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三足鼎立 第三十二講 蜜月陰謀

關燈
荊州”。

    但是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或者說是可以讨論的,可以商榷的。

    第一,劉備并沒有要整個荊州,他也要不了,因為荊州的北部南陽郡和南郡的襄陽在曹操的手上,怎麼能夠借?江夏郡在孫權的手上,也沒有借。

    所以最多隻能說劉備借江陵,或者說劉備借南郡,他要的隻是這塊地方。

    而且江南的其他四郡,長沙郡、桂陽郡、零陵郡、武陵郡是劉備自己打下來的,怎麼是借的呢?他實際上就借了南郡的江陵,所以最多隻能叫借南郡或者借江陵,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就算是南郡和江陵也不能說是借,這個問題早就有人指出來,清人趙翼就指出這個問題來,他說什麼叫借?就是這個東西是别人的,我拿來用,經别人同意我拿來用,這叫做借。

    那麼你說劉備借荊州,這荊州是孫權的嗎?不是啊,荊州是誰的?是劉表的,那麼劉表死了以後該是誰的?劉琦的。

    所以這個劉備打下江南四郡以後,他沒有自己去當荊州牧啊,他上表朝廷是推薦劉琦做荊州刺史,是後來劉琦也死了那麼劉備才接過來當荊州牧,那麼依這個繼承關系來說荊州是誰的?是劉備的啊,這個東西本來是我的我怎麼還找人家借呢?這個講不過去。

    何況劉備也沒有跟孫權說我要借荊州,或者借江陵,或者借南郡,他也沒說這個字,因為本來就是他的嘛,要說他應該說是讨荊州。

     但是這個時候我講過它是個不講道理的時代,不是講什麼我們還有繼承法啊,找個律師來打官司那個都不頂用的,那個時候是一個靠拳頭說話的時代,哪個地方誰用武力打下來的就是誰的,你要讨回來可以,你再用武力啊。

    而這個時候劉備沒有這個能力發兵去從周瑜手上把江陵郡打下來;而江陵是周瑜花了一年功夫打下來的,當然也不可能拱手相讓。

    所以這個時候劉備隻能忍氣吞聲地去找孫權說什麼呢?說“求都督荊州”,這是比較準确的說法,而且《資治通鑒》采用的就是這個說法。

    什麼叫“都督荊州”呢?因為劉備這個時候不是已經自己任命自己為荊州牧了嗎?他任命為荊州牧以後孫權不是也同意了嗎?那麼荊州牧就應該在荊州的治所,就是他的首府上任,首府在哪兒呢?在襄陽,襄陽在誰手上?曹操手上,他去不了。

    所以劉備隻能退而求其次,說我不可能在襄陽就任,我哪怕在南郡就任也行,因為襄陽是南郡的,南郡的治所又在哪裡呢?在江陵。

    所以劉備的說法是“求都督荊州”,實際上的意思是要南郡、要江陵。

     但是東吳方面他不這樣理解,他的邏輯是這地方誰打下來的就是誰的,江陵是我們周瑜打下來的,那就是我們的,給你用可以,借。

    所以我看一開始兩家就沒有對這個借的問題講清楚,東吳方面認為是借,荊州方面認為是拿。

    何況就算是借吧,那也是老虎借豬,劉備就沒想還過。

    所以就是這一個“借”字留下了或者說埋下了孫劉兩家聯盟破裂的伏筆。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一個問題,既然如此,孫權為什麼肯“借”?打引号,“借”字打個引号,他怎麼肯“借”呢?答案是四個字:“公拒曹公”,就是為了共同地對付曹操。

    因此據《三國志?魯肅傳》說,當魯肅說服孫權把江陵“借”給了劉備的時候,曹操得到消息正在寫字,聽到消息後“啪”,吓得筆落到地上去了。

    這個事情雖然見于正史,司馬光認為不可能,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考異裡面說曹操不至于此,曹操不可能吓成這個樣子,所以《資治通鑒》不采用這個說法,這個給大家也交待一下。

     *在劉備向孫權提出“求都督荊州”後,也就是劉備向孫權提出他要南郡這個地方後,魯肅為了孫劉聯盟的大局,建議孫權把南郡這個地方讓給劉備,孫權也同意了,這就是曆史上魯肅“借”荊州的故事。

    那麼魯肅“借”荊州的結果是什麼呢? *通過易中天先生的講述我們知道,孫劉聯盟“蜜月期”是充滿了陰謀的“蜜月期”,雙方都把自己的政治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孫權嫁妹妹,既是出于鞏固政治考慮,也有想帶回劉禅做為人質的嫌疑;周瑜出狠招,幹脆就把劫持人質的目标直接對準了劉備本人;而魯肅“借”荊州,則是出于孫劉兩家聯盟共同抵抗曹操的打算。

    那麼,魯肅“借”荊州的結果是什麼呢? 是劉備得的便宜最大,他得到了一塊戰略要地,那麼孫權有沒有好處?孫權也有好處,沒有好處他不幹,他的好處是什麼呢?他解除了後顧之憂。

    因為曹操如果再次南下的話,他還是要從江陵這邊打過來,那麼有劉備在那擋着,孫權就可以暫時喘一口氣,他解決一些内部問題。

    因為他的南方也不太平,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他騰出手來了。

    也就是說孫權打的主意,和我們上一集講劉璋打的主意一樣,是讓劉備替他看家護院。

    可惜的是算盤人人會打,打發各有不同,劉璋有劉璋的算盤,孫權有孫權的算盤,劉備還有劉備的算盤呢。

    一通算盤打下來了,是劉璋賠得最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