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宿命 第二章 國戰(十)

關燈
,朕聽聽你的辦法是否可行!”忽必烈笑着鼓勵。

     “盧世榮為了彌補國庫虧空而不擇手段,表面上對陛下忠心耿耿,實際上卻是國賊、蠢蟲!郭守敬借天象欺騙朝廷,也有欺君之罪。

    但天象無常,也許其所言未必是虛。

    至于趙秉溫麼,他是為了彌補修城虧空,被逼無奈而己。

    不過他們三個人都是漢臣,受他們害的也都是女真、契丹和漢人百姓,所以失去家園的百姓即便罵,也應該罵那些蒙蔽皇上的漢臣,不該把過錯歸咎到咱蒙古人和陛下頭上!”月赤徹爾開口,就把矛盾引到了朝中群臣族系之争上。

    這本來是忽必烈最不愛聽的話題,從月赤徹爾嘴裡說出來,卻絲毫沒引起他的不快。

     “小臣聽說盧世榮為國理财不到兩年,家資己過百萬。

    而如今各地物價飛漲,交鈔己經不可再用。

    可見其非但辜負了陛下的重托,而且貪贓枉法!朝廷中很多禦史都曾上本參他,包括一些色目人,都向皇上遞過折子!”這幾句話說得語無倫次,忽必烈聽了之後心裡卻亮堂堂的,仿佛有人在眼前點了一萬根蠟燭般。

     “如卿之言,你是說物價飛漲,交鈔如紙的原因是朝有奸佞了?”忽必烈點點頭,不動聲色地問。

     “陛下聖明!”月赤徹爾大聲回答。

     “臣子佞,陛下聖!”這句話是古今不易的真理,既然盧世榮己經把國庫虧空補起來了,既然百姓己經被趕出家園了,既然周邊富戶己經開始奉旨遷徙入大都了,盧世榮的作用也就到頭了。

    為了他一個漢臣弄得皇室父子不合,百姓怨聲載道,的确不值得。

     忽必烈沉吟了一下,心裡慢慢有了主張。

    看了一眼等待自己決斷的月赤徹爾,低聲問道:“你跟在朕身邊幾年了,朕一直沒計算過?” “禀陛下,小臣十六歲入宮做怯薛,至今己經快二十年了。

    日後還想侍奉于陛下身邊,為我大元朝盡綿薄之力!”月赤徹爾心中狂喜,挺直了胸脯回答。

     “嗯,光祿寺正卿告老還鄉,朕正愁沒人接替他。

    你去把那個職位擔起來,好好幹,别給你祖父博爾忽和父親失裡門丢臉。

     “謝陛下洪恩!”月赤徹爾從凳子上滾下來,趴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磕了幾個響頭。

    光祿寺正卿兼管宮廷侍衛和皇家膳食、祭祀用度。

    正三品的職位雖然不高,卻是個可以溝通朝堂内外的實缺。

    因為這個職位可以私下向國君谏言,丞相之下的文武官員幾乎無人不關注。

    得到這個職位這不但意味着忽必烈的信任,而且還意味着月赤徹爾的家族得到了一個重現輝煌的機會。

     忽必烈點點頭,伸手把月赤徹爾從地上拉了起來,低聲叮囑:“朕一直把你帶在身邊,視若子侄,今後太子那邊,你更要盡心盡力輔佐。

    過幾天,朕也打算放完澤出去做真金太子府的右詹事。

    還有哈刺哈孫,朕準備讓他入宗人府。

    朕年齡大了,以後什麼事情要你們年青人多動些腦子。

    曆代大汗打下來的江山不容易,大夥要齊心協力把它經營好㈠? “陛下永不會老!”月赤徹爾真誠地祝願。

    擡起頭,看見幾根白發在忽必烈的額角輕輕飄動。

     忽必烈的确老了,雖然從表面上看依然精力充沛。

    但眼中的疲倦己經告訴了月赤徹爾他在勉強自己堅持。

    從今天的官職安排上,月赤徹爾能推斷出,忽必烈開始慢慢替真金鋪路,作為皇帝的近臣,他很慶幸自己又在關鍵時刻做了一個正确選擇。

     至于盧世榮,月赤徹爾己經清楚地預料到了他的下場。

    “要不要給他遁個氣兒,讓他臨死之前也感謝我呢?”月赤徹爾偷偷地想,眼中精光于忽必烈注意不到的角度一閃而沒。

     下雪了,外面風中夾着雪粒,打在窗戶上啪啪地響。

     “啪、啪、啪、啪!”盧世榮利落地打着算盤。

    依照遊方道士謝枋得的指點,他這回賺了個盆滿缽圓。

    手中的玉石算盤己經打了四遍,最後的收益結果還是無法令人相信。

     太多了,誰也沒想到大都城的窮哈哈們有這麼富。

    遷徙令一下,那些周邊地區的富豪們要在限期内搬入大都,需要買大量宅院。

    己經準備了大量小型民宅的盧世榮從中可賺上數百萬兩銀子。

    而因為家境過于貧窮和宅院面積太小而被趕走的那些百姓所空出來的院落,推成平地後按朝廷規定的八畝一分賣出,又能賺上一大筆。

    并且這是無本買賣,官府不需要投入任何錢,請五城兵馬司派些爪牙去,就可以靜等銀兩入庫。

     盧世榮算了算,按照現在飛漲的地價,己經入庫的銀兩和即将發生的收益足夠填滿大都城内所有銀庫,拖欠百官俸祿問題,南征軍饷問題,甚至連交鈔如紙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交鈔如紙的根本原因在于朝廷濫發,使得市面上流通的交鈔數量遠遠大于國庫存銀。

    等國庫有了銀子,就請忽必烈陛下下一道聖旨,把舊的交鈔廢掉,按國庫存銀數量重新發行新鈔。

    如此一來,就沒有百姓不收交鈔、色目商人不肯把手中珠寶金銀