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關燈
小
中
大
“喔,”藹如問道:“要不要過泰安?”
“要經過的。
” 聽得這話,藹如推一推她母親的肘彎說:“娘,你不是說,要到泰山去燒香?” 這意思很明白,她奉母到泰山燒香,便可以順路在泰安與洪鈞相會。
李婆婆覺得這也未嘗不可,便轉臉問道:“不知道三爺什麼時候到泰安?” “我算算看!”洪鈞屈指數道:“由蘇州到清江浦,總得半個月,起早到泰安,大概是十天,一共二十五天。
如果正月半動身,二月初十以前,一定可以到泰安。
” “到時候再看。
”李婆婆這樣答複女兒:“三爺進京趕考是件大事。
能夠半路上見一面,當然最好。
不過起旱辛苦,路又不好走,超前落後難免。
如果說一定要在哪一天趕到泰安,倒變成三爺的一個累;或許耽誤了正經,更加不妥。
” 這是老年人的想法,總以求穩當為主。
洪鈞甚以為是,但感覺上還是希望能在北上的旅途中,與藹如有相晤的機會,就費點事也不要緊。
不過,口中卻不能不同意李婆婆的見解。
“老人家的話不錯。
”他向藹如說,“好在時候還早,一等發了榜,我會寫信給你。
” “這倒是句要緊話!”李婆婆連連點頭,“三爺高中了,千萬給我們一個喜信。
” “當然,當然。
” 談到這裡似乎沒有話了。
李婆婆心想,事情已到了這個地步,不如索性放開了手,聽其自然。
因而又交代了幾句門面話,托辭腰酸坐着累,離席而去。
這在藹如與洪鈞,都是求之不得。
可是四目相對,反都默默無言。
最後是藹如想到了一件一直挂在心上的事,正好趁早相問。
“進京會試,比到江甯鄉試又不同了!來回幾千裡,起碼也得四、五個月的功夫,這筆盤纏不輕,你可怎麼打算呢?” 果然有此一問,洪鈞先就感到一種休戚相關的溫暖;同時也更覺得絕不應該再讓她為自己操心。
因此,一開口就這樣說:“這你放心好了,你總看過儒林外史,範進中了舉人,有多少人來巴結?我們蘇州的文風盛,中舉雖不算一件大事,但會試的川資總有人幫忙,就差一點,借也容易。
” “你這一說,我倒真是放心了。
”藹如又問:“伺候的人呢?如果沒有得力的人,我看,還是把阿培帶去吧?” “提起這件事,我一直耿耿于懷。
不過,既然已經耽擱下來了,就索性等一等。
為什麼呢?第一,阿培到底年紀還小,也沒有涉曆過江湖,帶着他奔走南北,隻怕他吃不了那份辛苦;第二,跟了我總望他有個出息。
如今連我自己都不知道前程如何,又何能提拔得了他?倘或我此番僥幸,能夠聯捷,到那時候不管是當翰林,當部員,或者蹩腳的,放出去當知縣,局面一定,再把阿培帶去,就絲毫不覺得勉強了!藹如,你說我這樣打算對不對?” “當然對!反正也不過多等半年。
”藹如半真半假地笑道:“三爺,你可真得放點本事出來!不但我娘在等你的喜信,連小王媽也在盼望,好沾你的光。
” “言重,言重!”洪鈞頗感惶恐,“你們可千萬不能期望太高!不然,我一落了空,你們會受不了。
” 看他那副神情,藹如深悔失言,不該加重他心理的負擔。
但悔亦無用,隻好先作達觀之言,去沖淡她原先的話:“科名有遲早,一切都看運氣,何況你也隻有二十七歲。
” 在洪鈞看,二十七歲實在不能算年輕了。
仕途中要靠資格,而資格是“熬”出來的。
就算這一次科名得意,明年殿試,朝考過後,點為庶吉士,三年散館,已經三十一歲。
如果“留館”,照例授職編修。
到三十三歲那年,方逢鄉試,運氣好能放一個廣東或者四川的主考,可以有幾千銀子的收入。
還還那幾年的債,也就差不多了。
若論量珠以聘,金屋以藏,除非外放一個肥缺――編修外放當知府,要“京察”或者“大考”一等,才能如願。
而到任以後,宦囊也不能馬上就充盈。
看起來總要四十歲才能入于佳境。
那時候的藹如呢?這樣自間,頓有怅然若失之感。
藹如看他的神色,依舊是得失萦懷,便故意問道:“窮通富貴,盡人事而後聽天命。
你說是不?” 似問實勸,洪鈞當然懂她的意思,無奈名利二字,不是輕易看得開的;何況眼中人恩深情重,報答何由?這一想便更覺熱中了! “藹如,你今年多大?” 她不明白他何以會冒出這一句話來,遲疑地答說:“我是癸卯年生的。
