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關燈
皇帝不以為然地:“好端端地提這些話幹什麼?” “請皇上賜諒,昭君不能不提。

    皇上福祚綿綿,昭君是一定死在皇上前面的,那時候,皇上又怎麼辦?” 這一下将皇帝問住了。

    “我從來沒有想過!”他搖搖頭。

     “是的,昭君料想皇上亦不曾想過,如今請皇上試想一想。

    ” “我不敢想!”皇帝搖搖頭:“太可怕了!” 昭君非常失望,不由得用質問的口氣說:“皇上一再垂示,有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不道這麼一件事都放不下!” 皇帝慚愧地低下頭去。

    自己覺得是遭遇了無情的考驗,想了好一會,歎口氣說:“真的有那麼不幸的一天,我亦隻好自怨福薄。

    ” “是!”昭君面容肅穆地說:“皇上亦隻好善自排遣。

    ” 皇帝無話可答,交談形成中斷。

    沉默中回想說過的話,忽然發覺昭君的态度有異。

    她所說的一切,似乎都出于彼此不再見面這個假定,這是何緣故? 這樣一想,皇帝大為不安。

    同時也想到了一件事,毫不考慮問了出來。

     “昭君,你那天進宮見皇太後去了?” “是的。

    ”昭君答說:“是向皇太後謝恩辭行。

    ” “你怎麼說?” 不問皇太後有什麼話,而問她怎麼說?昭君知道皇帝動了疑心,答得不妥,立刻便是一場大風波,所以話要想一想才出口。

     “昭君當然不能奏上皇太後,說是到得雁門,便即折回。

     隻照就此出塞,怕難再見的情況,叩謝皇太後的恩寵。

    ” “這才是,”皇帝放心了:“皇太後怎麼說?” “話很多。

    ”昭君一面想,一面說:“皇太後一再叮囑,沿路自己小心,又訓誡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關切之情,感戴不盡。

    ” “皇太後對你,可有戀戀不舍之意?” “那自然有的。

    ” “這就是了!”皇帝興奮地說:“等你重返長安,皇太後不知道會怎麼樣的高興。

    ” “重返長安!”昭君在心中默念。

    突然悲從中來,落下兩行清淚。

     昭君心想,皇帝的看法,隻怕與事實适得其反,而亦由此可見皇帝對太後全不了解,自己是無論如何沒有辦法使得太後與皇帝兩皆滿意的。

    唯一的自處之道,隻是不動感情,冷靜思考,求其心安而已。

     因此,她改變了态度,不再說那些隐含規勸譬解的話,甚至也很少開口,隻靜靜地傾聽皇帝在談近些日子來,如何百無聊賴,如何隻以七弦寫憂?諸如此類的身邊瑣事而已。

     由七弦琴談到琵琶,皇帝感歎地說:“此一别至少亦須三個月,你的琵琶一時聽不到了。

    可能為我奏一曲?” 出于皇帝的要求,依禮本不得拒絕,而昭君卻又另有想法。

    她的琵琶豈止三月,隻怕今生今世再也不入漢家天子之耳了!就為了這一點,她毫不猶豫地答說:“昭君遵旨!” 不巧的是,煞風景的更鼓忽響,夜闌人靜,風向又順,聽得格外清楚。

    是四更天了。

     “辰光過得好快!”皇帝驚訝地說。

     昭君正要答話,隻見簾幙微動,知道是秀春在外面,便提高了聲音問:“有事嗎?” “是!”人随聲入,秀春跪下說道:“啟奏皇上,匡少府命春代奏:鼓打四更,皇上應該啟駕回宮了。

    ” “知道了!”皇帝很快地答說:“你告訴匡少府,一會兒就走。

    ” “是!”秀春答應着,卻仍跪在那裡不起身,隻拿眼望着昭君。

     “皇上請回宮。

    ” “不!昭君!”皇帝的聲音怯怯地,有着求情的意味:“你就讓我多坐一會吧!” 昭君真不忍心再說了。

    但殿外卻有一個蒼勁的聲音響起:“臣匡衡有要事面奏。

    ” 皇帝遲疑了一下,向秀春做個手勢,示意傳召匡衡入内,但卻是一臉的無可奈何。

     “奏皇上,天一亮,職駕回城,諸多不便,而況今天是皇上朝慈壽宮的日子。

    ” 皇帝一驚:“是今天?” “是今天。

    ”昭君也記起來了,為匡衡代答。

     皇帝每逢三、六、九朝慈壽宮,是太後很看重的一件事。

     倘或愆期,必會查詢,那可真是“諸多不便”了。

    皇帝無奈,隻得起身。

     皇帝黯然地歎口無聲的氣,一步重似一步地踱了出去。

    昭君心裡當然很難過,但強制克制着自己,保持漠然的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