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緣在佛門
關燈
小
中
大
手向前一揮,大聲喊道:“阿米爾,沖!”
*********************************
“阿米爾”沖了,不是沖向錦繡前程,而是沖向他的女人。
一離開錦衣衛北鎮撫司,看見處處燈火亮起,楊淩想起幼娘還在家中等着他,頓時歸心似箭,什麼“*,一遇風雲便化龍”,頓時抛到九宵雲外,兩年啊,多麼寶貴的時光,還是多陪陪自已嬌滴滴的小娘子實在一些。
京師有兩處大型廟會,稱東廟西廟。
東廟是位于大市街四牌樓附近的隆福寺,每月的九、十日開廟市。
西廟便是護國寺街的大隆善護國寺,每月七、八日開廟市。
今天不是廟會期,但是這兩條街長期以來已形成了固定的商業區,茶坊、酒肆、商鋪比肩林立,極是熱鬧。
楊淩和幼娘在一家飯館吃了頓溫馨的晚餐,便徑直奔向護國寺。
柳彪、楊一清兩個電燈泡他當然不會帶在身邊,結果在胡同中吃了頓飯,出來後兩人竟然轉了向,于是便向行人問路,路上行人聽說這對年輕夫妻去護國寺進香,都面露驚訝之色,不過還是給他們指點了道路。
原來這座十進殿堂,占地廣闊的名寺,如今已改成了一喇嘛廟,京師人士對喇嘛所供奉的奇形怪狀的菩薩,一直就存有敬鬼神而遠之的念頭,對喇嘛上供的節儀也不敢領教,隻有趕廟會的時候,遊人們喜歡進廟看個稀奇,平時絕少人來,所以這座廟裡香火出名的稀少,與其他寺廟香火鼎盛的情況截然不同。
但是漢人對于宗教信仰不象西方人那麼壁壘森嚴,你信你的,我信我的,絕不會因為你信元始天尊、我信如來佛祖便打個不可開交,又或不許子女通婚,所以行人雖覺這對小夫妻要去喇嘛廟有點奇怪,倒也沒人難為他們。
這些年來,不少來自青、康、藏,甚至來自漠外的喇嘛僧晉見大明朝廷,因為他們那一帶地方是****,這些喇嘛的朝見如同當地官員的晉見,頗受朝廷重視,所以皇帝便賜了幾座寺廟給他們,讓願意留在中原的僧侶住在裡面,護國寺便是其中一座。
這裡雖然香火不盛,好在是朝廷供養,按時提供所需,所以這些喇嘛的生活倒并不清苦。
楊淩進入護國寺大門,見廟内燈火通明,雖也有些遊人,看年紀大多象是逛累了跑進來歇腳的老年人,在廊下坐着閑聊,正對門的金剛殿大門洞開,卻冷冷清清無人進出。
楊淩扭頭一看,見韓幼娘隔着三尺多遠,忸忸怩怩地跟在後面,心中不覺有些好笑,忍不住調侃道:“娘子,一起上個街隔那麼遠做什麼?相公一個勁兒回頭看你,這脖子都快扭了”。
韓幼娘害羞地湊近他身旁,低聲嗔道:“相公,小聲點呀,叫人聽了笑話,我是女人,本來就不能和你并排行走的嘛”。
楊淩呵呵笑道:“行,那你就在後邊跟着吧,佛曰:前世五百次回眸,才能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以後你就天天跟着相公,相公沒事就回頭看看你,看上五千次五萬次,争取來世還做夫妻”。
幼娘羞笑着白了他一眼,,還未及答話,忽地一個難聽的聲音嘿嘿地道:“這說法有趣,我隻聽過百年修緣,千年修份,萬年修緣份”。
楊淩扭頭一看,隻見一個面如敷粉的少年書生握着一柄描金小扇,正笑嘻嘻地望着他。
這小書生個頭兒比幼娘高上一些,英眉朗目,穿着一襲道袍(明朝一種袍服),腰束錦帶,頭戴六合一統帽,帽頂綴着一塊水晶,打扮得俊俊俏俏。
小書生一張嘴,那正處于變聲期的難聽公鴨嗓又叫喚起來:“隻是不知這位兄台的五百次回眸是哪部經文中的典故?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阿彌陀佛音王陀羅尼經?還是四十二章經呀?” 他說着刷地一下抖開那裝飾用的描金小扇,頗為潇灑地呼扇了兩下,又嫌冷合上了,然後問道:“今日小弟與你也算是擦肩而過了,卻不知兄台前世為何要頻頻回頭看我?”