” 洪
” 聽得這話,藹如推一推她母親的肘彎說:“娘,你不是說,要到泰山去燒香?” 這意思很明白,她奉母到泰山燒香,便可以順路在泰安與洪鈞相會。
李婆婆覺得這也未嘗不可,便轉臉問道:“不知道三爺什麼時候到泰安?” “我算算看!”洪鈞屈指數道:“由蘇州到清江浦,總得半個月,起早到泰安,大概是十天,一共二十五天。
如果正月半動身,二月初十以前,一定可以到泰安。
” “到時候再看。
”李婆婆這樣答複女兒:“三爺進京趕考是件大事。
能夠半路上見一面,當然最好。
不過起旱辛苦,路又不好走,超前落後難免。
如果說一定要在哪一天趕到泰安,倒變成三爺的一個累;或許耽誤了正經,更加不妥。
” 這是老年人的想法,總以求穩當為主。
洪鈞甚以為是,但感覺上還是希望能在北上的旅途中,與藹如有相晤的機會,就費點事也不要緊。
不過,口中卻不能不同意李婆婆的見解。
“老人家的話不錯。
”他向藹如說,“好在時候還早,一等發了榜,我會寫信給你。
” “這倒是句要緊話!”李婆婆連連點頭,“三爺高中了,千萬給我們一個喜信。
” “當然,當然。
” 談到這裡似乎沒有話了。
李婆婆心想,事情已到了這個地步,不如索性放開了手,聽其自然。
因而又交代了幾句門面話,托辭腰酸坐着累,離席而去。
這在藹如與洪鈞,都是求之不得。
可是四目相對,反都默默無言。
最後是藹如想到了一件一直挂在心上的事,正好趁早相問。
“進京會試,比到江甯鄉試又不同了!來回幾千裡,起碼也得四、五個月的功夫,這筆盤纏不輕,你可怎麼打算呢?” 果然有此一問,洪鈞先就感到一種休戚相關的溫暖;同時也更覺得絕不應該再讓她為自己操心。
因此,一開口就這樣說:“這你放心好了,你總看過儒林外史,範進中了舉人,有多少人來巴結?我們蘇州的文風盛,中舉雖不算一件大事,但會試的川資總有人幫忙,就差一點,借也容易。
” “你這一說,我倒真是放心了。
”藹如又問:“伺候的人呢?如果沒有得力的人,我看,還是把阿培帶去吧?” “提起這件事,我一直耿耿于懷。
不過,既然已經耽擱下來了,就索性等一等。
為什麼呢?第一,阿培到底年紀還小,也沒有涉曆過江湖,帶着他奔走南北,隻怕他吃不了那份辛苦;第二,跟了我總望他有個出息。
如今連我自己都不知道前程如何,又何能提拔得了他?倘或我此番僥幸,能夠聯捷,到那時候不管是當翰林,當部員,或者蹩腳的,放出去當知縣,局面一定,再把阿培帶去,就絲毫不覺得勉強了!藹如,你說我這樣打算對不對?” “當然對!反正也不過多等半年。
”藹如半真半假地笑道:“三爺,你可真得放點本事出來!不但我娘在等你的喜信,連小王媽也在盼望,好沾你的光。
” “言重,言重!”洪鈞頗感惶恐,“你們可千萬不能期望太高!不然,我一落了空,你們會受不了。
” 看他那副神情,藹如深悔失言,不該加重他心理的負擔。
但悔亦無用,隻好先作達觀之言,去沖淡她原先的話:“科名有遲早,一切都看運氣,何況你也隻有二十七歲。
” 在洪鈞看,二十七歲實在不能算年輕了。
仕途中要靠資格,而資格是“熬”出來的。
就算這一次科名得意,明年殿試,朝考過後,點為庶吉士,三年散館,已經三十一歲。
如果“留館”,照例授職編修。
到三十三歲那年,方逢鄉試,運氣好能放一個廣東或者四川的主考,可以有幾千銀子的收入。
還還那幾年的債,也就差不多了。
若論量珠以聘,金屋以藏,除非外放一個肥缺――編修外放當知府,要“京察”或者“大考”一等,才能如願。
而到任以後,宦囊也不能馬上就充盈。
看起來總要四十歲才能入于佳境。
那時候的藹如呢?這樣自間,頓有怅然若失之感。
藹如看他的神色,依舊是得失萦懷,便故意問道:“窮通富貴,盡人事而後聽天命。
你說是不?” 似問實勸,洪鈞當然懂她的意思,無奈名利二字,不是輕易看得開的;何況眼中人恩深情重,報答何由?這一想便更覺熱中了! “藹如,你今年多大?” 她不明白他何以會冒出這一句話來,遲疑地答說:“我是癸卯年生的。
”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