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重歸一統 第四十四講 坐斷東南

關燈
一生,前半生是一直沒有安全感,這是他這個政權最大的一個問題,沒有安全感。

    孫權在接受曹丕吳王封号之前,給群臣下了一道命令,這道命令值得注意,在這道命令裡面,孫權說了八個字,存不忘亡,安必慮危。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居安思危的意思,他一再提醒他的将領們,據說你們現在出門身上都不帶刀劍,不帶随從,這是不可以的。

     【畫外音】夾在曹魏和蜀漢之間,孫權總覺得自己很危險,因為魏蜀吳三足鼎立,誰都是想一統天下的,說白了誰都是想吃掉對方的,孫權想發展江東基業,壯大自己,那肯定會得罪曹魏和蜀漢,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得罪也隻能得罪了,但孫權又怕魏蜀兩國聯合起來打自己,那麼江東是招架不住的,所以他又不敢太得罪魏蜀兩國,在這種矛盾的心态中,孫權采取的辦法是什麼呢? 他夾在曹魏和蜀漢之間,他總覺得自己危險,但是這兩家,他又不能不翻臉,那他怎麼辦呢?他的辦法是又翻臉,又不把臉翻到底,他又兩邊再勾兌一下,你去看一看,孫權跟曹丕翻臉了以後,他改元改的那個年号叫什麼——黃武,黃武是什麼呢?就是曹丕的黃初加劉備的章武,在曹魏和蜀漢的年号裡面各取一個字,合起來叫黃武,好玩嗎這個,由此我們就知道孫權的道路是什麼樣子。

    翦伯贊先生對曹操有一句評價,堪稱妙語,翦先生怎麼說呢?翦先生說,曹操是一個把皇袍當襯衣穿的人,他明明已經實際上是皇帝了,他就是不把皇袍穿在外面,他外面要穿一件丞相的衣服,把皇袍當襯衣穿。

    那麼根據翦先生這個說法呢,我也可以來說劉備和孫權,劉備是什麼人呢?劉備是把襯衣當皇袍穿的人,他本來沒有皇袍,他隻有一件襯衣,他看見曹丕把外面的袍子一脫,把皇袍露出來了,然後他說你看這個就是我的皇袍,直接就稱帝了。

    那麼孫權是什麼人呢?孫權也是把襯衣當皇袍穿的人,他也沒有皇袍,他也隻有一件襯衣,但是他同樣把這個襯衣做成了皇袍,但是反過來穿,他把裡子當面子穿,孫權是這樣的人。

    所以陳壽說他有勾踐之奇,就是這個人很像勾踐,這個也是對的。

    那我們下面就來看看孫權怎麼個把皇袍反過來穿,他怎麼個像勾踐。

     孫權像勾踐,我認為可以總結為四句話,第一,沉得住氣。

    晉代人有一個叫傅玄的,曾經對孫策和孫權兄弟兩個有一個評價,他說孫策這個人的特點是什麼呢?明果獨斷,勇蓋天下。

    敢作敢為,什麼都不怕。

    孫權的特點是什麼呢?乘間伺隙,兵不妄動,就是孫權從來不輕易用兵,他總是找空子,或者曹操那兒出了空子,或者劉備這兒有空子鑽,他就動他一下,故戰少敗而江東安。

    基本上孫權是不打什麼敗仗的,這打不赢的話,他要打個平手,那麼最典型的一個案例,就是赤壁之戰,赤壁之戰的關鍵是孫劉聯盟,如果孫劉不聯盟,赤壁就是另一個結果,孫劉聯盟是誰促成的呢?一般的讀《三國演義》的人說是諸葛亮促成的,一般讀《三國志》的人會說的魯肅促成的,其實現在可以這麼說了,真正決策人是孫權。

    因為大家想一想,劉備兵敗當陽,逃到夏口,已經是驚弓之鳥,手上關羽一萬人,劉琦一萬人,加起來兩萬人,根本抵擋不住曹操的進攻,這個時候劉備隻有一條出路,就是和孫權聯盟。

    但是這個聯盟能不能成,不由他劉備說了算,劉備要能說了算,一下就聯了,得人家說了算,人家是強者,你是強弱聯盟,那麼孫權這邊誰說了算,魯肅說了不算,周瑜說了也不算,孫權說了才算。

    而且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孫權早就想這麼幹了,就是在魯肅、周瑜、諸葛亮勸他之前,孫權其實已經有了主張。

    大家回想一下,周瑜晚上去見孫權,孫權是怎麼說的?孫權摸着周瑜的背說,公瑾啊,這個事情我們這邊已經讨論過好多回了,子布(就是張昭),子布他們的那些意見讓我很失望,隻有公瑾和這個子敬(也就是魯肅),你們兩位說的意見和孤想的一模一樣,公瑾要五萬精兵,一時半會兒做不到,告訴你,孤已經給你準備好了三萬精兵,而且戰船、武器、裝備、軍糧全部都準備好了,馬上就可以出發。

    什麼意思呢,早就準備好了,他早就想幹這一仗了,可是他就是不說,他裝成沒有主意,好象所有的建議都是别人提出來的,都是别人要他這樣做的,他好象沒有主張,其實不是,孫權那時侯二十六歲啊,到處征求意見。

    先開會張昭說投降,孫權不吭氣,魯肅說不能投降,嗯,對,魯肅說了他還不算,要聽諸葛亮說,諸葛亮說了還不算,還聽周瑜說,好象都是聽别人說,其實他很清楚,這樣一個重大的決策,一定要讓人家先說,因為這不是一個人搞得掂的事。

    他們不是提了這個建議嗎?孤不是同意嗎?你們幹。

    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