    ”張山林問侄子:“幼林啊,喝什麼酒呀?” “老規矩,還是‘蓮花白’吧,”張幼林不假思索地回答,又追加了一句,“夥計,再給我來份水晶蝦餅、兩碗甜湯核桃酪,快點兒上啊。

    ” “您二位稍候,說話就上。

    ”堂倌一溜煙似的小跑着離開了。

     張山林誇起了張幼林:“嘿!幼林,你行啊,瞅你點菜這派頭,有點兒爺的意思了,這就對了,什麼是爺?會吃會玩兒才是爺。

    ” 張幼林皺着眉頭:“叔兒,要說論吃喝玩樂,侄子我還差得遠呢,唉,沒辦法,兜兒裡銀子跟不上,我要是像您似的,櫃上的銀子随便支,我得把京城的名飯莊吃遍了!” “喲嗬,我這侄子還有點兒遠大報負,想吃遍京城不難呀,可你不能什麼都吃,你得把各個名飯莊的拿手菜挨個嘗一遍,這麼說吧,随便到了哪個飯莊,您得知道這兒做什麼菜拿手,怎麼個點法兒,總不能一開口就點個滿漢全席,那不叫爺,那叫冤大頭,花費銀子事小,可面兒咱栽不起。

    ”張山林往後拽了拽凳子,跷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