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三足鼎立 第三十五講 夷陵之戰

關燈
這次婁子真是捅大了。

    孫權深知殺死了劉備的左膀右臂關羽,絕對是與劉備結下了血海深仇,這場孫劉之間災難性的火拼終究是不可避免的,隻不過是早晚的問題。

    于是,劉備不顧一切地要發動進攻孫吳的戰争,哪怕是在将帥乏人的情況下也要也要禦駕親征。

    這種要拼命的架勢,讓東吳的孫權也未免有些汗顔。

    所以,在決定背後向關羽捅刀子的那一刻早就料到劉備會來進攻的孫權,奪得荊州之後就在未雨綢缪,從政治上、軍事上積極備戰。

    那麼孫權是如何應對這場山雨欲來鳳滿樓的危機,做到最大化地避免風險的呢? 關羽被殺之後,孫權把關羽的首級送給了曹操。

    意思很明顯,就是想讓曹操來承擔這個責任,向天下人宣布,我孫權殺關羽是曹操讓殺的。

    曹操很明白,孫權這小子沒安好心,于是曹操按諸侯的禮節厚葬了關羽,他也不認這個賬。

    但是不管怎麼說,孫權這一回是把劉備得罪到家了,孫劉聯盟徹底破裂。

    對于這一點,孫權的心裡非常清楚,而他也知道,依靠他的力量單獨對抗劉備是有問題的。

    因此戰争之後,孫權就幹脆公開地倒向曹魏,和劉備翻臉。

     他做了一件什麼事情呢?他宣布不承認劉備是益州牧。

    劉備不是從劉璋手上把益州拿過來了嗎,孫權宣布不承認,說益州牧還是劉璋。

    曹操也馬上表态,宣布荊州牧是孫權。

    本來這個時候劉備是牧兼二州,荊州牧兼益州牧;現在一家宣布益州牧還是劉璋,另一家宣布荊州牧是孫權,那劉備什麼牧都不是了。

    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公元220年,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繼承了魏王的爵位,同年逼劉獻帝禅位,自己當了皇帝,這就是魏文帝。

    這件事情發生以後,劉備集團一片聲讨,大罵曹丕是漢賊,篡漢。

    孫權不表态,沉默;到了公元221年八月份,孫權就上表稱臣,幹脆稱臣了;到了十一月份,就接受了曹丕給他的吳王的封号。

    那麼這件事情,對于孫權來說是很不容易的,它意味着兩點:第一,意味着他承認曹丕的篡漢是正當合法的,他向曹丕稱臣;第二,它意味着孫權承認曹丕和他的關系是君臣關系。

    所以他邁出這一步并不容易,而且當時有部下明确表示反對。

    孫權說,不要緊嘛,想當年我們高皇帝不也接受了項羽的封号,當了漢王嗎?也就是說孫權的意思很清楚,他承認曹丕稱帝是權宜之計,是為了什麼呢?是為了聯合曹魏來對抗劉備,這是孫權在政治上做的準備。

     孫權在軍事上做的準備,就是遷都武昌。

    孫權的治所,就是孫權當吳王之前他的那個指揮部所在地叫做治所,他的治所是在建業,也就是現在的南京。

    但是為了對抗劉備,孫權把指揮部遷到了武昌,就是現在湖北省的鄂州市,——不是現在湖北省武漢市的那個武昌區,是鄂州,而且孫權改名為武昌。

    這個事情也是很困難的,當時住在建業的這些人都不願意到武昌去,有一句有名的民謠叫做“甯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就是這個時候的一個說法。

    但孫權說,我們必須移到武昌,因為應該居安思危。

    我們看看地圖就知道,他這個行動是在軍事上做準備對抗劉備,所以孫權是有備無患的。

     *孫權在殺死關羽之後,就開始積極地規避戰争風險。

    在政治上不惜忍氣吞聲,對曹魏集團稱臣,來換得曹魏集團的支持。

    同時為了軍事防禦的需要,不顧國人的反對,竟然把指揮部遷移到武昌。

    在關羽被殺一年半之後,劉備率領蜀國數萬軍隊,全線進攻東吳,一路上過關斬将,所向披靡。

    那麼,國難當頭,東吳集團有誰能夠力挽狂瀾,應對這場風雨飄搖的劫難呢? 公元221年七月,劉備發動了東征孫權的戰争,這場戰争發生的地點是在夷陵和猇亭,所以曆史上稱為夷陵、猇亭之戰,又叫夷陵之戰,又叫猇亭之戰。

    夷陵猇亭之戰是三國史上三大戰役之一,這三大戰役就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我們知道,劉孫夷陵之戰,或者說猇亭之戰,吳軍的前線總指揮是陸遜,是接替呂蒙的陸遜。

    呂蒙是在荊州争奪戰之後,還沒有來得及開慶功會就去世了。

    我們看看陸遜怎麼指揮這場戰争。

    根據史書的記載,公元222年正月,劉備的先頭部隊到達了夷陵,二月,劉備到達了猇亭。

    這個時候陸遜的軍隊也到達了猇亭,兩軍對峙。

    這個時候,陸遜的部下紛紛提出來馬上迎擊劉備。

    因為兩邊的軍隊都開過來了,開到猇亭這個地方了,就應該打他一仗。

    陸遜說不行,我們不要動。

    為什麼呢?陸遜說了這樣一段話,他說劉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

    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大勢。

    ”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