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定庵找到騰字号

關燈
壺開水來為龔定庵沏茶。

     “你老吃完飯,先睡一覺,養養精神。

    ”老魏說道,“這一回欽命題到得晚,刻工又少,總要到醜時發題。

    龔老爺盡管睡,到時候俺會送題紙來。

    ” “欽命題”隻在第一場,因為第一場考四書文三篇,所以名為“欽命四書題”,事先以上三屆的題目開單進呈,同時附上《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各一部,凡已出過試題之處,都加黃簽注明。

    三個題目,《論語》、《孟子》各一,另一題或《大學》、或《中庸》,并無定則。

     除會試以外,順天鄉試第一場題目,亦由欽命,到了正場前一日,亦就是舉子進場的那一天,鄉試由順天府尹,會試由禮部堂官,在黎明時分到乾清門領取――一部密封的四書,欽命題目已在書上用朱筆圈出。

    然後直接赍送到闱。

     迎接欽命題的禮節,頗為隆重,監臨或知貢舉在貢院大門外跪接,捧入至公堂,再轉主考。

     至公堂在号舍之後,這一部分為辦理闱務官員的治事之區――入闱的官員,分為兩大類,辦理闱務以監臨或知貢為首,稱為“場官”或者“外簾官”,下面是“監試”,欽派禦史擔任;“提調”管闱中總務,照例是順天府府丞的差使;“巡察”由兵部派出。

    再以下就以四所為最重要,這四所是“受卷所”,收受墨卷後送到“彌封所”,将卷面姓名浮簽撕去,拿寫明姓名年籍的第一頁對折密封,加蓋關防,送到“謄錄所”,用朱筆抄錄,連同墨卷一并送“對讀所”校對無誤,留下墨卷,以朱卷送到至公堂,加蓋監臨或知貢舉的關防,方始進卷。

     貢院最後的一部分,以聚奎堂為中心,左右是十八房的房官,前面是内監試、内提調、内收掌辦公之處,以及刻字房、印刷房。

    主考官及房官為考官,合并内監試等官在内,統稱“内簾官”。

    内簾與外簾之間有一道門,俗稱“内龍門”,是關防最嚴密之處,外簾不準入内,内簾不準出外,有事商量,傳鼓開門。

     會試的欽命題一到,知貢舉叫内簾門,主考官四員,稱為“四總裁”,各穿蟒袍補褂,在門内跪接。

    同時進“雙供給”――内簾官的夥食燈燭等等,稱為“供給”,逐日送進;隻有三場試期正日,内簾門照例不開,稱為“保場”,其實是為了防弊。

    因為如此,頭一天要進兩天的供給,便是雙供給。

     跪接欽命題以後,便是刻題印題,照例由總裁邀請善于書法的房考官三人,至聚奎堂繕寫題目。

    四書題字數不多,麻煩的是,題目後面要附添注塗改的格式,這也還好辦,最麻煩的是試帖詩題。

     鄉會試頭場加考試帖詩,始于乾隆二十二年,詩題亦由欽命,出題必有出處,或用經、史、子、集的成語,或用前人詩句,大緻以唐詩為主。

    惟一的例外是高宗有一次出了個“燈右觀書”的詩題,看書寫字要置燈于左才方便,出題的那晚上,太監将燈擺在他右首,很不順手,高宗親自移燈向左,就燈而言,人在燈右,因而出了這樣一個詩題。

    全場舉子連主考、房官,無一人知其出處,後來是高宗自己說明了緣故,原來是杜撰的一個典故。

    但因為如此,惟有望文生義,毫無拘束,反多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