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魏武揮鞭 第十一講 海納百川
關燈
小
中
大
曹操很早就意識到,要想成就一番霸業,人才是關鍵,所以曹操曾連續三次頒布求賢令,提出了“唯才是舉”的口号,這個驚世駭俗的舉動幾乎颠覆了當時人們傳統用人觀。
那麼,我們該怎樣理解曹操的“唯才是舉”呢?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海納百川》。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對于曹操來說是一次真正确立霸主地位的戰役,而對于袁紹來說,卻是至死難忘的成敗轉折點。
經此一戰,袁紹拱手讓出了北方霸權,這位曾經橫掃河北、稱雄一時的大軍閥,就此從中國曆史舞台上消失。
本來,袁紹是完全有機會赢取這場勝利的,甚至可以進而奪取中原,“挾天子以令諸侯”。
那麼袁紹究竟輸在哪裡?有人認為曹操勝在善于用人,可是想成就一番霸業的袁紹不會認識不到人才的重要性,況且他手底下也是文臣武将,人才濟濟。
那麼,曹操袁紹的用人究竟有什麼不同?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将為您細品曹操的用人之術。
《易中天品三國》之“海納百川”正在播出,敬請關注。
易中天: 今天這一集我們講曹操的用人之道,用人之道是曹操的成功之道的重要内容。
陳壽的《三國志》為曹操做傳,最後有一段總結,這段總結陳壽表達了這麼一個意思:第一點,戰勝袁紹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點,曹操為什麼能夠戰勝袁紹呢?兩個原因,第一是曹操精于謀略,第二是曹操善于用人。
這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給曹操一生做的一個總結,可見用人之道對于曹操來說是多麼地重要。
其實所謂用人之道,無非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用什麼人,第二個問題是怎麼用。
我們今天就講用什麼人,下一集我們講怎麼用。
我們還是要來比較一下袁紹和曹操,在這兩個問題上袁紹和曹操都是不一樣的。
袁紹這個人也是懂得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會用人這個道理的,實際上袁紹從小就喜歡結交豪俠,他年輕的時候住在京城裡面,仗着自己“四世三公”這樣一個社會地位,成為京城有名的公子哥兒,然後整天在家裡面大會賓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辦沙龍,開Party,車水馬龍,門庭若市。
這個事情當時就引起了當局的注意,當時就有人對袁紹的叔叔說,你那個侄子不響應政府的号召,就是當時官方要袁紹出來做官,袁紹不出來,在家裡面就會賓客。
所以他們就對袁紹的叔叔說,你那個侄子“不應乎召而養死士”,不接受我們政府的招聘,自己在家裡面養很多的門客,他想幹什麼?他叔叔就去找袁紹說,你這小子這樣搞下去,我們袁家要滅門啊!袁紹這才有所收斂,這才到了大将軍何進的麾下效力。
那麼這個故事說明什麼呢?說明當時大家都看出來袁紹在模仿誰呢?模仿戰國時代的那些公子。
我們知道戰國時代有四大君子,齊國是孟嘗君,魏國信陵君,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四大公子就是這樣的,在家裡面養很多的門客,袁紹學習的就是這四大公子的做派,所以袁紹的這個做派我們可以稱之為“哥兒做派”。
但是袁紹學習這四大公子,他隻學到了皮毛,沒有學到精髓。
這個問題,曹操的謀士荀彧有一個說法,荀彧是這樣說的: “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
” 就是說袁紹憑借他“四世三公”的這樣一個優勢,一個家族的優勢,結交了很多的人,做出一副折節下士、禮賢下士的樣子,幹什麼呢?騙取一些名譽,因為袁紹結交這些人他有一個原則,就是隻見名人,不是海内知名的人袁紹是不接待的。
這是幹什麼呢?這是做秀,這是擺譜,他就等于向世人宣布,我袁大公子可不是什麼人都能夠随随便便見一見的,我隻結交名人。
袁紹他這樣做的目的是裝點門面,是擡高自己的聲譽,并不是真心誠意地希望有人來幫助他,因為袁紹這個人是剛愎自用的,他不認為天底下還有比他更聰明的人,他用不着找很多人來幫助他,他隻要讓世人覺得他這便人才濟濟就可以了,這就是袁紹的做派。
那麼袁紹的做派,我們可以總結成這麼十六個字,就是:做秀演戲、沽名釣譽、裝點門面、自鳴得意。
*事業的成與敗、興與衰,不外乎平時的用人,而用人者的出發點和境界卻是不一樣的。
袁紹也同樣是用人的,他也是敞開胸懷,接納天下的英才,在官渡之戰前袁紹手下也是謀臣如雲、猛士如雨,但是他用人卻隻是做表面文章,用人隻看名聲。
那麼曹操用人與袁紹用人,本質上有什麼不同呢? 曹操的做法剛好相反,曹操的做法是什麼呢?我們也可以總結十六個字:實事求是、唯才是舉、不拘一格、來者不拒。
也就是說曹操他是實實在在地希望有很多的人才來幫助他,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處理了五種關系。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實歸更重實際 第一種關系就是“名與實”。
