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關燈
表示。

    既然事已如此,也就不必假惺惺了,隻覺得有句話不能不問:“你娘可知道這件事?” “跟你說實話,我跟我娘提過,老人家默許了的。

    ” “唉!”洪鈞歎口其意若憾的氣,“可叫我無可閃避了!隻是,”他不勝感慨地朗吟着:“‘最難消受美人恩’。

    ” “言重,言重!”藹如笑道:“我不是美人;更哪有資格施恩?” “漂母一飯――” “三爺你錯了!”藹如打斷他的話,搶着說道:“漂母是看韓信窮途末路,可憐!我憑什麼會有那樣的想法?我剛才說過,我不過是拿三爺當至親,理當幫忙。

    如果你念念不忘千金之報,那倒是不了解我的心!将來你得意了,照數還我就是。

    ” “那當然。

    ” “好!一言為定,你算是借了我一筆錢。

    通有無是常事,三爺,你不必再說了!”藹如問道,“隻怕你還沒有吃飯?” “是的!回家就發現了這樁怪事,趕着來問個究竟,就顧不到吃飯了。

    ” “那,”藹如想了一下,站起身來:“你帶我去吃個小館子好不好?” 洪鈞欣然樂從,兩人都打算着找一處清靜的地方,淺斟低酌,細語深談,好好共度一個黃昏。

    哪知事與願違,望海閣忽然來了熟客,藹如不能不出面應酬。

    而洪鈞卻又接到賈福的通知,說來自天津的。

    冶和輪船上,有他的一位同鄉至好吳大澄在,希望他上船相晤。

     這吳大澄字清卿,行二,弟兄三個,獨數他傑出,好學不倦,于金石一道,很下過一番功夫。

    他比洪鈞大三歲,在家鄉時,洪鈞一向叫他“二哥”,交誼親如手足。

    所以接得這個消息,喜不自勝,匆匆辭出望海閣,由貿福陪着,一直來到港口。

     煙台并無碼頭,輪船無法靠岸,隻泊在港灣中;人貨上下,都用小舢闆接駁,頗為費事,所以到得大船上,已經起更了。

     他鄉遇故,又當大劫之餘,彼此都喜極而涕。

    叙到别後景況,洪鈞少不得有所安慰――吳大澄是早就到了京裡的,同治元年恩科、本年正科,兩番北闱鄉試,都未取中,至今仍跟洪鈞一樣,是名秀才。

     “十一月裡還有機會。

    ”吳大澄很興奮地答說:“今年有個數百年難遇的曠典。

    北闱下第,而本省補行鄉試的,還可以趕回去應考,不以跨考論。

    禮部具奏請旨,兩宮太後都答應了。

    所以我要趕回去。

    文卿,你呢?也該動身了吧?” 洪鈞暗叫一聲慚愧。

    他這話如果是在昨天問,還無以為答,此刻有張銀票在身上,便不同了!“是的。

    ”他很有把握地答說:“就在三、五天之内,有船就走。

    我也不寫信了,拜托二哥,轉告舍間,說我月底月初,可以到家。

    ” “好!我一到蘇州就去禀告伯母。

    ” “江南的主考放了沒有?” “我出京的時候,還沒有放。

    大概已有‘明發’了,不過,我們不知道。

    喔,”吳大澄突然想起,“倒是有件大事,你恐怕還不知道。

    兩江換人了,曾侯移駐皖鄂交界,專責剿撚;李少荃暫署江督。

    ” “這倒是想不到的事。

    ”洪鈞感歎着說:“曾九帥告病,開浙江巡撫的缺;如今他老兄連兩江總督的位子亦都保不住。

    曾家的盛衰變化,何其之速?” “也不見得就是盛極而衰,朝廷對曾侯還是很看重的。

    ” 接着,吳大澄便細談當今人物,特别是同鄉前輩,潘祖蔭如何,翁同和如何。

    直到午夜,輪船大鳴汽笛,通知行将啟錠,洪鈞方始辭别下船。

     這一夜睡得太遲,到第二天中午才為賈福喚醒,送上一封潘葦如的來信,說是接到“邸抄”,江南考官已經放了;另附一張單子,上寫“正主考太仆寺正卿劉琨,字玉昆,号韫齋,雲南景東廳人,道光二十一年辛醜翰林;副主考翰林院編修平步青,浙江山陰人,同治元年壬戌進士。

    ” 對于這兩位主考的生平,洪鈞一無所知,亦無心去打聽。

    他所感到欣慰的是,潘葦如特地送這一封信,足見關切。

    回鄉應試,不但請假必準,告貸川資,亦可如願。

     一轉到這個念頭,同時便想到失落的那封信;胸膜之間立刻就有一股突兀之氣橫亘着,很不舒服。

    “偏争口氣!”他不自覺地自語,“不跟他開口。

    ” 話雖如此,禮貌上仍舊要向潘葦如去道謝,順便當面告假。

    潘葦如當然有一番勉勵期許的話;他精于醫道,送了洪鈞一支人參,說在闱中構思,精神不濟時,咬一口人參,細嚼緩咽,有培元固本、補中益氣之功。

    最後又親手送了一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