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關燈
石顯納寵,極少人知。

    在相府中,當然是例外,不過石顯治家,向來嚴肅,所以亦沒有人敢随便談論。

    消息到底瞞不住,甚至連宮中都知道了。

     “聽說你納了胡女為妾。

    ”皇帝率直問說:“可有這話?” 石顯不防皇帝會有此一問,臉上不免有窘色。

    幸好是俯伏着,得以遮掩,“臣死罪!”他這樣解釋:“是胡裡圖特意向臣試探。

    臣如不納此女,易啟其疑心,會誤了大事,所以從權而行。

    ” “這也罷了!”皇帝又說:“我亦疑心胡裡圖是一條美人計,借此希冀減免貢禮。

    ” “臣豈能中他的計?”這件事,石顯是早就想好了說法的。

     所以斬釘截鐵地答說:“而且臣亦不能不分清公私,胡裡圖苦苦哀求,臣隻答應他減免四分之一。

    餘下應貢之數。

    胡裡圖已派人回去,通知準備了。

    ” 這是一句空話。

    等陳湯大功一成,予取予求,所謂“貢禮”,根本就不必再談。

    但皇帝被蒙住了,嘉許地說:“我亦知道你在這上面是不會馬虎的。

    ” “食君之祥祿,忠君之事,決不敢徇私害公。

    ” “我知道,我知道。

    ”皇帝問道:“王襄夫婦什麼時候到京?”接王襄夫婦到長安,是皇帝在夜探冷宮,答應了昭君的。

     行文到歸州時,隻為王夫人有恙在身,恐怕昭君惦念,隻托詞嚴冬行旅不便,開春上京,如今猶在路上,大概還有十天才能抵達。

     聽得石顯的回奏,皇帝說道:“既然如此,出塞之期就定在半個月以後好了。

    ” “是!”石顯答說:“半個月以後動身正好,再遲則塞外已在盛夏,士卒疲憊,戰力受損,殊非所宜。

    ” 在王夫人的感覺中,相見何如不見。

    因為見了面母女相聚不過幾天功夫,則又要硬生生地分離了。

     當然,昭君隻到雁門關口,便可悄悄回返長安,不過這是極大的機密,倘或洩漏,滿盤皆輸。

    昭君最顧大局,甯可忍受老母的淋漓淚眼,不敢以道破真相作為絕好的慰藉。

     就是這短短的幾天,亦以長公主的體制,不能每天相聚。

    五天之中隻不過見了三次面而已。

    第六天再到王襄夫婦所住的驿館,是正式向父母辭行。

     “要走了!”王夫人魂飛天外:“是,是哪一天?”本想說後天,昭君實在不忍,隻好騙一騙母親,“就在這幾天,”她說:“待女兒先換衣服。

    ” 由秀春、逸秋服侍着,昭君卸去長公主的服飾,更換了在家做女兒所穿的家常衣服,出來重新給父母行禮。

     “剛才女兒穿的是長公主的服飾,體制所關,不便給爹娘磕頭。

    如今不礙了,爹娘請上座,等女兒行禮。

    ” 老夫婦倆不在乎這些禮節,昭君還是磕下頭去。

    說到“辭行”二字,王夫人禁不住失聲而哭。

    王襄勸道:“這還不是跟選入深宮,再難見面一樣,你亦不必難過。

    ” “深宮與塞外不同。

    ”王夫人哽咽着說:“叫我怎麼放心得下?” “娘!”心如刀絞的昭君,忍不住暗示:“當初選入宮去,今天不還是見了面?雖到塞外,說不定也跟今天一樣,再能見面。

    ” 不說王夫人,就是王襄,亦何能體得話中的深意?王夫人認定了此番生離,便同死别,而塵沙萬裡之行,以昭君的嬌弱,是不是能安然到達,更難釋懷。

    越說越傷心,忍不住放聲大哭。

    這就不但昭君,連秀春、逸秋亦都陪上好些眼淚。

     見此光景,不覺激起王襄的雄心壯志,“你不必哭了,”他對妻子說:“我送了女兒去,看她安頓好了再回來,那樣,你就比較可以放心了。

    ” “這,”王夫人收住眼淚說:“好像也是一個辦法。

    ” “萬萬使不得,”昭君搖着雙手說:“雖說爹爹久在胡地,年紀到底大了,哪裡經得起長途跋涉的辛苦?” “我年紀雖大,精神極好。

    再說又是走熟的路,不要緊的!” “怎說不要緊?塞外萬裡之行,非比等閑,一路風霜雨雪欺淩,萬一有點病痛,豈不受苦?那時,”昭君轉臉說道:“娘,你老人家惦念我一個,已經夠受的了,若還要惦念爹爹,那種日子怎麼過得下去?” 這番話說得極其透徹,王襄自動打消了原意,隻将此去的道路的艱險,哪裡該當心,哪裡不妨稍作留連,以及塞外的風土人情,還有做一個阏氏應盡的道理,細細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