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宿命 第四章 華夏(七)

關燈
膠州灣是一個天然的深水良港,最外側的青、黃兩個半島遙遙相望,如一雙手臂般,将方圓近五十裡的水面抱在懷裡。

    在港灣中央偏右側探入海面的觀濤村,則如一個沉睡的嬰兒,靜靜地卧在清澈的碧海裡。

     陳吊眼和杜浒花了半年多時間,在膠州清修築了一個大型堡壘群。

    以觀濤堡為中心、青島、黃島二堡為輔助,中間隔着十幾座遙遙相望的小堡壘,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半弧型水陸防禦體系。

    福建水師的二十餘艘大型戰艦在水面上往來穿梭,為堡壘群提供及時的兵力支援和強勁的火力支持。

     此番南下,大元帝國集中了傾國之力。

    光射程超過五裡的重型火炮就有二百餘門,其他的速射炮、輕炮、虎蹲小炮加在一起己經可以用千計。

    可以說,大元帝國連續幾年來所有銅礦,都消耗在了火炮鑄造方面。

    而黎貴達的加入,更使得大元的鑄炮工藝突破了一個層次,元帝國以青銅鑄造的火炮無論射程和射速,比起百丈嶺上最初開發的銅胎鐵芯炮己經毫不遜色。

    (注鑄造青銅,拿破侖時代祛國專利) 為了拖延忽必烈的南下時間,給大都督府制造戰略主動,防禦方也用盡了全身解數。

    先是故意示弱,以山東東路的廣闊空間換取北元南征大軍的時間。

    然後反戈一擊,在忽必烈背後突然出手轟殺了漢軍大将何炜。

    接着制造謠言,不斷沖撞忽必烈的忍受底線。

    所以,雙方相逢時都紅了眼睛,彼此之間幾乎沒進行任何試探,一交手,即是生死相博。

     陳吊眼北上時隻帶了七千多破虜軍精銳,算上半年來他臨時招募的民壯和杜浒麾下的水師陸勇,膠州灣守軍總人數不會超過兩萬。

    而這兩萬人又分别部署在大大小小的二十餘個堡壘中。

    所以,據手中掌握的情報,忽必烈判斷出每個堡壘中的守軍不會超過兩千人,以大元此時的兵力,就是每人扔一塊石頭,也可以将一個堡壘徹底埋葬。

    況且此刻元軍手中擁有如此多的火炮數量,集中起來,可以用半日時間轟平任何障礙。

    如此,一個個堡壘哨下去,不出二十天,他将看到陳吊眼坐上自己的囚車。

     他的耐心等不了二十天,所以,他兵分三路,每路攻擊一個防禦重點。

    東路以月赤徹兒為主将,老将阿裡海牙帶炮隊輔之,率領十萬兵馬主攻青島。

    西路以漢将李封為首,阿刺罕率炮隊助陣,率兵十萬主攻黃島。

    而忽必烈本人,則親白帶領十萬蒙漢聯軍猛攻對于高懸着陳吊眼帥旗的觀濤堡。

    對于零星散布在三座主堡之間的小堡壘,忽必烈下令各路兵馬,攻取主堡的同時,順手剪除之。

     三十萬大軍,十幾萬民壯直撲而來,一口啃在了膠州灣這個鐵刺猬上。

     所謂觀濤堡,其實是一個用鐵絲網、壕溝和城牆在陸地上隔離出來的一個孤島。

    觀濤村東西兩側都是海灣,一道四裡寬的城牆,剛好把方圓十裡左右的觀濤村和望洋村(大西洋村)隔離在陸地之外。

     陳吊眼作戰從不講究公平與光明正大,忽必烈欲生擒他,首先得揮動大軍攻破堡壘外圍的鐵絲網和壕溝。

    而這些鐵絲網和壕溝,卻恰好在火槍的射程範圍内, 中路元軍的第一波沖鋒,隻持續了小半個時辰就草草收場。

    雖然事先通過伯顔的信使之口,北元将士己經知曉了火槍的存在。

    但看着自己的弟兄們前仆後繼地在鐵絲網邊緣倒下,而守軍連頭都沒探出城牆來,元軍的上氣遭受了嚴重打擊。

     忽必烈快速調整戰術,命令黎貴達把重炮推上了前線。

    六十幾門重炮把防禦方的陣地炸成了一片火海。

    半個時辰後,硝煙散盡,忽必烈卻驚訝地發現,觀濤堡的城牆依然橫亘在大軍的前方。

     在火炮出現之前,除了襄陽、臨安這樣的軍事重鎮的城牆為石塊搭建外,幾乎所有城市的外牆都是土築的。

    包括忽必烈的大都城,也不過是在土牆外貼了一層石塊。

    而陳吊眼用半年時間匆匆壘起來的城牆卻是磚石為表,黃土為裡。

    高度不足兩丈,厚度卻可以并排跑起兩輛馬車。

    城牆的外表面,也一反大宋傳統城牆的平滑,而是由無數個三角行的凸起連接而成。

     華夏科學院率先研究出了重炮,在見識了重炮的破壞威力後,他們自己築盾來防禦自己的矛。

    在“天書”的指導下,設計出了這樣的防禦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