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萬松書院

關燈
花公子逛大街的護院家丁,誰看得出這位就是金陵城的江總兵? 此時正是春天,最宜欣賞柳浪聞莺,正德一行人租了條花舫船,遊湖直至近午興緻不減,又沿長堤柳下漫步而行。

     正德和唐一仙傍依而行,永淳小丫頭到底向着姐姐,總是扯着湘兒說個不停,湘兒本來自覺不是那麼在乎楊淩,可是眼見人家一對兒走在前邊,時而低語、時而輕笑,眉來眼去,别有滋味,那心裡可就泛起了酸意,可又不好表現出來。

     張符寶将這三姐妹行止、心思瞧在眼裡,不覺暗暗好笑,她本來不欲去注意楊淩行動,這一來卻時不時的想去看上一眼,眼見前邊一對璧人如影随形、柔情蜜意,不期然想起那日夜間夢中情形,想象起若是被楊淩如此呵護憐愛的女人換作自已........這一來心裡頓時不自在起來。

     陽光鋪開了溫柔,春風拂起了浪漫,如絲的垂柳點綴出江南的秀色,柳絲間莺語昵喃,一排排的嫩柳倒映在綠波中,與陽光一起潋滟着無限優美的湖光山色。

     美麗的西子湖畔,翠柳成陰,微風纏綿,自與楊淩做過那種親熱之事,永福和楊淩好的蜜裡調油,那種煥發出的美麗氣息簡直讓容顔絲毫不遜于她的永淳和湘兒都有些嫉妒。

    輕輕走在楊淩的身邊,她的心也象春風一樣的飛揚起來,盈盈秀水,顧盼出無限的情愫。

     “這麼看着我做什麼?”楊淩盯着永福的小嘴兒壞笑。

     永福嬌嗔地白了他一眼,恨聲道:“你看人家做什麼?” 楊淩眨眨眼,悄聲道:“我看哪裡了?” 永福鵝蛋臉兒一紅,嘟起小嘴道:“人家下次不理你了”。

     楊淩捂着嘴咳了一聲,眼睛瞧着前邊的正德夫妻,卻用永福公主聽的到的聲音道:“唉,甯兒不理淩哥哥了,不知道受冷落的它會不會傷心?” 永福眼珠兒一轉,被他引動了好奇心,詫異地道:“冷落了你,誰傷心呀?” 楊淩勾了一下永福的眼神,往自已袍襟下一引,似笑非笑地道:“它........呀........”。

     “呀!”永福公主又氣又羞,攥緊了小拳頭直想拿他的後背當鼓敲,好在她還省起這是在大街上,永福公主恨恨地剜了他一眼,紅着臉嗔道:“不許你說!” 楊淩摸摸鼻子,悶笑道:“不說,不說”。

     永福公主臉兒紅着、嘴角笑着、心裡甜着,飄也似的走了一陣兒,忽地說道:“這裡人好多,真想去個清閑些的地方走走”。

     “多麼?”楊淩前看看後看看,就這麼點人還嫌多?想當初俺也曾來過這兒,那時節要想這條柳浪聞莺的長堤上少點人兒,就得半夜來才行了,這樣都嫌多,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那不如........去萬松書院吧,應該清靜些”,楊淩提議道。

     “萬松書院?那是什麼地方?也是名勝古迹麼?”永福公主奇怪地問。

     楊淩其實說完就後悔了,萬松書院名傳後世是因為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發生在這兒,而那故事發生在明朝年間,楊淩也不知道是不是目前這個時代,現在世上有沒有這麼一座書院。

     可他話已出口,卻是無法收回了,永福公主隻一擺手,一個公子哥兒似的大内侍衛就收了三步一搖的身段,嗖地一下蹿到了跟前,把路過的遊人吓了一跳,還當這厮要當街搶人呢。

     永福公主低聲道:“問一下萬松書院在哪兒,告訴皇兄,去那兒走走”。

     那名大内侍衛微一颔首,轉身走開了,過了陣兒才匆匆走來,含笑禀道:“殿下,知道這萬松書院的還真是不多呢,方才問過一名秀才,這才打聽的地方。

    并不太遠的,這家萬松書院始建于唐朝貞元年間,距咱們大明朝時已近千年,不過一直是家寺院,叫報恩寺。

    已經荒廢久了,十一年前浙江右參政周木把報恩寺改建成了書院,現在除了些書生士子并不為太多人知道”。

     永福公主點了點頭,楊淩是讀書人,又來過杭州,知道萬松書院當然不稀奇,楊淩也松了口氣。

    那侍衛趕去向正德皇帝禀報,正德隻要有的玩,去哪裡倒無所謂,一行人當即離開西湖,擡了幾頂轎子,悠悠呀呀直奔萬松書院去了。

     萬松書院位于杭州西湖東南鳳凰山北萬松嶺上,這裡松木蒼翠,風景秀麗,更可北賞西湖,南觀錢江,滿目清新,盡在眼底。

    楊淩随口一句話,本還擔心這裡沒甚風景,到了此處見了這番景像才放下心來。

     迎面蒼松翠柏前一座萬世師表的石碑,還供奉着孔聖先師像,綠樹環抱之中,粉牆黛瓦的書院顯得格外清雅幽靜,樓台照壁更是精美。

     山下比較熱鬧,有各式茶樓酒肆,湘兒、永福和符寶三人蹦蹦跳跳的正覺饑餓,一行人先尋了家幹淨雅緻的酒樓,點了蔥包桧、貓耳朵、西施舌、幸福雙、花鮮栗羹、朝糕等口味獨到的地方小吃,又要了幾味姜茶、擂茶等地方茶飲,吃飽喝足這才舉足上嶺。

     正是揚春三月天氣,一路上青草綠樹間長滿了鮮花,樹冠蔭蔭婆娑,鮮花點綴如錦,濃郁的芬芳清雅、香馨,令人神清氣爽。

     穿過三座牌樓,走過仰聖門,經過明道堂、居仁齋、由義齋,又到大成殿拜過了孔聖先師,就到了傳說中梁山伯和祝英台同床三載男女未辨的毓秀閣。

     一路上紅窗粉牆、栗柱青瓦,花草樹木點翠碧嬌嫩,幾個人悠閑地行于一層樓台上,嶺上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