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重歸一統 第四十四講 坐斷東南

關燈
權似乎又是一個小人了,那麼孫權有原則、有底線嗎? 但是呢,政治雖然需要妥協,但還是要有底線。

    孫權其實是守住了底線的,比方說曹魏多次要他送兒子去做人質,那他不送,而且呢他還公開表明,我的臣服你是假的,這點非常有意思。

    他去稱臣的時候派了一個使節叫趙咨,趙咨去了以後呢,曹丕就問他了,說你們吳王是個什麼樣的人啊?趙咨說,聰明仁智雄略之主。

    曹丕說,有這麼好嗎?你給我說說,此話怎講?趙咨說,納魯肅于凡品,魯肅本來是一個很普通的人,他把魯肅發現了,這叫做“聰”;他發現了呂蒙,從這個行伍當中把呂蒙提拔起來,這叫做“明”;他逮住了于禁,不殺于禁送回來,這叫做“仁”;取荊州兵不血刃,這叫做“智”,聰、明、仁、智,一個字一個字做解釋。

    最後雄略兩個字的解釋最妙,趙咨說,據三州虎勢天下是其雄也,屈身陛下,是其略也。

    話說的很清楚,我們吳王骨子裡面是虎勢天下的,現在迫不得已,忽悠忽悠你老人家,屈身一下吧。

    這叫做什麼?這叫做擡得起頭,就是他彎得下腰,他也擡得起頭,甚至他在彎腰的時候,他的頭是擡着的,就是他表示卑屈的時候,他不是這樣鞠躬,他是,呵呵,把頭擡着的。

    所以我說他是卑躬不屈膝,屈膝不投降,棄名不棄實,賣藝不賣身。

    還是這個趙咨,魏文帝曹丕又跟他聊天,魏文帝我們知道,是個有學問的人,他是詩人,他又是理論家,寫了《典論》這樣的學術著作,那是劃時代的,所以他就趁着喝醉酒,就問趙咨,你們吳王也讀點書,做點學問嗎?趙咨說,我們吳王很喜歡讀書,博覽群書,不過我們吳王考慮的是天下大事,率領的是百萬雄師,所以他讀書呢,抓要領,不會一個字一個字摳着去挑什麼小毛病的,做什麼尋章摘句的那些書呆子的活兒,我們吳王不做。

    那曹丕說,那你看朕可以伐吳嗎?讨伐你們吳國嗎?趙咨說,陛下想讨伐當然有陛下的力量,不過我們吳國要防禦,也有防禦的能力。

    那曹丕說,那你們害怕我們大魏嗎?趙咨說這什麼話,長江漢水京城湯池,百萬雄師同心同德,我們為什麼要怕你們。

    曹丕想,這問不住啊,最後問他一個問題說,趙咨啊,像你這樣的人才在你們那兒到底有多少?跟朕說說。

    趙咨說,哎呀,比臣聰明百倍的也就是八九十吧,像臣這樣的嘛,車載鬥量,數都數不清楚。

    當然了,如果就是這樣鬥鬥嘴皮子,也就是争了個面子,但是由于孫權沉得住氣、變得了臉、彎得下腰、擡得起頭,終于成功。

    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武昌就是現在湖北省的鄂州市,不是武漢市的那個武昌,在武昌稱帝,改元黃龍,你看他這個年号,那個時候是曹劉兩家都要忽悠,也都要變臉的時候,一家取一個字叫做黃武,現在叫黃龍了,意思很清楚,朕鯉魚已經跳了龍門了,真龍天子了,叫黃龍了。

    那麼大家就會問他為什麼這個時候又敢稱帝了呢?很簡單,這個時候曹丕已經死了,是曹叡了,孫權是不大看得起曹叡的,孫權有一個評價,就是曹操是沒有人比得上的,曹丕比曹操已經差得很遠了,曹叡比曹丕又差得更遠,這個曹叡我們就可以不怕他了,蜀漢這邊掌權的是諸葛亮了,諸葛亮是始終主張吳蜀聯盟的,非常可靠,不會和我們翻臉。

    而且呢,内部江東化過程已經基本完成,這個時候,陸遜已經是上遊統帥,顧雍已經是當朝丞相,什麼事都做完了,這個時候就可以把皇袍翻過來了,不但皇袍可以正穿,而且天下也可以瓜分了。

    諸葛亮派蜀使到吳國以後,孫權就跟他們商量,說咱現在就把曹魏的地方分了吧,預分,說我們兩家預分天下,怎麼分呢?豫州、青州、徐州、幽州歸我們東吳,兖州、冀州、并州、涼州歸你們蜀漢,當中還有個司州,那怎麼辦呢?咱一家一半,然後把曹魏的地盤也分了,這就是孫權的坐斷東南。

     就是孫權他很清楚他自己是一個什麼人,他知道自己首先得是個守成之君,然後才是一個開創之君,他知道自己在那樣的一個條件下,隻能先識時務,然後才能成俊傑,他也知道自己必須先裝孫子,然後才能當霸王。

    所以孫權是具有領袖素質的,孫權也是具有個人魅力的,但是作為一個集團的領袖,僅僅有個人魅力是不夠的,袁紹其實也是有個人魅力的,要不然袁紹怎麼吸引了那麼多人才,但是袁紹失敗歸根結底一個原因,原因之一是他不會用人,一個田豐,一個沮授,那麼好的人才,關的關,殺的殺,貶的貶,那麼孫權能夠成功,除了他有領袖素質,除了他有個人魅力以外,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會用人,那麼孫權又怎樣會用人,孫權用人的特點不同于曹操、劉備、諸葛亮的又在哪裡呢?請看下集——情天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