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不亦樂乎(關關求月票)

關燈
色自若,就是楊淩見了他也是颔首一笑,私毫沒有異樣,心中不由升起一股僥幸:或許甯王交通自已的秘密世子還不知道吧?這樣一來那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不過這個世子活着終究是個眼中釘,他被押解到南京,不知道皇上會不會馬上處死他,如果不然,得想辦法早點除掉他,否則終究是個禍患。

     他在心裡暗暗打起除掉甯王世子的念頭,卻不知正德皇帝與楊淩一路上早已商議完畢,他已是必捕的人物,隻是因為牽涉甚廣,在沒有回到權力中樞之前,正德還不想洩露從甯王世子身上搜出行賄名冊的事來罷了。

     正德此次回南京,隻是要去孝陵向太祖辭行,随即便要行船從水路回北京,原本不打算在南京多停的,卻不想他剛剛回到南京,四夷館就呈上消息,極西之地的佛郎機國派遣使者前來拜見大明天子,如今已在四夷館住了三天了。

     正德記起去年楊淩大敗佛郎機艦隊後,曾經說過彼國國王是有意同大明貿易通商的,便急忙把楊淩找來商議,楊淩聽說葡萄牙國王的使臣到了,便力勸皇帝予以接見,商議兩國貿易事宜,正德對此自無異議。

     楊淩想起西方并無雙膝下跪的禮節,每每與西方洽談,常常在這件事上卡住,總得引起一場幡然大波,這才能勉強要求西人行雙膝跪禮,此等陋習實不可取,他并不想軟硬兼施地逼迫來使行三跪九叩禮。

     在他看來,大明在西人心中是否有地位是靠實力來說話的,而大明做為一個洋洋大國,謀求的也應該是百姓和朝廷的最大利益,以往朝貢制度花錢買面子的愚蠢行為早該停止了,便以此番是西方國度的使節來朝談判通商事宜,而非大明屬國進貢天子,可以不必行大明跪禮為由向皇上提出建議。

     楊淩最擔心的就是六部大員們提出抗議,所以早早的準備了充分的說辭。

    他并不是為了給西方使臣争取權益,而是想糾正大明朝廷不重實利而重虛名的官僚作風,這第一步雖然難,可是邁出去了,後人就有了借鑒的依據。

     朱湘兒那番話提醒了他,皇上如今不在京中,少了許多的掣肘,南京六部不及北京六部權勢之大,比較好對付,隻要克服了這一關,有了先例可循,以後朝廷再行事就有許多的便利。

     楊淩沒想到南京六部的這些官員倒比北京六部的官吏更加務實,事情進行的異常順利,南京六部的老頭子們雖然也提出了異議,但是楊淩隻是稍加解釋,他們就不再多言了。

     原來,這些江南官兒背後或多或少都依附着許多江南的豪門大賈,所以江南官員重商态度比起北方的官員來要強上十倍。

    資本主義之所以能在西歐騰飛,就得力于重商主義的推行,那是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重要前提。

     然而大明呢,卻一直重農抑商,以至于地租、高利貸遠比興辦工商更有吸引力。

    就拿那些最著名的徽商、晉商來說,他們發财之後,同樣是廣置田地、開辦當鋪,使集中到他們手中的巨額财富重新歸流入傳統産業,阻礙了财富向産業資本轉化的可能。

     這種意識,在北方、在内陸尤其嚴重,然而江南卻是個例外,江南地區本來就多大商賈,自解禁開海以來,楊淩以内廠為倚仗開辦交通運輸業,兼營各種産業。

     為了形成共同利益、确保這個強大的利益團體不會因人而廢,他在北方拉攏了許多皇親國戚包括當今皇帝入股經商,在南方由成绮韻牽頭,首先聯合各地的大商賈豪門,随即以他們為枝幹,把更多的士紳名流和官吏們吸引進來。

     如今,這項利益共享、共同經商的股份制經商路子終于開花結果了,就是南京六部的那些官員們也已經被或多或少地滲透影響着,改變着他們落後腐朽的思想觀念。

     大明朝原有一項規定,四品以上官員不許經商,但是現在這項制度已經名存實亡。

    京裡面,正德開有皇店,成國公、武定侯、壽甯侯這些勳戚們在經商,官員們雖偷偷摸摸不敢張揚,其實也大多經營着些生意。

     到了江南更是許多官員在經商,尤其是許多四品以上的官員,包括從京官任上退仕的官員們,都在開辦各式各樣的商鋪、作坊、海運、陸運,他們在官場上有門生故舊,有好友同僚,再通過他們的滲透和影響,江南人的思想正在活躍起來,開始産生翻天覆地的大變化,盡管這種無形的東西是看不到摸不着的。

     楊淩對這些西方人的到來非常歡迎,在陪同他們愉快地晉見了皇帝陛下後,他就陪着主教大人和該國的一些貴族、商人、軍人四處遊覽風景名勝,觀閱大明陸海軍儀仗,讓他們親眼見識到金陵城的富饒和豪華和大明軍隊的強大。

     金陵城的富饒和十裡秦淮的美景迷的這些西方人神魂颠倒,大呼到了天堂勝地。

    大明的軍隊那種堅船利炮、全火器裝備的武裝讓那些本來還帶着些自矜驕傲的貴族将軍們也情不自禁地低下了高傲的頭。

    楊淩慷慨地答應允許他們在這樣的天堂聖地、包括更多的城市随意建築教堂,傳播教義,更讓那些傳教士們欣喜若狂。

     但是一連多日,楊淩隻是盛情款待,接迎遊覽,對于雙方商貿交易絕口不提,卻讓拉馬裡奧大主教和貴族們的神智稍稍清醒之後,開始變的焦燥不安起來。

    畢竟,他們的主要任務,是能和東方這個富饒強大的國家建立彼此的經貿關系,他們并不是一群觀光客,而楊淩,這個東方國家的重要大臣,好象對此并不以然,這怎能不讓他們焦急萬分? 其實,楊淩對于他們的及時到來,也是欣喜若狂的,因為他們帶來了三樣能夠幫助大明騰飛的最重要的東西,但是現在很明顯他們自已還沒有意識到,那麼楊淩大可不必表現的那麼急迫,讓這些遠洋而來的客人按捺不住,主動把雙方經貿提上日程,就可以在談判桌上獲得最大的好處。

     現在,大明的内部已經安定了,朝野反對改革的聲音已經極度薄弱了,大明現在可以一步步向着商業化、工業化的道路挺進了。

    楊淩隻要鞏固這個目标和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