一離開錦衣衛北鎮撫司,看見處處燈火亮起,楊淩想起幼娘還在家中等着他,頓時歸心似箭,什麼“*,一遇風雲便化龍”,頓時抛到九宵雲外,兩年啊,多麼寶貴的時光,還是多陪陪自已嬌滴滴的小娘子實在一些。
京師有兩處大型廟會,稱東廟西廟。
東廟是位于大市街四牌樓附近的隆福寺,每月的九、十日開廟市。
西廟便是護國寺街的大隆善護國寺,每月七、八日開廟市。
今天不是廟會期,但是這兩條街長期以來已形成了固定的商業區,茶坊、酒肆、商鋪比肩林立,極是熱鬧。
楊淩和幼娘在一家飯館吃了頓溫馨的晚餐,便徑直奔向護國寺。
柳彪、楊一清兩個電燈泡他當然不會帶在身邊,結果在胡同中吃了頓飯,出來後兩人竟然轉了向,于是便向行人問路,路上行人聽說這對年輕夫妻去護國寺進香,都面露驚訝之色,不過還是給他們指點了道路。
原來這座十進殿堂,占地廣闊的名寺,如今已改成了一喇嘛廟,京師人士對喇嘛所供奉的奇形怪狀的菩薩,一直就存有敬鬼神而遠之的念頭,對喇嘛上供的節儀也不敢領教,隻有趕廟會的時候,遊人們喜歡進廟看個稀奇,平時絕少人來,所以這座廟裡香火出名的稀少,與其他寺廟香火鼎盛的情況截然不同。
但是漢人對于宗教信仰不象西方人那麼壁壘森嚴,你信你的,我信我的,絕不會因為你信元始天尊、我信如來佛祖便打個不可開交,又或不許子女通婚,所以行人雖覺這對小夫妻要去喇嘛廟有點奇怪,倒也沒人難為他們。
這些年來,不少來自青、康、藏,甚至來自漠外的喇嘛僧晉見大明朝廷,因為他們那一帶地方是****,這些喇嘛的朝見如同當地官員的晉見,頗受朝廷重視,所以皇帝便賜了幾座寺廟給他們,讓願意留在中原的僧侶住在裡面,護國寺便是其中一座。
這裡雖然香火不盛,好在是朝廷供養,按時提供所需,所以這些喇嘛的生活倒并不清苦。
楊淩進入護國寺大門,見廟内燈火通明,雖也有些遊人,看年紀大多象是逛累了跑進來歇腳的老年人,在廊下坐着閑聊,正對門的金剛殿大門洞開,卻冷冷清清無人進出。
楊淩扭頭一看,見韓幼娘隔着三尺多遠,忸忸怩怩地跟在後面,心中不覺有些好笑,忍不住調侃道:“娘子,一起上個街隔那麼遠做什麼?相公一個勁兒回頭看你,這脖子都快扭了”。
韓幼娘害羞地湊近他身旁,低聲嗔道:“相公,小聲點呀,叫人聽了笑話,我是女人,本來就不能和你并排行走的嘛”。
楊淩呵呵笑道:“行,那你就在後邊跟着吧,佛曰:前世五百次回眸,才能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以後你就天天跟着相公,相公沒事就回頭看看你,看上五千次五萬次,争取來世還做夫妻”。
幼娘羞笑着白了他一眼,,還未及答話,忽地一個難聽的聲音嘿嘿地道:“這說法有趣,我隻聽過百年修緣,千年修份,萬年修緣份”。
楊淩扭頭一看,隻見一個面如敷粉的少年書生握着一柄描金小扇,正笑嘻嘻地望着他。
這小書生個頭兒比幼娘高上一些,英眉朗目,穿着一襲道袍(明朝一種袍服),腰束錦帶,頭戴六合一統帽,帽頂綴着一塊水晶,打扮得俊俊俏俏。
小書生一張嘴,那正處于變聲期的難聽公鴨嗓又叫喚起來:“隻是不知這位兄台的五百次回眸是哪部經文中的典故?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阿彌陀佛音王陀羅尼經?還是四十二章經呀?” 他說着刷地一下抖開那裝飾用的描金小扇,頗為潇灑地呼扇了兩下,又嫌冷合上了,然後問道:“今日小弟與你也算是擦肩而過了,卻不知兄台前世為何要頻頻回頭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