我們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個概念,有名的他不
那麼,我們該怎樣理解曹操的“唯才是舉”呢?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海納百川》。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對于曹操來說是一次真正确立霸主地位的戰役,而對于袁紹來說,卻是至死難忘的成敗轉折點。
經此一戰,袁紹拱手讓出了北方霸權,這位曾經橫掃河北、稱雄一時的大軍閥,就此從中國曆史舞台上消失。
本來,袁紹是完全有機會赢取這場勝利的,甚至可以進而奪取中原,“挾天子以令諸侯”。
那麼袁紹究竟輸在哪裡?有人認為曹操勝在善于用人,可是想成就一番霸業的袁紹不會認識不到人才的重要性,況且他手底下也是文臣武将,人才濟濟。
那麼,曹操袁紹的用人究竟有什麼不同?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将為您細品曹操的用人之術。
《易中天品三國》之“海納百川”正在播出,敬請關注。
易中天: 今天這一集我們講曹操的用人之道,用人之道是曹操的成功之道的重要内容。
陳壽的《三國志》為曹操做傳,最後有一段總結,這段總結陳壽表達了這麼一個意思:第一點,戰勝袁紹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點,曹操為什麼能夠戰勝袁紹呢?兩個原因,第一是曹操精于謀略,第二是曹操善于用人。
這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給曹操一生做的一個總結,可見用人之道對于曹操來說是多麼地重要。
其實所謂用人之道,無非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用什麼人,第二個問題是怎麼用。
我們今天就講用什麼人,下一集我們講怎麼用。
我們還是要來比較一下袁紹和曹操,在這兩個問題上袁紹和曹操都是不一樣的。
袁紹這個人也是懂得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會用人這個道理的,實際上袁紹從小就喜歡結交豪俠,他年輕的時候住在京城裡面,仗着自己“四世三公”這樣一個社會地位,成為京城有名的公子哥兒,然後整天在家裡面大會賓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辦沙龍,開Party,車水馬龍,門庭若市。
這個事情當時就引起了當局的注意,當時就有人對袁紹的叔叔說,你那個侄子不響應政府的号召,就是當時官方要袁紹出來做官,袁紹不出來,在家裡面就會賓客。
所以他們就對袁紹的叔叔說,你那個侄子“不應乎召而養死士”,不接受我們政府的招聘,自己在家裡面養很多的門客,他想幹什麼?他叔叔就去找袁紹說,你這小子這樣搞下去,我們袁家要滅門啊!袁紹這才有所收斂,這才到了大将軍何進的麾下效力。
那麼這個故事說明什麼呢?說明當時大家都看出來袁紹在模仿誰呢?模仿戰國時代的那些公子。
我們知道戰國時代有四大君子,齊國是孟嘗君,魏國信陵君,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四大公子就是這樣的,在家裡面養很多的門客,袁紹學習的就是這四大公子的做派,所以袁紹的這個做派我們可以稱之為“哥兒做派”。
但是袁紹學習這四大公子,他隻學到了皮毛,沒有學到精髓。
這個問題,曹操的謀士荀彧有一個說法,荀彧是這樣說的: “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
” 就是說袁紹憑借他“四世三公”的這樣一個優勢,一個家族的優勢,結交了很多的人,做出一副折節下士、禮賢下士的樣子,幹什麼呢?騙取一些名譽,因為袁紹結交這些人他有一個原則,就是隻見名人,不是海内知名的人袁紹是不接待的。
這是幹什麼呢?這是做秀,這是擺譜,他就等于向世人宣布,我袁大公子可不是什麼人都能夠随随便便見一見的,我隻結交名人。
袁紹他這樣做的目的是裝點門面,是擡高自己的聲譽,并不是真心誠意地希望有人來幫助他,因為袁紹這個人是剛愎自用的,他不認為天底下還有比他更聰明的人,他用不着找很多人來幫助他,他隻要讓世人覺得他這便人才濟濟就可以了,這就是袁紹的做派。
那麼袁紹的做派,我們可以總結成這麼十六個字,就是:做秀演戲、沽名釣譽、裝點門面、自鳴得意。
*事業的成與敗、興與衰,不外乎平時的用人,而用人者的出發點和境界卻是不一樣的。
袁紹也同樣是用人的,他也是敞開胸懷,接納天下的英才,在官渡之戰前袁紹手下也是謀臣如雲、猛士如雨,但是他用人卻隻是做表面文章,用人隻看名聲。
那麼曹操用人與袁紹用人,本質上有什麼不同呢? 曹操的做法剛好相反,曹操的做法是什麼呢?我們也可以總結十六個字:實事求是、唯才是舉、不拘一格、來者不拒。
也就是說曹操他是實實在在地希望有很多的人才來幫助他,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處理了五種關系。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實歸更重實際 第一種關系就是“名與實”。
我們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個概念,有名的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